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譯《報任少卿書》
這些年來,對于那件事,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我年少的時候,就有些一般人看來相當出格的才能,所以我成人之后,在我鄉里鄉親的心目中,也就沒有什么特別好的聲譽。當今皇上全然因為我父親的緣故而任用了我,使我能夠出入宮禁,在皇帝身邊,為他奉獻我淺薄的文字功夫。我覺得這份史官的責任就象是扣在我頭頂上的一個銅盆,戴著這樣一個盆,自然不可能抬頭看天,而我也是低眉順眼,忠于史官的職守,很少與別人交往,也不管自家的事務,白天晚上,我總在考慮的是怎樣當好一個史官,為國家奉獻我的全部精力,我一直想以這樣的恪盡職守來博得皇上的歡心,卻不料事與愿違到如此地步!
我和李陵一度都在宮中共事。但平時也沒有特別好的交情。一個武官,一個史官,根本走不到一起去。公務之余,我們連在一起喝杯酒、開開心的交往都沒有。但是我在一邊觀察他,覺得他是一個非常自律而且氣度不凡的人。他十分孝敬他的母親,與朋友交往很有誠信,面對錢財,他表現得非常廉潔,在索取與付出的時候,他總是以道義為本。他對于長幼尊卑的禮數非常清楚。與平輩交往也謙讓得很,恭敬、節儉,非常尊重別人。在國家有危難的關鍵時刻,他總是挺身而出,有獻身精神。我觀察他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認為他真是國家的精英。這樣置個人身家性命于不顧、為赴國難萬死不辭的臣子,現在真是少見了。而當他一有失誤,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身家性命和妻子兒女的人,卻紛紛跑來指摘他,交頭接耳,危言聳聽,我真是在心里為李陵抱不平。李陵就那樣帶領不到五千人馬,深入匈奴王的領地,以虎口拔牙的無畏氣概,向匈奴王挑戰。與匈奴的重兵,奮戰了十多天,消滅了五千多匈奴人,使匈奴人的援兵與供給都無法保障。匈奴諸王都非常震驚與恐怖,不得不動員其左右賢王的部將與所有能夠參戰的匈奴人,對李陵的軍隊實施全面包圍與進攻。李陵身陷重圍,轉戰千里,弓箭用完了,又得不到援兵,真是道盡糧絕。他的士兵們浴血奮戰,死傷遍野,然而只要李陵說一聲慰勉他們的話,有誰不即刻流著眼淚掙扎而起呢?他們擦去滿臉的血淚,張開已經沒有箭的強弓,沖上去與敵人肉搏,面對北虜,不惜一死。李陵尚未陷入敵人重圍的時候,派使者送來了打勝仗的戰報,當時滿朝文武公卿,都舉杯向皇上大唱贊歌。幾天后,李陵兵敗的戰報來了,武帝因此而食不甘味,上朝聽政也頗不愉快,大臣們又擔憂又害怕,都有點不知所措。我心里真是一點都沒有考慮到自己是個微不足道的人。我只是看見皇上悲傷憂慮的樣子有點不忍,誠心誠意地想要說點什么來減輕皇上的精神負擔。我說,我認為李陵平時與僚屬相處,什么好處都讓給別人,即使只剩一點點食物,他都會與部下分而食之。這樣的人,總能夠得到部下的拼死效力,自古以來,沒有什么人能在這一點上超過他。目前他雖然戰敗并身陷敵虜。根據我的觀察,他莫非是想在敵營尋找機會報效國家吧!現在敗局已定,無法挽回,但他消滅了這么多匈奴兵,其功勞也足以布告天下呀!我本來就想向皇上表達這樣的意思,但哪兒輪得到我說話呢?正好那會兒皇帝把我召去征詢,我就這樣說了。我說李陵有功,為的是讓皇上寬心,同時也為了能堵住朝廷上四起的怨言。也許我表達得不很清楚,反正英明的皇上不能理解我的耿耿忠心,反而以為我是有意把戰敗的責任推到他的愛臣李廣利身上,而為李陵游說。于是皇上就把我交給廷尉去處置,根本不要聽我出于一片忠誠的任何解釋。因為我冒犯的是皇上,所以就讓官吏們來定我的罪。我家窮,拿不出足夠的錢物來贖我的罪,我的朋友也沒有一個人來救我、來探視我,平時身邊那些交情還不錯的人,沒一個為我說一句話。我是個人,而不是一根木頭、一塊石頭啊。我心里有那么多痛苦,卻不得不在暗無天日的死牢里,獨自面對那些刀筆酷吏,誰能來聽我傾訴呢!這一切,少卿你也是親眼看見的,我說的難道不是事實嗎?李陵投降茍活既成事實,他敗壞了他家族的名聲,也把我推進了閹人呆的“蠶室”,再一次受到天下人的恥笑。我傷心,我傷心啊!這樣的事情又怎能對俗人一一道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