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下)《月光啟蒙》教學設計
1、我們再來讀一讀童謠。
(出示:三首童謠:
a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干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b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貍貓來哄你。
c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著花舌頭。)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喜歡的多讀讀,并說說原因。
3、找生讀。
4、指導朗讀。用喜歡的方式讀,表演讀。(感受民謠的明快、流暢、含蓄、風趣。)
(設計意圖:語文課就要引領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這一環節通過個性化朗讀、展開想象、表演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了解了民歌民謠的特點,愛上了這一民間文學,也為下文體會 “啟蒙”做好了鋪墊。)
(三)理解兩個“長”字的不同用法
母親不是不識字嗎?她怎么會那么多的歌謠、童謠呢?
1、默讀五自然段,用筆圈畫。
師巡視,相機點撥。
2、全班交流:
相機出示:(出示: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
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第一個“長”是生長,第二個“長”是流傳、孕育。)
3、師總結:是啊,由于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泥沙堆積,導致土地的貧瘠,生活清苦,可是,勤勞的黃河兒女滿懷希望地在這片養育他們的土地上辛勞耕植,創造了一首首精美動聽的歌謠,母親用這些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設計意圖:課文中兩個“長“字的理解是重點也是難點,因此引導學生反復讀,咬文嚼字,深入理解,更進一步感受到母親的智慧與偉大。)
(四)學習故事、謎語部分
1、母親除了用歌謠給了我啟蒙,還用什么給了我啟蒙?
生回答。師相機板書:故事 謎語
2、找生讀講故事部分。
3、母親講了哪些故事?她還會講哪些神話故事?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內容很容易學懂,便設計了以讀代講,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疏密得當。)
(五)學習最后部分
過渡:母親在這柔和的月色里,用歌謠、神話、謎語為我播下了愛生活,愛文學的種子。作者長大后成了著名的詩人。他在文章最后寫到:
(出示)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1、自由朗讀,能體會到作者對母親怎樣的情感?
2、找生說。(感激、懷念……)
3、帶著感受讀。
4、齊讀。
5、我想此時你一定明白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了吧?(生自由談自己的體會)
6、帶著感激、懷念再讀:(出示)
感謝您,母親
是您用那一雙勤勞的手
為我打開了
民間文學的寶庫
給我送來
月夜濃郁的詩情。
……
(設計意圖:課中緊扣“啟蒙”,品讀、想象、感受,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對課文內容獲得了理解與提升,感悟到母親的偉大之處,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感情朗讀、詩歌形式的變換,不但進行了扎實的語言訓練,還再度開發了課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