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課堂實錄
師,剛才他說通過“拜訪”這個詞看出他對李凝的尊重,看來李凝是個隱士,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是不是?“拜訪”改成“訪問”行嗎?學生1:不可以,體現不出來賈島對李凝的尊重。師小結。
5、剛才你獲得了這么多信息,主要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
學生1:“推敲”的開始。老師:主要告訴我們什么?
學生2:賈島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李凝不在家,賈島就把一首詩留了下來。
老師:是不是告訴我們這個?我們把這個意思寫下來,板書:拜友不遇 留詩相贈(發學生)
(二)故事發展:
1、第二天,賈島獨自騎著驢,半路上又發學生什么呢?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2、學生1:騎著毛驢……“推”好還是“敲”好……開始思考起來。老師:你從哪兒看出來是思考的?學生1:我從這里:“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看出來的。
他說的是這段話(出示第三段中的一段話):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興寫成的那首小詩,覺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用得不夠妥帖,或許改用“敲”字更恰當些。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
3、老師:他從這段話里看出賈島在思考,誰來讀一讀這段話?(一學生讀)
4、想說什么?學生1:“或許”丟了!……(師做緊張、驚訝狀)哪個字?怎么辦?丟了行不行?(學生:連接不起來下文了)連接不起來了?為什么連接不起來了?(不需要下面的推敲了)
學生2:還丟了一個字!把 “即興”寫成了“即時”。(師又做緊張狀):壞了壞了,不改應該沒多大問題吧?(學生支支吾吾)老師:說不出來,只是覺得“即興”用“即時”不合適?你想說什么?
學生3:“即興”顯得賈島很有才華。老師:那么這個“興”你懂不懂?(興致有了高潮)
老師:那么看到什么樣的情景有了這樣的興趣呢?看第二段,請一個同學讀第二段(一學生讀)
他剛才全讀了,你覺得讀到哪兒就可以了?一學生讀。
5、就是這樣的情景,才使他有了寫作的沖動,用一個詞語叫——觸景(學生情),于是詩性大發就寫了這首詩。
6、看來王老師打錯了,改一下,現在對了嗎? (出示改后的段落)
7、再讀這段話,它告訴了我們什么?一兩句概括一下。
8、老師:很有思想,哪個詞語看出“思考”?(一邊……一邊……)
板書:反復吟哦 推敲進城(發展)
(三)故事高潮:
1、剛才這段話大家讀的是字面上的,再看這段話,透過字面,看出賈島的什么來呢?
學生1:“不知不覺”看出他思考的認真。(師點出這個詞)
學生2:從……不夠妥帖,讀懂了賈島對字的要求比較嚴格。老師:沒說好,他想說什么?(遣詞造句一定要做到最好)
學生3:從“不知不覺”看出賈島已經陷入了思考的高度境界。
2、“不知不覺”是什么意思?
3、看看課文,他對什么沒有“知覺”?(對身邊的環境沒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