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于永正先生——淺談課文閱讀
“朗讀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丟掉一個‘讀’字,幾乎什么都不會有了。”“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課標規定的一項重要教學目標,又是學習語文的根本手段。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字、詞、句的訓練就有了,語感訓練就有了,語言的內化也就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了。”
于先生還直言不諱地指出:“好多人把閱讀課上成了理解課。這是個誤區,”他進一步解釋說,“講解是死的,朗讀是活的,朗讀是賦予作品以生命,是再創造。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能使人感受。”
“語文味在哪里?在朗讀里。
更多的“語文味兒”在文本中,在文本的字里行間。老師要具有“看到紙的背面“的能力,即能讀懂文字所包含的意思,老師品出味兒來,才能教出味兒來。品讀、鑒賞是一種重要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閱讀能力從何而來?只能從在老師引導下所經歷的閱讀過程中來。”
于先生言為心聲,內含著他至深至誠的理解。而且,他的語文教學實踐的正是他的思想。
縱觀教學實錄《第一次抱母親》,全課宣揚的就是于先生的語文教學觀。這里,不妨將實錄也做簡單呈現。
于先生執教的《第一次抱母親》共有兩節課,包括這樣幾個環節:
引領學生整體感知文本;輔導學生認字、寫字;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品讀課文;進一步引導學生感悟、理解;指導學生識記并寫字。
從上述環節來看,我們的語文老師的課也基本是這樣上的。而區別在于,于先生這兩節課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引導學生閱讀。由正確流利地讀,到仔細的品味地讀,再到引發學生感悟理解的讀。真正做到了把書“煮”爛了給學生,最終“點燃了”學生心中感悟的“火焰”。
對照于先生的閱讀教學實踐和他的閱讀教學思想,我們再來觀照有些教師的日常閱讀教學,他們對閱讀教學的理解和對閱讀教學的指導,往往認識膚淺,蜻蜓點水,一帶而過罷了。關于讀,一些老師往往不捕捉細節,忽視了及時地指導跟進,把“讀”僅僅當作了完成教學的一個環節,也僅此而已。表現的就是為讀而讀,沒有給予學生思考、想象的余地,更談不上個性化閱讀了。而于永正先生呢?指導閱讀是細致入微的。比如在正確、流利朗讀這個環節中,一名學生剛剛起讀的時候,于先生就第一次果敢地打斷學生說“停下了,讀課題”;結果學生再次讀起的時候,由于句與句之間沒有停頓,他又打斷這位學生說“讀課文要注意停頓,沒有停頓就沒有思考。”還說,“讀書一定要思考,還要想象。”之后,于先生范讀了這段文字。于先生范讀完后,又語重心長地說道:“一句話讀完了要停,停頓的時間就是給自己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余地。”經過于先生的指點與示范,學生一下子就得到了心靈的體會,朗讀即刻達到了正確和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