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乃斯的馬》教案
生:寫馬。
師:寫馬的什么?
生:馬在奔跑。
師:馬是如何奔跑的?
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觀察作者對馬的動作的描寫及作者的用詞。
生讀句子。師組織學生討論解釋“抽打、激奮、涌、奔瀉、匯聚、擴展、喧叫、披頭散發、淋漓盡致、雄渾、悲愴蒼勁、扭住、交織”等詞的含意,并舉例說明后再指導學生朗讀。
用個人讀和集體讀來對比出恢宏的氣勢。
師:作者在這一部分用了那些寫作手法?(排比和比喻)
師:有什么作用?(加強語氣和形象說明)
四、文學鑒賞:
形象的比喻:“被暴雨的長鞭抽打著”
“山洪奔瀉似的在這原野上匯聚了”
“和雷聲雨聲交織成驚心動魄的大舞臺”
“這古戰場的再現,這交響樂伴奏下的復活的雕塑群和油畫長卷!”
“有的瘋狂地向前奔馳,像一隊尖兵。”
“有的來回奔跑,儼然像臨危不懼、收拾殘局的大將。”
“喊聲像一塊小石片跌近奔騰喧囂的大河。”
(組織學生討論)
恢宏的排比:在第二自然段,作者的鋪排顯示出詞賦似的恢宏氣勢,每每讀來蕩氣回腸。作者激昂大氣的文風正是從西部廣闊生動的生活中汲取營養,文章一氣呵成,使人讀來心潮澎湃,這與作者高超的寫作水平與獨特的體驗是分不開的。
(組織學生再次朗讀,要讀出感覺和氣勢來。)
“雄渾的馬蹄聲在大地奏出的鼓點,悲愴蒼勁的嘶鳴、叫喊在擁擠的空間碰撞、飛濺,畫出一條條不規則的曲線,扭住、纏住漫天雨網,和雷聲雨聲交織成驚心動魄的大舞臺。……”
豐富的聯想:“我把這幾分鐘間見到的記在腦子里,相信,它所給予我的將使我終身受用不盡……”
作者就將這樣對馬的描寫和自己對生命的思考有機的結合起來。對馬的贊美和對自己追求自由的情感從而得到了自然的流露。借助于特定的物來表現特定的感情,讓讀者在對物的感知過程中,自覺地理解文章主題,獲得水到渠成的效果。體現了作者清醒的生命意識,只有在對生命本質、意義有了深邃的參悟之后,才能發出如此睿智之語。作者在那個特定年代,觀察馬逐漸成了一種藝術享受。使學生感受作品中所表現的不受羈絆的生命力和不斷進取的精神。
讓學生注意這些句子后,師再次指導朗讀,體會作者的文字魅力。此時應帶著激動、連貫、投入的感情,讀出當時場面的壯闊、宏大、奔放、酣暢淋漓、驚心動魄……的感覺。
(點評:課文描繪的夏日雨中群馬狂奔的場面,是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贊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縱橫馳騁,所有的外界的羈絆都不妨在它們眼里。它們自由,它們奔放。同時品味作者巧妙、大膽使用字、詞的高超藝術。)
品文嚼字:1、對于本文的文字,可以通過片斷賞析來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受,特別是第三自然段,可以讓學生都督,有感悟之后再配樂朗讀,交流感受,或者使用換詞法進行對比,評價哪個詞用得更準確。如文中的“扭”、“纏”兩詞能否換成“拉”、和“繞”?(通過讀、交流、感受比較,談體會培養學生對語言的審美能力。)
2、對于文字“雄渾的馬蹄聲在大地走出的鼓點,悲愴蒼勁的嘶鳴、叫喊在擁擠的空間碰撞、飛濺,劃出一條條不規則的曲線,扭住、纏住漫天雨網,和雷聲雨聲交織成驚心動魄的大舞臺”的賞析:
用“碰撞”與“飛濺”來表現聲音的力度和跳躍感,用“曲線”來記錄的聲音軌跡,充分表現作者的語言張力。這些詞與“劃出”“扭住”“纏住”等詞語聲音從聽覺轉化為視覺,生動地描寫出馬群奔跑的熱烈、驃悍的氣勢,營造出極為特殊的語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