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 課文
然而,海市沒有罪過。海市因沙漠的氣流折光而現(xiàn),海市本無意。
而人,辛勞饑渴、疲于奔命的趕路人,孤身于茫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尋求一處綠樹環(huán)抱的甘泉,就成為苦難的旅程中,靈魂最后的庇護地和溫柔之鄉(xiāng)的夢。
車窗外,遙遠的海市依然煙波浩涉樹影幢幢,美得充滿誘惑。
車迎著那片海市而行。海市始終浮游在沙漠的盡頭。
臨近中得,陽光越發(fā)熾烈,金色的戈壁像要燃燒起來。
抵達安西城時,天空忽然飄來幾片黑云,一陣涼氣襲過,豆大的雨點落下,干燥的地面揚起一層白粉,雨卻頃刻無蹤無影。旋即,清朗而廣袤的天穹之下,橫空劃出一道巨大的七色彩虹,勾勒出一片絢麗的輝煌。
司機說,你們的運氣不錯啊,戈壁灘上的旋風、海市、彩虹、絲路花雨,都看見了。我走那么多次,也不是回回都有的啊。
而我心里卻只想快快地往前走,快些到達前面那片真正的綠洲。沒有猙獰的旋風,沒有虛幻的海市,沒有稍縱即逝的彩虹,卻有冒著炊煙的房屋、歡樂的人群、油綠的青稞麥和豐收的田野……
戈壁是單純的。在這片單純得近于單調(diào)的黃色世界里,美的海市和斑讕的飛虹就成為沙漠的調(diào)色板,成為旅人一個虛幻的希望。可惜它們并不真正存在,當彩虹悄然隱去,海市無聲消失的時候,人們?nèi)匀恢荒芤揽孔约旱碾p腳走出戈壁,去尋找活水和黑土,尋找蔚藍色的大海和堅實的船帆。
我多想筑一條引水的渠啊,然后,在路邊種上一排排樹苗。
那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綠色。浸潤著綠葉的水,就在樹根下流淌。
作者:張抗抗簡介
張抗抗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廣東新會,當代女作家。1969年去北大荒插隊,后報名去邊至黑龍江國營農(nóng)場,1977年進入黑龍江藝術(shù)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畢業(yè),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分會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并任黑龍江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等職。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題材的長篇小說《分界線》,1979年以短篇小說《愛的權(quán)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則更是作品不斷。長篇小說除《隱形伴侶》(1987年),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識分子命運的《赤彤丹朱》(1995年)。
1972年發(fā)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分界線》。反映黑龍江農(nóng)場知識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繼發(fā)表短篇小說《愛的權(quán)利》、《夏》、《白罌粟》;中篇小說《淡淡的晨霧》、《北極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個人……》等。她還寫了中篇童話《翔兒和他的氫球》和散文集《橄欖》,出版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作品中《夏》獲1980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淡淡的晨霧》獲第一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
1977年入黑龍江藝術(shù)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發(fā)表短篇小說《愛的權(quán)利》,反映在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們對不同的婚姻愛情的認識與追求。從此以后,她一直將思考的重心放在當代青年事業(yè)與愛情的矛盾沖突上。198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在更加廣闊的社會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輾轉(zhuǎn)矛盾的內(nèi)心歷程,運用細膩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們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和追求。
作為一位作家,張抗抗具有良好的藝術(shù)感覺和藝術(shù)素質(zhì),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溫柔和細膩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與痛苦,以敏銳、瀟灑的筆揭示人的心靈底蘊,作品中洋溢著青春的朝氣和純凈的詩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著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覺和情緒所左右,而是以一個智者的清醒有意識地將作品當作某些思考的載體,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獨到的思索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