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變色龍(教案共2課時)
總結描寫動物的方法:仔細觀察,抓住其特點來寫,注意按一定順序來寫。
5.老師送給大家一句格言:“觀察,觀察,再觀察。——巴浦洛夫”
6.齊讀課文第三部分:放回變色龍,你想到了什么?
三.布置作業
1.搜集你喜歡的小動物的資料。
2.小練筆:仔細觀察你喜歡的小動物,以第一人稱“我”的角度來寫。
板書設計:
發現 外形特點
端詳 變色龍 捕捉食物
放回 會變色
變色龍資料
變色龍是爬行動物,學名叫避役。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是非常奇特的動物,它有適于樹棲生活的種種特征和行為。
避役的體長約25厘米,身體側扁,背部有脊椎,頭上的枕部有鈍三角形突起。四肢很長,指和趾合并分為相對的兩組,前肢前三指形成內組,四、五指形成外組;后肢一、二趾形成內組,奇特三趾形成外組,這樣的特征非常適于握住樹枝。它的尾巴長,能纏卷樹枝。它有很長很靈敏的舌,伸出來要超過它的體長,舌尖上有腺體,能分泌大量粘液粘住昆蟲。它一雙眼睛十分奇特,眼簾很厚,呈環形,兩只眼球突出,左右180度,上下左右轉動自如,左右眼可以各自單獨活動,不協調一致,這種現象在動物中是罕見的。雙眼各自分工前后注視,既有利于捕食,又能及時發現后面的敵害。變色龍用長舌捕食是閃電式的,只需1/25秒便完成。
變色龍又名避役,“役”在我國文字中的意思是“需要出力的事”而避役的意思就是說,可以不出力就能吃到食物。所以命名為避役。
俗稱變色龍就是因為它善于隨環境的變化,隨時改變自己身體的顏色。變色既有利于隱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獵物。變色這種生理變化,是在植物性神經系統的調控下,通過皮膚里的色素細胞的擴展或收縮來完成的。
課前思考9
1、繼續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與同學交流分享學習資料的習慣,課前我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去搜集資料。
2、在學習《裝滿昆蟲的衣袋》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一些閱讀方法,如:認真默讀課文,能初步讀懂課文主要內容,了解課文主要記敘了發現變色龍、端詳變色龍、放回變色龍的過程,展示了變色龍的特點,并要學習作者的一些寫作方法。
3、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去閱讀有關“大自然的奧秘”的課外書籍,并能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收獲。
教學反思
每教學完一篇課文,我總要問問自己:孩子們學習了這篇課文后到底得到了什么?對于孩子們的課外閱讀和習作有什么啟發呢?
學習《變色龍》一課,我想學生至少有以下收獲:
1、初讀課文,學生學會了怎樣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并且學會了按課文的表達順序,知道如何給課文分段。
2、學習“我們發現變色龍”這部分內容,知道作者是如何把我們的發現過程通過具體的詞句來表達清楚的。
3、學習“變色龍”外形部分內容,讓學生知道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抓住了其顏色和樣子來寫,讓我們仿佛也看到了這條變色龍,在今后的寫作中要學習這種表達方法。
4、初步感悟過渡段的表達作用,學生可能不太能真正意義地了解過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我采用讓學生分成兩大組讀9和11自然段的方法,再讓學生談談有什么感覺,學生認為兩段之間缺少聯系,一下子從外行寫到眼睛,不連貫。我趁勢告訴他們:是呀!就好像是我要過一條大河,怎么辦?有的說要一條船,有的說要一座橋。對了,文中第11自然段就像一條船,一座橋,過渡到另一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