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讀薛法根老師的教學藝術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7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說:“如果我們的語文課真正是為學生所想的話,就一定要讓學生學有所得,一堂課只要讓學生在某些方面有所長進,就足夠了,千萬不要期待一堂課把所有的東西都教給學生,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就能干凈一點,語文課目標就能簡單一點,從而讓學生更輕松一點,更有效一點。”
看到薛法根是從一本教育雜志的封面上,聽說薛法根是從同行們觀課回來的贊嘆中,目睹薛法根是在《愛如茉莉》的“平淡無奇但散發幽香”的課堂上,聆聽薛法根則是在“不累、不偏、不空、不假”的講座中。這次近距離感受薛老師《我和祖父的園子》的教學,,立刻有了一種“語文課的根就在這兒”的感覺。很久以來很多模糊的東西,今天,終于給了自己較為明確的答案。真實、扎實、樸實,就是語文課的靈魂,所以課上精彩紛呈。
1、 精彩源自于胸有成竹
薛法根說:“其實教師在學生和課文之間,應該做一個左右逢緣的‘紅娘’,而不應做一個令人討厭的‘第三者’。也就是說當學生對課文沒有興趣的時候,教師應當將課文中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對課文產生興趣,從而愿意甚至主動地閱讀課文、開掘課文的內涵。”我想做好這個‘紅娘’,首先得對學生和文本有足夠的了解,才能在其中“穿針引線”。
整整兩節課的時間,薛老師沒有看一次教材,也沒有帶教案,但課卻如行云流水般讓人賞心悅目。他思路清晰,先讓學生找到“園子里有什么”,再說說“我在園子里怎么樣”,最后提出疑問“我為什么會這樣?”從而明確了本課的中心:因為祖父的愛和寬容,讓兒時的我享受到快樂。教者匠心獨運,讓學生用自己已經掌握的詞語概括園子的美、概括“我”在園子里的感受。同時,讓學生揣摩文章短短的第一自然段,嘗試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果沒有對文本充分的研讀,怎能有如此的瀟灑,“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用在這里也是恰如其分的吧!
這樣的胸有成竹來自于平時的積淀,因為自認朗讀不行,就鉆研“朗讀與技巧”,所以他能自信地說,雖然我自己的朗讀不怎么樣,但我會指導學生個個讀好課文;出道時為了研究作文教學,買回賈志敏的光碟一遍遍觀摩學習,所以有了成功;拉著同事一起讀書的事情“屢見不鮮”……“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厚積而薄發”正是薛老師課堂上瀟灑沉著的原因呀!
2、精彩源自于簡單明了
薛說:“語文課承載著太多的‘使命’,……我以為‘大道至簡’,語文課必須反璞歸真,體現一種‘簡約之美’,正所謂‘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促發展’。”他還提出了“教學目標簡明,教學內容簡約,教學環節簡化,教學方法簡便,教學媒介簡單,教學用語簡要。”的“六簡”好課設計觀。
在這節課上,薛老師沒有讓實物投影、電腦、多媒體、各種精美的音樂動畫占領講臺,占領課堂。學生在課堂上所能表達的都是自己的理解,獨特的個性化的感悟。這節課上教學程序簡單。他引導學生鉆研文本,沒有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也沒有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圍繞課文就是解決了三個問題:有什么?怎么樣?怎么寫?從扣讀導入,讀中漸悟,引導學生感悟,整體感悟。真正做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