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我和祖父的園子·教案
3、引讀14節。
[這是對園中景物的一次回望。有了對文中趣事的理解,再讀第13節就能更好地領悟作者寫作的巧妙,體會到作者在借景抒情,體會到作者“心”的自由。此處讀是一次情感的升華。]
六、延伸,滲透園子的精神意義
1.你們說,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我和祖父的園子是個怎樣的園子?
2.有自由的園子真好,有愛的園子真好。就這樣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園、我三樣是一樣也不可缺少的了。在三十一年短暫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對于人間的“溫暖與愛”懷著“永久的憧憬與追求”的蕭紅常常會憶起呼蘭河城,因為呼蘭河這小城里住著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園子。
《呼蘭河傳》這本書的尾聲部分這樣寫道:(課件,配《思鄉曲》的音樂)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
以前住著我的祖父,
現在埋著我的祖父。
那園里的蝴蝶、螞蚱、蜻蜓,
也許還是年年仍舊,
也許現在已完全荒涼了。
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著,
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
這一切是蕭紅忘卻不了,難以忘卻的,隨著你們年齡的增加,相信你們會體會得更深。不管怎樣,請記得,無論是文字還是情感,《呼蘭河傳》都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
[以《呼蘭河傳》的尾聲部分的內容改編成的一首小詩作為教學的結尾與延展,有些哀愁,有些蒼涼,卻符合原著的情感基調,也滲透了園子的精神意義,那是蕭紅“溫暖與愛”的故鄉。當然這只需要學生模糊地理解。]
附板書設計:
我和祖父的園子
自由 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