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審驢(教學設計)
教材: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一、教學目標
1、自學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抓 “寶貝”、“驚慌失措”、“懊惱”、“聞所未聞”、“奇案”等重點詞理解課文。
2、引導學生概括故事內容、列小標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3、整體把握課文,精讀課文中“審驢”部分,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提有價值的問題,抓住包公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體會包公辦案的深思熟慮和足智多謀。
4、通過學生課本劇的編排,培養學生表達和合作能力。
二、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cai
學生準備:收集有關包公的資料、表演道具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基本環節師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一、新課導入 整體感知 二、精讀課文自學釋疑 三、延伸拓展 總結全文1、在我國戲劇舞臺上一直塑造著這樣一個人物:面黑如炭,斷案如神,剛正不阿,他就是——包公,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包公斷案的故事——《包公審驢》。板書課題。2、一看課題我們就知道,這案子非同一般,包公居然審的是不通人語的——驢,這真是一樁——奇案。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梳理主要問題,寫在黑板上)3、這是一篇記事的文章,記事的文章就應該由幾部分組成?4、你能根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把課文分成三段嗎?再給每段起一個小標題?焖贋g覽課文,試分一分。板書:為什么審 怎么審 結果怎樣 換驢 審驢 得驢(一)學習第一部分1、為什么要審驢?自讀課文第一部分2、找出描寫兩頭驢的詞句勾出來王五的驢,為什么被稱為四條腿的寶貝?王五是怎樣對待他的驢?為什么王五會驚慌失措,又氣又恨呢?3、對比讀,感受兩頭驢相差太大,理解王五當時的心情。 4、勾劃出描寫王五此時心情、動作的句子,指導朗讀。(二)學習第二部分1、包公是怎樣審的,找出包公怎么做的,怎么說的語句,用波浪線勾下來,讀一讀。2、自讀3-9段,做批注:勾畫自己最感興趣的語句,自己感受較深的語句,寫下自己的認識,記下自己的疑問。3、集體交流,匯報所得,抓住包公的表現。(1)“包公了解了案情,皺著眉頭想了想……”――說明包公經過思考,已找到了解決辦法。(2)“趕緊把嘴套給驢套上!不要給它吃,不要給它喝,把它嚴嚴實實關上三天!”――說明包公了解驢的本性,他這樣做為驢自己找家門墊定基礎。 當學生交流到此,順勢指導學生讀出包公威嚴、胸有成竹、沉著的語氣,并感受包大人遇事沉著、足智多謀的品質。(3)“把這頭冒名頂替的蠢驢打四十大板,要用勁打!”――可見包公做事果斷,決不心慈手軟。(4)“與此同時,這個消息向四面八方傳開了,人們都十分吃驚,這真是有生以來聞所未聞的奇案”――理解“聞所未聞”一詞,抓住“奇案” 奇在哪里?又是怎么審的?這叫“奇審”,審案的人真是“奇人”那。3、小結“審驢”這一部分說一說包公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三)學習第三部分引導學生讀這一部分,小結能成功找到驢的原因。 1、想一想故事里都有誰使用了計謀?(包公:欲擒故縱、假癡不顛,聲東擊西;王五:將計就計;小偷:偷梁換柱)包公所使用的計謀應用在斷案正途,可稱為智謀,偷驢人使用的計謀用在歪門邪道上,只能被稱作陰謀。只有將自己的聰明才智應用在正確的地方,將來才能是一個有用之材。2、請你評價一下文中人物:包公、王五、偷驢人。3、表演課本劇。通過理清課文線索,為學生理解閱讀課文做好鋪墊。 在閱讀時注意比較,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王五丟驢時焦急的心情。 激發學生質疑能力,引導學生自主釋疑。 引導學生認識計謀應該用在正確的方面,不要耍小聰明,應該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