《黃河象》教學設計及反思
一、導入:師板書課題:《黃河象》
1、請孩子們齊讀課題。(生讀)再讀。昨天,我們已預習了課文,你有什么疑問嗎?
2、生質疑:
生a、黃河是一條河,課題《黃河象》為什么用黃河來命名呢?
師:以“北京人”和“元謀人”為例解釋黃河象的名稱。
生b、黃河象和其它的象有什么不同呢?
師: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猜”的過程……并以“活化石”、“銀杏樹”為例說明。
生c、人們又是怎樣發現它的?
師:往往你認真傾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自己加以思考、分析,總會有更大的收獲!這也正是傾聽的好處。
反思:
導入語言干凈利索,能夠敏銳地抓住學生的質疑點,認真傾聽、思考學生質疑的出發點,及時進行分析,并給出正確、合理的解釋。如:學生提出為什么用地名“黃河”來給課題命名時,教師用“北京人”和“元謀人”為例來解釋。之后又分別用“活化石”、“銀杏樹”的相關知識來類推本課的知識點。當學生能夠在認真思考之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及時給予表揚,并說出認真傾聽的好處,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此外,看似不經意的講解“猜”的過程,又為本課安排學生梳理文章結構埋下伏筆,增強學生猜測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理清結構
1、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根據題綱,將課文分成四個個部分,完成填空練習:
( )
( ) 的黃河象
( )
( )
2、學生瀏覽課文,師提醒學生要一邊看,一邊思考。
3、鼓勵學生拿出課堂作業本,先抄題,自己試著填一填,再四人小組交流,要求學生只要能填通順就可以了。
反思:
這一板塊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理清課文結構,掌握文章脈絡。教師給出一個填空式的題綱,既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又能更準確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當發現學生連有效完成填空都還比較吃力時,再次降低難度,只要求他們能將空填通順即可。這樣,教師能根據學生學情,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顯示出執教者較強的教學機智及課堂應變能力。
三、分析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檢查學生的練習情況。
2、以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為例,指導填空。(附:學生給出了許多不同的答案,教師否定錯誤答案,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肯定最恰當的答案。)
(博物館里)的黃河象
3、用同樣的方法,指導學生讀課文2—3部分,完成填空:
(兩百萬年前)的黃河象
(被挖掘出土)的黃河象
4、讀課文最后一段,指導學生完成填空。(這次多數學生根據字面意思,理解為“被命名的黃河象”)教師示范朗讀,故意將“因為”、“這頭”兩個詞語發音較重,學生聽后,才恍然大悟:
(唯一)的黃河象
5、討論:課文一、三部分寫出了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哪些特點?要求學生抓重點詞語匯報。
龐大、被完全保存下來的、姿勢斜斜的……
6、設疑:如果是一頭頭完整的黃河象,又怎么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呢?四人小組,根據象骨骼化石的特點,展開想象,并用“因為……所以……”句式寫幾句話。師先舉例,讓學生從課文的第二部分去找。
7、生討論,教師加以指導,要求學生一邊說一邊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