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教案
教后反思
要上好一堂課,我認為重要的是把握好教學目標,把握好教和學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花力氣,下功夫對教和學的過程做鍥而不舍的探索,以求語文課堂教學主動、高效。
教和學過程的探索,我認為教學的總體設計要最大限度地適應全體學生、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度尊重、充分體現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努力創設民主、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不斷學習的自覺性、自主性和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習主體學生和教師主導之間是共生共存的。教師必須以教科書為憑借,把學生的參與狀態、思維狀態和教師的教學機制、教學境界有機地聯接、和諧地統一起來。這樣的教學教師就不僅僅是告訴學生知識,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朗讀、合作等能力,真正使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教育教學新理念緊密結合,實現教學目標。本課教學運用看、讀、悟、想、議、說、唱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以理解內容,體會情感,積累知識。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語文素養得到了提高。
本課教學中,我特別重視朗讀的訓練。朗讀是引導學生還原語言形象,感受語言情景,體味語言情感,理解語言蘊含的哲理的重要方法,是培養學生語言的感受力、品評力的有效手段。教學中,我努力運用多種朗讀方法,把朗讀與語言感知、理解、運用、積累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自由讀、輕聲讀、想象讀、默讀、賽讀、引讀中探究、感受村莊的巨大變化。這樣,教師減少了許多煩瑣的講解,學生樂學,學習興趣得到了培養,朗讀訓練也達到了較理想的效果。
為了進一步升華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對改革開放政策的認識,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了解,我在課末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讓學生欣賞、哼唱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導學生談話交流歌曲中所歌頌的人物——鄧小平以及改革開放政策,學生熱情高漲,情感達到了高潮,由此對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和鄧小平的豐功偉績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二是設計了一道作業,閱讀新聞《中國一日》以及找找身邊的“變化”。這樣做既實現了單元學習內容的整合,又能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改革開放給中國方方面面帶來的巨大變化,深刻地體會時代的突飛猛進,日新月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