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乃斯的馬》教案
4、本課學習的重點詞語有:爭先恐后、前呼后擁、披頭散發、淋漓盡致、臨危不懼、驚心動魄,這些詞都可以隨文理解。挾裹、儼然、喧囂、雄渾、悲愴、蒼勁等詞語可以通過查詞典再放回原文中去理解。
5、本課用2課時教學
參考資料:
1、《鞏乃斯的馬》原文
2、作者周濤簡介:周濤,當代著名詩人、作家。生于1946年3月,祖籍山西,1965年入新疆。現為蘭州軍區創作室一級作家,新疆作協副主席。著有詩《神山》、《野馬群》、散文集《稀世之鳥》、《游牧長城》《兀立荒原》等。曾獲第一屆全國新詩(詩集)獎、第二屆、第三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其作品《中華散文珍藏本・周濤卷》獲魯迅文學獎(1995-1996全國優秀散文獎)。
3、鞏乃斯草原簡介:鞏乃斯,蒙語意為“太陽坡”,分布在新源境內,是新疆細毛羊的故鄉,也是天馬—伊犁馬的著名產地。這里不僅有地域廣闊、水草豐美,飛流急湍的河流和遮天蔽日的森林,還有中世紀遺留下來的亞歐面積最大、最密集的野生蘋果林以及野杏、沙棘等次生樹種和雪豹、銀狐、雪雞、馬鹿等多種珍貴野生動物。鞏乃斯草原地勢跌宕起伏,氣象萬千。山地草原,河谷原并存春夏秋冬牧場齊備,四季景色俱佳,尤以春色為最。
鞏乃斯草原位于新疆新源縣境內,最高海拔達到2084米,被譽為“空中草原”。每年6月,哈薩克族牧民從冬季牧場轉場來此,使花香鳥語中的草原又多了陣陣牧歌,片片畜群,平添了許多生機。中國的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區以及木壘、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及烏魯木齊等地。哈薩克族人民勤勞樸實、逐水草而居,歌和馬是哈薩克人的“兩只翅膀”。據《新疆統計年鑒》(截至2003年12月31日)記載,我國現有哈薩克族人口133.34萬人。從夏季牧場到秋季牧場,從秋季牧場到冬季牧場,從冬季牧場到春季牧場,一年中,隨著四季的變遷、草場的轉移,哈薩克人趕著牛羊牽著駝隊,帶著全部的家當在馬背上遷徙著。
鞏乃斯的馬
作者:周濤
沒話找話就招人討厭,話說得沒意思就讓人覺得無聊,還不如聽吵架提神。吵架罵仗是需要激qing的。
我發現,寫文章的時候就像一匹套在軛具和轅木中的馬,想到那片水草茂盛的地方去,卻不能擺脫道路、更擺脫不了車夫的駕馭,所以走來走去,永遠在這條枯燥的路面上。
我向往草地,但每次走到的,卻總是馬廄。
我一直對不愛馬的人懷有一點偏見,認為那是由于生氣不足和對美的感覺遲鈍所造成的,而且這種缺陷很難彌補。有時候讀傳記,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駱駝自喻,就有點替他們惋惜,他們一定是沒見過真正的馬。
在我眼里,牛總是有點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貧知命的樣子,這大概是由于過分提倡"老黃牛"精神引起的生理反感。駱駝卻是沙漠的怪胎,為了適應嚴酷的環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至于毛驢,頂多是個黑色幽默派的小丑,難當大用。它們的特性和模樣,都清清楚楚地寫著人類對動物的征服,生命對強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歡。它們不是作為人類朋友的形象出現的,而是俘虜、是仆役。有時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駱駝在婦人面前下跪,發情的毛驢被縛在車套里齜牙大鳴,我心里便產生一種悲哀和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