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遠航》教學案例分析
一、提挈中心,由表及里。
1、鄭和下西洋是中華民族走向海洋的一個劃時代的偉大事件。鄭和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奠基人。課文有一段話總地概括了鄭和下西洋遠航的情況與意義。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找一找。
2、交流,出示: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民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與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僦该x句子。教師圈劃“大”、“長”、“廣”、“ 頂峰”。
②“頂峰”是什么意思。指導朗讀,讀出夸贊的語氣。
【采用變序手法,先抓住文章的“綱”,綱舉目張。讓學生整體感知鄭和遠航的情況和意義,牽一發而動全身,由點帶面組織開展教學,使后面的教學形散而神不散!
二、以點帶面,體會中心。
。ㄒ唬┙庾x“規模大”
1、導語:(指小黑板)為什么說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呢?我們首先學習體會到鄭和遠航的“規模大”,請大家默讀課文,圍繞這問題思考,圈圈劃劃,作批注。
2、交流:從哪里體會到鄭和遠航規模很大?
、偬K州府劉家港碼頭人山人海,無數面彩旗迎風招展。
學生說體會。點撥“人山人海”,指導朗讀。
②隨行的有水手、翻譯、醫生和護船的兵士,共兩萬七千八百多人。
學生說體會。指導朗讀。
、蹆砂俣嗨掖徽R地停靠在碼頭邊。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別雄偉壯觀,這些大船又叫“寶船”。每艘寶船長148米,寬60米,有十多層樓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桿和十二面風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駕駛。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緊挨著寶船的還有許多戰船、糧船和水船。
學生說體會。
點撥:為什么把“遠航的大船”叫做“寶船”?
要點:a、這些船大,雄偉壯觀,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可乘1000多人;
b、船上有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航海設備,這些都是能遠航的條件;
c、船上載著瓷器、絲綢和茶葉等。
點撥:船如此裝備齊全、華麗雄偉,又如此多,可見鄭和遠航的規模之大。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加以具體說明的?(列數字)朗讀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出示三張圖片。指名讀指導朗讀。
、苎a充比較:
哥倫布在1492年8月3日從西班牙出發了。他的船隊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組成。
1519年8月10日,葡萄牙的麥哲倫率領五條船和270名水手的船隊從西班牙出發開始環球航行。
提問:從中你有什么感受?
朗讀:鄭和遠航,規模之大,達到了當時航海事業的頂峰。
【從支點出發,引領學生自主讀文,自覺與文本對話,抓關鍵句、重點詞體會感悟,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體會鄭和第一次遠航的規模之大!
(二)解讀“時間長”、“范圍廣”
導語:從哪里體會到鄭和遠航時間很長、范圍很廣?
交流出示: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鄭和率領船隊③,前后到過三十多個國家。最后一次遠航,鄭和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鬢發全白了。這次航行,一直到達非洲東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