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審驢》教學指導
4.故事情節起伏,作者在敘述故事的時候,并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制造了一個又一個疑團,讓你不禁跟隨作者的筆觸去閱讀,在讀中發現問題,獲得答案。小組同學討論一下,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編排課本劇。
教學建議
1.課前,可組織學生查閱資料,介紹包拯的情況以及包拯的一些故事,為學習課文創設學習的情趣。
2.由于課題比較新穎,教學時,可以從課題入手進行質疑,激起學生讀書的熱情,使學生帶著“在什么情況下審驢?”為什么審驢?”怎樣審驢?”為什么不審人?”等問題主動讀書,提高讀書的質量。
3.學習前兩個自然段時,引導學生結合描寫兩頭毛驢的語句,說說從中讀懂了什么?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從而明確對比的方法的妙用,以及理解文章內容,懂得王五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到衙門狀告毛驢的。
4.面對這樣一頭牲口,包公是怎樣審驢的呢?這是學習本課的重點。包公為了公正,依然像審通常犯人那樣:問話、動刑,形象地再現了北宋年間公堂審案的流程。對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不必細究,但要求學生能夠在朗讀中,讀出包公語言的威嚴,從中體會包公的秉公辦事,一絲不茍的辦案態度。
包公怎樣通過毛驢,找到王五的好驢,懲治竊賊的呢?教師可讓學生分組學習,匯報交流包公采取的措施,從中體會包公為什么這樣做。使學生明白包公了解動物習性,懂得毛驢一旦遇到危難,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這一生活特點,因此采取了最為有效的手段。
包公在審驢的過程中,觀看審問的人的反應,對于襯托故事情節,烘托氣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讓學生畫出有關語句,說一說從中明白了什么,從而懂得人們對包公獨特的審案方法的興趣,以及包公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學習這種側面描寫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也能更加精彩。
5.回顧全文,讓學生體會一下,本文除了包公使用了計謀,還有誰也使用了呢?他的結果怎樣?從而使學生更加明確,偷驢的賊雖然也使用了計謀,他以為驢不會說話,自己做得天衣無縫,實質是他不懂得動物學,從而鬧出笑話。邪惡終究是要受到懲治的,從中教育學生要將智慧用到正確的地方。
6.學生閱讀課文時,要注重朗讀指導。從全文看,開頭部分介紹王五的驢的部分可用贊美的語氣來讀;中間王五丟驢的部分可讀出氣憤、懊惱的語氣;第三部分包公審驢的部分可讀出輕松、好奇、高興的語氣。在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各小組編排課本劇,再次體會文章的內容。
7.課后,可布置學生將本課的好詞佳句積累起來,抄寫在本子上。
認寫5個生字
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記字方法來學習?梢杂眯温曌址椒ㄓ涀,也可以與形近字比較記字,如:審(審問)―伸(伸展)、吭(吭氣)―杭(杭州)、役(衙役)―沒(出沒)、衙(衙門)―街(街道)。注意“衙”的字形。
思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