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網絡,優化課堂教學──《七律·長征》網絡課教學例談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贊頌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通過讓學生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全文呈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56個字,由于語言文字的局限性、學生理解想象能力的有限性,再加上時代的變遷,學生類似生活體驗的貧乏性,孩子腦中缺乏一定的表象,僅僅借助課文抽象的語言文字很難深切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體會語言的準確精練。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常常是依*形象、顏色、聲音的感覺來進行思維的。”而計算機網絡是一個開放式的知識寶庫,蘊藏著取之不盡的豐富資源,它能充分發揮聲、光、圖、色、影的綜合效力,為學生創設更為直觀形象的學習情境。基于以上認識,我決定將計算機網絡引進《七律長征》一文的教學中。
1、“網”中見形,養眼生趣:
計算機網絡是一個龐大的信息資源庫,它能幫助我們超越時空限制獲取所需信息。因此,在教學時我就從網絡中尋找有關的圖象文字資料,經過剪輯,編輯成與文章相匹配的教學專題片,鏈接到教學虛擬網上。學課文前,讓學生點擊有關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內容,或“走進毛主席”,了解毛主席。這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資料。實際上,授課前學生就已經走近“文本”、探究“文本”了。計算機網絡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超越了時空,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喚醒了他們探索的欲望,使課文的學習成為一個頗有意思的探究過程。
2、“網”中生情,促進朗讀:
對于跨世紀的一代新人來說,毛澤東與紅軍長征是那么遙遠,那么陌生。要讓他們通過朗讀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體驗,的確有一定的難度。計算機網絡使學習的時空與資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網絡以其豐富便捷的信息資源優勢,可以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廣泛閱讀、收集與課文相關的信息,并結合自身的體驗實現課文語境的重構。語境重構的過程是學生自我意義建構的基礎與過程,它融入了學生自我情感的參與與體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學生心靈感悟的過程。課上讓學生用心聽、看、想,學生在立體地、多角度地、身臨其境地體驗中受到感染和啟迪。例如:創設“網上賞讀”的教學環境,讓學生選擇“騰越南五嶺、疾跨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這五幅征難圖中自己最喜歡的一幅,看看錄象、聽聽故事,并有感情地讀一讀相關詩句。學生只要點擊相應網頁,屏幕上就會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材料。在自主探究中,學生領略了五嶺的蜿蜒連綿,感受了烏蒙山的磅礴氣勢,眼望著洶涌澎湃的金沙江,伴隨著紅軍飛奪瀘定橋悲壯慘烈的場面,再來高聲誦讀,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語文課堂教學的無窮魅力,是計算機網絡給語文課插上了“翅膀”,帶著紅軍戰士栩栩如生的形象,帶著學子們一顆顆求知的心,一起飛翔。計算機網絡讓學生沉浸在了特定的意境中獨立感悟賞析語言文字,在情境中動情。學生披文入情入境,繼而發出內心深處的詠嘆。
3、“網”中促悟,深化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計算機網絡,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增加大腦中信息的儲存量,另一方面還可以開啟學生的語言儲備,將書本信息內化為自己的感受。
如在教學完本詩,總結課文,深化情感時,利用計算機網絡了解毛主席對紅軍長征的評價(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句式練習:長征是播種機,它在我心中播下了_______的種子。在練說前,讓學生再讀課文。結果學生在網中與文本對話,從這首詩的字里行間中“悟” 出詩歌的內涵意蘊,有的說:“長征在我心中播下了樂觀頑強的種子。”有的說:“長征在我心中播下團結一心的種子。”有的說:“長征在我心中播下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種子……”學生用簡潔凝練的語言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