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音樂家揚科》教學設計 5份
2、板書課題。
(對于學生來說,前面學到的諾貝爾文學獎,在他們心目中是很遙遠的,很崇高的。在這里用它導入課文,可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理清課文的順序。
1、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輕松讀課文,提出自己弄不明白的問題?
3、師引導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揚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大伙為什么稱揚科為小音樂家?
(3)揚科的命運如何?
(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從讀中去理解課文,從讀中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識。)
三、分組學習,合作探究。
1、各自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問題,分成三組,各組合作探究。
2、各組匯報學習情況。
3、師小結。
(這一環節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現了現金社會既注重個人發展,又培養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
四、讀中品味,領悟言語表達的精妙。
1、再讀課文,找出文中一些描寫生動,感情表達強烈的句子,體會這些句子表達的感情色彩。
2、再找出文中一些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讀一讀。
3、指導感情朗讀。
(通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可加深理解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讀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可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優美。)
五、延伸課外,激發再研讀的興趣。
1、如果揚科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會是怎樣一種結局?
2、找一些顯克微支的作品讀一讀。
(讓學生感受社會主義社會的美好,讓學生延伸課外再讀作品,拓展語文學習的新天地。)
一、教材分析
《小音樂家揚科》一文感情真摯,動人心弦。特別是文題“小音樂家揚科”中的“家”字,份量很重、內涵豐富,牽動著全文,用得妙!剖析有三:
1.“家”是揚科酷愛音樂的美稱。
課文中的揚科是個酷愛音樂的形象,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不僅對大自然的各種音響,都有樂感,而且悄悄地靜聽旅店內真正的音樂;不僅如饑似渴地聽音樂,而且親自動手做笛子、做小提琴,甚至不顧遭鞭打,摸一摸食具間里的真小提琴,這一層進似一層的描寫,足見小揚科對音樂的熱愛已達到如醉如癡的境地,概之為小“家”,是再恰當不過了,展現了他美好的心靈。
2.“家”是對黑暗社會的控訴。
一個小音樂迷,在那樣的社會里,年僅8歲就做了牧童,在饑餓線上苦掙扎,竟因為愛音樂而被慘遭殺害。惡劣的社會環境扼殺了一個未來的天才。既然當時社會不能造就一個音樂家,文章卻偏要冠以“音樂家”的尊稱,這是悲憤的心聲,是對黑暗社會的控訴,是一種有力的反抗。這可從結尾段中明顯地看出。
3.“家”是對小揚科的愛稱。
可分兩個角度看。一個是村民們對小揚科愛好音樂非常熟悉,又很喜愛,所以課文中寫道:“大伙兒管他叫‘小音樂家揚科’”,足見“家”又是一種愛稱。另一個角度則是作者對揚科酷愛音樂十分感動,為他的慘死鳴不平,失去的就更感珍貴,就更加喜愛這不可多得的小揚科,稱為“家”,寄托著作者的愛。
綜觀一個“家”字,包攬了全文的內容、思想、情感,涉及了揚科、作者、社會,乃是統領全文的“牛鼻子”。教學中可緊扣“家”字,三審文題,牽一發而動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