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說課稿人教版
一、備寫電子教案的過程
第一步:鉆研教材,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學活動追求什么目的,要達到什么結果,都會受到教學目標的指導和制約。因此,經過認真研讀教材,我結合文本內容在單元教學中的地位、單元教學目標,《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年段教學目標,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知識與技能:
⑴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⑵訓練學生在讀中認真思考,體會,從而獲得真實的感受,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2、過程與方法:
⑴重視讀文,讀中感悟。
⑵電教媒體,從旁輔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課外資料和對課內重點詞句的理解,使學生了解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和毀滅的經過,產生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步:廣泛搜集,備寫教案
1.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了每個人對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和把握都不一樣,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是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我先從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網這一比較權威的網站下載現有的教學設計,然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官方網站“小學語文”網廣泛搜集、整理教學設計,將幾份能夠落實教學目標的教學設計瀏覽,研讀,在腦海中形成初步的印象。
2.對比、研讀,進行本土化改造。因為教學對象的不同,學生學情及生活環境的不同,因此,下載的優秀教案并不一定適合自己的教學。所以,我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習慣,興趣因素以及文本內容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設計。將幾份教案中的特色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整理、加工。
3.朗讀課文,再次修改教學設計,形成完整的教案。于永正老師曾說:讀不好課文他是不會進課堂的。可見,語文老師的讀對于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會將課文熟讀成誦,然后再次研讀自己的教學設計,用審視的眼光看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重難點的突破是否有新意,再次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形成完整的教案。
第三步:集思廣益,取長補短。
將備好的課,與同課頭的老師探討,針對本節課的教案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見解,最后經過交流、討論,形成特色教案。例如:“圓明園毀滅”這部分的教學,剛開始我設計利用補充資料讓學生感受侵略者的野蠻、貪婪。在教研組討論交流后改為利用視頻片段使親眼目睹曾經輝煌壯觀的圓明園是如何在頃刻間變成一片廢墟的,更激起學生對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二、課件制作過程:
在課件制作之前,我首先充分了解了教學內容及課程標準要求,確定了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之后,在網絡環境中搜尋資源。例如:視頻“圓明園毀滅”的片段是從電影《火燒圓明園》中截取到的,轉換格式之后運用到課件中。又如:“圓明園的景觀” 的圖片資源在百度搜索之后經過下載運用到課件中。其它資源有的是在中央電教網和三學苑教育網中搜集到的,有的是從現有的課件中整合的。而且部分圖片還經過了精心的加工、處理。最后,將整合好的資源打包整理,形成在教學中實用性強,通用性強、獨特性強的課件。在搜集整理資源的過程中,我始終把握這樣一個原則:課件中的一張圖片,一段文字,都是以服務教學,提高教學實效為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