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教學簡案
(第二層理解)(作者不害怕奸邪小人當我的路,那是因為我站得最高)
師:多么有氣魄的豪邁聲音!他這種堅決果斷的的意志,在詩里表現的淋漓盡致,孩子,能讀出這種情感嗎?
(反復讀,各種形式讀)
詩人自己身在塔德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塔下景物可以一覽無余,不怕浮云把視線遮住,其實也揭示了一條人生哲理:
(第三層理解)(幻燈出示: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學生讀哲理)
小結:這首詩看似寫景,其實是(抒情),抒豪情之時,又喻深理在其中。
四、質疑:
整首詩學完了,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五、拓展延伸:
王安石讓我們知道了登高能望遠的哲理,再看這兩首詩:(出示,《登鸛雀樓》和《題西林壁》)
自己讀一讀,根據剛才的學習方法,看能否知道它們的大意?
(學生簡單說)
師:題西林壁作者站在(山中)登鸛雀樓作者站在(樓中),而王安石卻站在最高處。
角度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樣,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得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要站得高!
來,孩子們,讓我們再次朗讀古詩,體會王安石的豪情萬丈!
今天的課堂也許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些,千年以來,人們興許不記得飛來峰在哪,興許忘記了是誰曾經留下這樣的詩句,但卻將永遠記住了這激勵人生的千古佳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