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里》教學設計及反思
4、生細讀1—5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勞動過程的辛苦的快樂。
四、學習第三部分
1、師:其實,此時的三個孩子已經獲得了幸福。可是他們自己并不知道。因為他們不明白幸福的含義,不明白幸福就在——有益于人類的勞動中(師引讀)。于是,他們便花了十年的時間去尋找答案,找到了嗎?
2、生自讀22—28自然段,思考:三個人在十年間各從事了哪些“有益于人類的勞動”?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幸福?
3、生討論交流。
4、師小結:三個孩子在十年間做的是不同的工作,從事的是不同的勞動,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這些勞動都是有益于人類的。所以,他們都感到了幸福。
5、練習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
五、拓展延伸
1、師:看來,幸福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要我們付出了有益的勞動,我們就能感受到幸福。此時,我明白了,我也是幸福的。因為我從事的是教書育人這樣有意義的工作,我教我的學生學會了很多知識,使他們懂得了怎樣做人。我的勞動是有益于人類的,所以我是幸福的。
2、引導學生用心體會自己獲得的幸福。
六、總結
師:今天,我們知道了真正的幸福在哪里。我想同學們以后一定能夠在自己有益的勞動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教學反思:在教學來時,就讓學生談談幸福的理解,學生大都是從獲得這一角度來談的,這時再走進課文,找找三個孩子怎么樣找到幸福的,直奔文章主題,讓同學們明白,原來當個醫生,當個農民,甚至是個自由工作者,只要是做了對人們有好處的事都是幸福。再回到文章開頭,三個孩子在孩提時代就已經在做好事了,并在清理泉水時感到了快樂,進一步對學生強化了只要是做了對人們有好處的事就會感到幸福。學完課文后,老是再出示課前提出的問題:幸福在哪里?學生就很自然的談到付出也是幸福,例如:為災區捐款是幸福的,為家人勞動是幸福的,為班級服務時幸福的~~再一次讓學生體會到:幸福就在一切有益人類的勞動中!讓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幸福觀。
整個課堂上,沒有空洞的說教,圍繞課文,在于文本對話中學習交流,因而課堂的氣氛很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