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主線非常清晰,圍繞有幾次喊話,每次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喊的展開學習,人物的品質在一次次喊話中走入人心。寫話練習讓孩子們的心靈再一次受到震撼,他們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課文中。結尾處的設計是本節課最大的一個亮點,那聲聲呼喚催人淚下,那句句真言震憾人心。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課堂駕馭能力還需提高,課堂上現場生成的東西把握不是很好。有個學生說哈爾威船長做為一船之長本應該與輪船共存亡,這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面對孩子的另類想法我的大腦剎時間出現了空白,回答的意思不明確,這說明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教學機智、課堂經驗都不足。
2、激勵性的評價語言過于單調,往往只想著用自己事先定好的那幾個拿來用一用,可是回過頭來看一看真是沒有任何實效性,沒有任何價值可言。對于學生和老師都沒有提高。
3、對環境描寫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講得太少,其實課文的作者運用了大量的環境描寫,旨在襯托船長的果斷,凸現船長的高大形象。而我卻忽視了這一點,說明備課時還需深入些、細致些。
4、講課過程中始終擺脫不了對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設計的依賴,總是拽著學生跟著我的思路走。當學生的回答偏離我的教學設想時,我總是把他們拉回到我的身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總是以老師為主導,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上完課,我思考了很多、很久,覺得在本節課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有些東西還沒能寫下來。課堂中一些看似很小的問題可能會成為我們成長的絆腳石,所以課后要經常反思,并把自己的感悟記錄下來。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才會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諾曼底號遇難記》第一課時(教學思考)
一、直接導入,學生齊讀課題,點出“難”字,在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災難、海難”
帶著這樣的感受再讀題目。
我的思考:課文學生已經預習了,對題目沒有疑問,抓住“難“字,目的是準確理解詞義,教師應繼續揭示:諾曼底號的遇難是這條航線上的一次大海難。在帶著感受讀課題,目的是加深這種感受。
不足:教師在板書時沒有加上雙引號,學生及時指出。雙引號在這里的作用是()教師沒有在這里備課。
二、速讀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順序寫的(學生速讀慢,不知道速讀的要領)
我的思考:這里有一個檢查預習效果的目的。
學生:第一個學生概括得不錯。我及時把“時間、人物、經過,結果“板書并給予肯定。引導學生進行補充。第二個學生把起因作了補充。第三個把“人們驚恐萬狀”填上了。第四名完整的概括了。我馬上讓學生把這些寫在了書上。(但沒有安排檢查)
我的思考:概括能力一直是我班的薄弱環節。我的目的是重點訓練,以優生帶動一般水平的學生。但這樣課堂的節奏有些緊。
三、聽寫詞語(文中能夠表現文章發展的關鍵詞語,共四組,每組三個)
一名學生板書,其他在書上寫。再觀察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發現課文共分為四部分。
我的思考:以詞語理清文章的順序,有利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用小標題、句子來理清層次。
四、教學第一大段
思路:這是一場怎樣的災難?
學生的思路很廣,教師牽強的拉到第一大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環境描寫的好處。
我的思考:教學效果不好,家常課的確可以這樣教,但太平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