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測試題(通用16篇)
《草原》測試題 篇1
一、按要求填空
1、“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句話里的“綠毯”指的是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的是________;“繡上了”指的是________。這個比喻十分具體、恰當地描繪出了________的情景。
2、“那些小丘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這句話是把綠色草原上的小丘,比喻成________。“________”指的是小丘和平地之間沒有分明的界線。
二、辨字組詞
朗( 。 ”蹋ā 。 ∩裕ā 。
郎( 。 ”冢ā 。 ∩遥ā 。
境( ) 飄( 。 〔睿ā 。
鏡( 。 ∑ā 。 ⌒撸ā 。
三、從下面詞中找出四組反義詞
團結 靜寂 拘謹 分裂 渲染 嘈雜
灑脫 清楚 明白 熱烈 模糊 友誼
第一組 ( 。 第二組( 。
第三組。ā 。 第四組( 。
四、讀拼音,寫字詞
jùn jū cuì tuō
。ā。R。ā。┦。ā。┥鳌 ⅲā 。
jīng bì róu měi xuàn rǎn
。ā 。﹪@ 一( 。┣Ю铩 ( )。ā )
yú huī jīn chí
。ā 。 。ā 。
【參考答案】
一、按要求填空
1、草原,羊群,天然形成的,羊群在草原上
2、一幅中國畫,“不用墨線勾勒”
評點:老舍先生的這兩句話突出地表現出了草原的美麗景色。讓同學們這樣分析句子,旨在加深對句子的理解,體會作者的表達藝術,以及作者熱愛草原的思想感情。
二、辨字組詞
朗(朗讀) 碧(碧綠) 稍(稍息)
郎(牛郎) 壁(墻壁) 梢(樹梢)
境(境外) 飄(飄渺) 差(差勁)
鏡(鏡子) 漂(漂泊) 羞(羞澀)
三、從下面詞中找出四組反義詞
第一組(團結──分裂) 第二組(靜寂──嘈雜)
第三組(清楚──模糊) 第四組(拘謹──灑脫)
四、讀拼音,寫字詞
駿 拘 翠 脫 驚 碧
柔美 渲染 余輝 矜持
《草原》測試題 篇2
1、草原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會讀寫“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羞澀、摔跤、偏西、天涯”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體會蒙漢的民族情深,激起學生了解西部,熱愛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語言特點,體會作者表達的方法,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含義。
4、背誦1、 2 自然段。
教學重點
感受蒙古的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含義”。激發學生的熱愛西部之情和珍愛蒙漢的民族感情。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準備:
1、課前要求同學們收集的有關草原的資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關情況。
2、有關美麗的草原的風光片和能抒發美麗遼闊草原歌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談話引入 ,創設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體現草原遼闊風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學們,聽了這首歌你的心情怎樣,是不是有一種置身于草原的感覺呢?課前你們收集了有關草原的資料,能談一談草原在你們心目中的印象嗎?
。▽W生盡情說一說,可以描繪草原的一碧千里 ,也可以描繪草原綠毯如氈,還可以說一說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風俗等等。)
[運用情景把學生帶到美麗的大草原中,使他們對草原有個初步的認識,知道草原是遼闊美麗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這種初步的認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學產生對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進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 、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藝術家,也是一位文學產量較高的作家,深受人們的愛戴,那么當我們的作家老舍第一次來到內蒙古大草原時,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現在我們就隨著老舍先生一起到美麗的草原看一看。( 板書課題:草原。)
4、即將來到草原的你,見了這個題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預測: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們怎么樣?
(3)作者第一次來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 初讀課文,自學本課生字。
1 同學們想知道的問題很多,現在就讓我們帶著對草原的好奇,一起來到草原。邊讀邊想,課文描寫了草原的什么?
。▽W生自學課文內容,教師與個別學生交流)
2 引導學生概括課文內容。
3 學生自學課文生字,新詞。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檢查學生的自學結果:
。1)讀生字和詞語。
a認讀幾個容易讀錯的字和糾正幾個易寫錯字:
蒙的讀音是“ měng ”,“好客”中的“好”讀作.“hào ”,“同行”中的“行”讀作“xíng” ,“似乎”中的“似”讀作“s씓毯”的最后一筆為點,“吟”“貌”不要多一點“襟”“澀”不要少一點。
b理解以下幾個詞語:
境界:事物所達到的程度和表現的情況。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氣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種如詩如畫的情境。
灑脫:本指言談舉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遼闊平坦,在開車是可以隨心所欲,而不必擔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盤繞。文中指河向帶子,彎彎曲曲的樣子。
拘束;過分約束自己,態度顯得不自然。
二 再讀課文,理清行文線索。
1 認真讀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寫草原這篇文章的。讀書時,一定要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2和同學們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樣安排這篇文章的行文線索的。
3匯報交流結果,教師及時引導,概括內容如下:
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來寫的。首先描述了一望無際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種境界的美。( 板書:風景之美 )接著又展示了一幅人們歡迎遠方客人的隆重場面,最后把酒話別,直至用“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結構和線索,使同學們初步感知文章的寫作脈絡,以便于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有物可尋,有章可遵。]
三、 精讀細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獨特的,你來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課文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了草原之美的?劃出你認為描寫優美的詞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讀幾遍。
2、學生自由讀課文,自學并批注。
3、匯報交流。
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歸納出草原的“可愛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點導讀并理解以下語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說一說“一碧千里”在你腦海中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b“茫!笔鞘裁匆馑?同是寫草原,為什么有的說“天蒼蒼,野茫茫”老舍先生卻說“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a翠色“欲”流,為什么后面又說“輕輕流入云際”,這不是很矛盾嗎?
b“翠”是什么顏色?那為什么不說綠色要說“翠色”呢?區別在哪里?學過國畫的同學能給我們解釋一下什么是“用綠色渲染”嗎?
g輕聲讀讀這句話,看看這“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3)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來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a是什么使人驚嘆?是什么使人舒服?還能用別的詞語來形容這樣的境界嗎?
b“奇麗”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來吟誦一首奇麗的小詩,你會吟誦什么呢?
。4)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a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樣的情景。
b你認為有那些草原的樂趣?
四、課件演示,再現草原之美
1、通過剛才的交流,同學們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實的草原又是什么樣子的呢?你們想看一看嗎?(播放草原的有關錄像資料)
2、談一談,看完錄像的感受。
3 指名再來讀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結合文中的語句,想象畫面的內容。
4試著把這一自然段背誦下來。
【借助感性的畫面內容 直觀場境 把學生帶入情景之中 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五、升華情感,滯留問題。
1同學們都談出了真實的感受,老師也看出,你們對草原充滿無比熱愛之情,那么這篇課文,作者是怎樣用生動的筆觸表達情感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2找一些描寫草原美景的文章,課后和同學們讀一讀。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引入 ,進入美麗的草原。
1、復習有關詞語:教師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學生正確朗讀。
2、 指名背誦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們有一種強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風景之美,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來寫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過回顧,重溫遼闊草原美麗風景,激發學習興趣】
二 、由景及人, 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們已經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實最讓人感動的不僅是草原的景美,這里的人們還非常的熱情,現在就讓我們再一次來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
自學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讀后的感受。
匯報:這兩自然段,主要寫了草原人民熱情迎接:
﹙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很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
。 抓住這句話感受草原的寬廣和草原行車的灑脫。)
2 像一陣風吹來似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服,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來。
( 身著盛裝是蒙古人民的一種熱情的待客方式,他們策馬疾馳而來,充分看出他們的熱情。)
3 寂靜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也不知是誰的手,總是熱乎的握著,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聲音的嘈雜,草原的熱鬧,手與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熱情。)
板書 襟飄帶舞 策馬疾馳 握手不放 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給予學生學習空間,培養自學交流能力】
4 同學們 這種熱情,真是讓人感動不已, 你體會到了嗎?那么你能夠帶著蒙古人民的熱情來讀一讀嗎?
5指導背誦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 用情品讀 情景一致 】
三 、情感升華 體會蒙漢情深
1、 多么美麗的草原之景!多熱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感受他們把酒話別的激動場面。
2、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3、全班匯報,教師相機點撥。
點撥:
。1)主客見面時熱烈歡騰的場面。引導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員,你會說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賓客。客人會怎樣感謝?
。3)干部和老翁這些有身份的人給客人敬酒。說說你的祝酒辭。
。4)鄂溫克姑娘給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賽馬摔跤等。用自己的話去贊美他們。
。5)投影出示: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你怎樣理解這句話?你從這句話中又讀出了什么?
4、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場面。要求讀出自己的體驗和個性的理解。師生評議朗讀。
四 品味全篇 總結寫法
1 直抒胸臆:
2 精描細寫:
3寫實質樸 不加雕琢:
五 回顧情境 置留作業
如果你就是隨從老舍先生一同進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當時會有怎樣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筆,盡情釋放,寫出你的感受,好嗎?請課后認真完成。
《草原》測試題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奶茶、禮貌、拘束、舉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
3.讀懂課文,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4.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
1.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2.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
體會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達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師:今年暑假,老師到過一個美麗的地方,我還帶回了幾張照片。你們看!這是哪里呀?(板書:草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參觀訪問時,記下了沿途的所見所聞。今天,就讓我們與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靈之旅”。
二.自主學文,勾畫圈點
1.整體感知
師: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說說課文是從哪兩個方面來寫草原的?
2.自主研讀
師:草原的景色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靜靜地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勾畫讓你感受很深的關鍵詞句。
3.放聲朗讀
師:自由地、放聲朗讀這一段,讀出你對草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一會兒把你感受最深、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三.合作研讀,品讀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保ㄏ胂簏c撥,指導朗讀)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保ǚ窒斫涷,指導朗讀)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 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保ń柚涷灒瑔酒鹣胂螅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象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大花。”(以讀代講)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撓登拔,體會意境)
四.音樂過渡,讀中悟情
1.音樂過渡,激發想象!
2.自由朗讀,讀中悟情。
3.指名朗讀,以讀代講!
五.個性朗讀,小結全文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板書設計
景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美麗動人
草原
人遠迎、款待、話別蒙漢情深
《草原》測試題 篇4
一、說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熏陶。作者筆下的草原風情圖如詩如畫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讀的極好素材。通過感情朗讀的訓練可以深化對文章表達情感的體會。因此,第二個教學目標確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積累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反復地、有感情的朗讀,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通過突出重點借以突破教學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后,我將此文教學課時安排為兩課時。在第一課時中,師生一起解決了為數不少的生字,讀熟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脈絡是著力表現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匯報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教法與學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說過: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我通過抓住明線、緊扣暗線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這個關鍵,把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感情,升華民族精神的教育融為一體。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美景,動聽音樂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讀再現場景等多種形式,喚起了學生對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拓展思維,更深層次地體味美的意境,最終“水到渠成”,輕松地突破了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并大膽鼓勵學生質疑,巧妙引導,資料鋪墊,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進行民族大團結的教育,實現整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程序
1、激趣揭題,牽出明線
上課伊始,我以充滿激情的開場白帶領學生回顧本學期所學課文帶給我們的快樂,“登上長城、走進北國、瀏覽桂林漓江、飛到鳥的天堂……”薄薄的語文書,使我們大家人在課堂,心在飛翔……這一行行動人的文字使學生對即將要
學的課文充滿了期待,為心的繼續飛翔鼓足了勁、加足了油。學生在第一課時理清文章線索和快速瀏覽課文的基礎上,很快牽出文章表現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這條明線,并迅速開始了認識草原景色的學習。
2、“讀占鰲頭”、突出重點
新的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學語文,首先要把握好語言的工具性。多讀、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認的學習語言的基本規律。引導學生從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讀上升到飽含深情、充滿激情的誦,也是衡量學生是否突破難點理解“蒙漢情深”的關鍵。因此,接下來的課文教學,我采取的“讀占鰲頭”的學習方法。
首先是精讀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線”,品味“動情”。
啟發想象,體味文章的意境美。審美教育能有效地培養和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發達的想象、聯想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多種多樣的藝術形象,發展學生感受美的能力!恫菰分袑懷蛉涸谛∩角鹕稀吧仙舷孪隆,真象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向老舍先生學習,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這樣的美景,使學生不僅理解了原文描寫的羊群的靜態和動態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維,更深層次地體味了美的意境。
巧設活動,增強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課堂教學轉變成具有美學趣味的活動!恫菰分性趯懶∏鸬木G色和線條的柔美時有這樣一句話:“……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渲染”和“勾勒”都是美術上專用名詞,講起來抽象難懂,我讓兩名學生用美術描繪的方法分別為同學們解釋這兩個詞語,學生寥寥幾筆,大家便輕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體展現草原風光。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再現草原美景,牽起了作者初步動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詩這條暗線,并引導學生拓寬視野,會低吟一首怎樣的小詩?課內外結合在“敕勒歌”、“賦得古原草送別”深情吟頌中結束了此段的教學。
接下來,我設計了一段融合“賽馬、迎賓、熱情會面、盛情款待”內容的音樂,組織學生在音樂聲中放飛自己的想象,模仿主客雙方的動作,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萌發出學習草原人情美的濃厚興趣,再因勢利導,組織學生細讀品味作者又動情到更動情的感情變化。具體作法是:
默讀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體現“蒙漢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體會。這一設計便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
著力于語言文字訓練。抓關鍵詞“襟飄帶舞”,比較“飛”與前文中“走”的異同,在作者感悟“又動情”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充滿激情的煽情讀。反復吟頌結尾詩句,體會作者愈加強烈的感情,用飽含深情的頌讀,體現學生對“蒙漢情深”的深刻理解。
3、總結遷移、形成積淀
在夕陽的余暉灑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課件展示中,在悲涼、滄桑的音樂聲中,在學生深情的吟頌中,我本想結束課程的學習,但王主任的話給了我啟示:為何不把平時鼓勵孩子大膽質疑的作法大膽展示一下呢?引導學生質疑、思考,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反復考慮后,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議,大膽放手讓學生質疑,并很快理清學生提出的主要問題!懊蓾h為何情深?僅僅是蒙漢才情深嗎?”并順勢引導學生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在“56個兄弟姐妹一家”的動人旋律下,課件展示“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動人畫面,繼而鼓勵學生心兒繼續飛翔;“提供旅游網址、推薦老舍名著”,在學生專注的沙沙記錄聲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識之門在他們面前打開,孩子們從這扇門出發,帶著更多的思考走向未來的人生。
四、教后反思:
《草原》這節課孩子們聲情并茂的朗讀和精美的課件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遺憾。因為我的設計不周,學生對草原景色的認識還有些浮于表面,對人物情感的理解談的還不夠深刻。但是,我堅信,在有色小學的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夠更精彩
《草原》測試題 篇5
之一
王麗萍
教養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體會描寫草原風景美、人情美的語句。
2、理解課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情背誦第一自然段。
教育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團結意識。
2、認識保護草原資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發展目標:
運用以前學到的閱讀方法讀懂課文,并能把閱讀中的理解和感受說出來。
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草原的風景美和人情美所構成的草原風情畫。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激趣導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帶情入境。
2、同學們有到過或者見過大草原嗎?草原給你的印象是怎樣的?
過度:今天,我們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領略草原美麗、迷人的風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纯丛谧髡咝哪恐械牟菰鞘裁礃幼拥摹
2、 速讀課文,思考:作者寫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況?
板:風景美人情美
過度:草原的風光和人情都這么美好,那么就構成了一幅草原風情畫。
板:草原風情畫
3、 默讀課文,對全文質疑
三、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 過度:指導朗讀“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寫草原美景的同時,還
2、 自由讀,邊讀邊劃抒發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 學生匯報。
4、 找出句子,抓對比。
“……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1) 指導朗讀。
。2) 理解“高歌”和“低吟”兩種不同的情調。
(3) 理解“奇麗”,為什么他要吟這么一首詩?
5、 者先是想高歌,后來又想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為什么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這兩個抒情的句子調換一下位置,讓他先“低吟”,后來他越看草原越高興,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往往都會受到外界的影響,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產生了這種情感,而要用這種方式表達?(討論)
6、 學生匯報。
點撥1:我們歸納一下,作者一開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體給人什么感受?(出示圖)
板:開闊
點撥2:1)他當時的心情怎樣?(激動、興奮)
2)指導朗讀
3)換詞理解“清鮮”、“明朗”。
過度:接下來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變化?
指導朗讀,讀出草原的柔美。
點撥3:注意作者第二次寫景的部分,他先總的說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薄懊C!笔鞘裁匆馑?為什么這里這樣說呢?感情朗讀。
點撥4:接下來分了兩部分來寫,先寫了(草原的顏色),再寫了(小丘的線條)。
指導朗讀:(1)先讀這兩部分,然后選你喜歡的讀給大家聽。
句1:“四面都有小丘,……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隨機出示圖:綠草襯白羊,多么雅致、清麗。指導朗讀。
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句2:“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輕輕流入云際。”
隨機出示圖、出示兩種風格的國畫,理解“勾勒”、“渲染”。
點撥5:這樣柔美的線條,緩緩地高起來,又緩緩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著這波浪般的線條,一直遠望,就覺得好象整個綠色的草原在流動,所以作者說……
指導朗讀。
7、 自由讀第二次寫景的部分,讀出柔美的感覺,把自己讀沉醉。
四、 總結: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繪,我們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風景如畫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無限的樂趣。
1、 看圖,聽音樂。
2、 口語訓練:做小導游,向你的朋友介紹一下內蒙草原的如畫美景。
五、 布置作業
1、 向你的爸爸、媽媽介紹一下內蒙草原的自然風光。
2、 背誦第一自然段。
《草原》測試題 篇6
.《草原》教學實錄+練習+說課設計
.支玉恒教學實錄——《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單元備課《草原》、《珍珠鳥》、《零點降生的女孩》、《母愛》及練習五。
1、“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解析】
這個長句子中,把綠色的草原上的小丘比喻成一幅中國畫。中國畫的技法有許多種,有的用墨線勾勒,有的只用顏色渲染。作者覺得草原上的小丘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安挥媚勾勒”,指的是小丘和平地之間沒有截然分明的界限!按渖鳌保钦f一片翠綠,又濃又潤,像要流下來似的。流到哪里去呢?“流入云際”。這是說綠色的草原一望無際,和天相接。仿佛翠綠的顏色流入了天邊。
2、“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解析】
這一句是講人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的心情。驚嘆,是因為第一次看到草原,處處感到新奇,對滿眼翠綠感到驚訝。久立四望,是留連草原景色,總是看不夠。低吟小詩,是想用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3、“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
【解析】
迂回,有點曲折,不呈直線。用玻璃帶形容河,非常生動、形象!昂印焙竺婕恿烁袊@號,說明在草原上河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人家,才會有牲口。
《草原》測試題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奶茶、禮貌、拘束、舉杯、摔跤。
3.讀懂課文,體會草原的自然美。
【教學重點】
1.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2.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準備 】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師:這節課,老師先請同學們來欣賞一組美麗的風景。(課件播放草原風光圖片,背景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些都是哪的風景呢?(板書:草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參觀訪問時,記下了沿途的所見所聞。今天,就讓我們與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靈之旅”。
二.自主學文,勾畫圈點
1.整體感知
師: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說說課文是從哪兩個方面來寫草原的?
2.自主研讀
師:草原的景色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靜靜地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勾畫讓你感受很深的關鍵詞句。
3.放聲朗讀
師:自由地、放聲朗讀這一段,讀出你對草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一會兒把你感受最深、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三.合作研讀,品讀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想象點撥,指導朗讀)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保ǚ窒斫涷,指導朗讀)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 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借助經驗,喚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象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大花。”(以讀代講)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撓登拔,體會意境)
四.音樂過渡,讀中悟情
1.音樂過渡,激發想象。
2.自由朗讀,讀中悟情。
3.指名朗讀,以讀代講。
五.個性朗讀,小結全文
《草原》測試題 篇8
一、情景導入,創建自由表達的氛圍
1、放草原風光片,學生欣賞(配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2、草原美嗎?看片,你想說些什么?
3、是啊,看到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聽到蒙古歌手渾厚、嘹亮的牧歌,老師的心和你們一樣,也飛向了那廣闊無垠、風景如畫的境界中,如此美麗迷人的草原風光,課文哪一段文字做了淋淳盡致的描繪。
二、合作學習第1段,滲透讀書方法指導
1、靜靜地讀第一段,邊讀邊想:
從這些語言中你體會出草原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把使你產生這種感受的句子抄出來。
。ㄔO計思路:語文學習應有靜有動,靜靜地讀是獨立思考,動筆去畫是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動靜結合,語文學習才會活起來。)
2、自學、小組交流討論。
。ㄔO計思路:獨立思考后的答案并不一定完善,要學會交流,學會傾聽,善予歸納,這是學習者的態度。學生要學會學習,學會合作。)
3、互動交流,資源共享,討論重點句子:
。ㄔO計思路:閱讀的收獲要在共享之中才變得有價值,也才會深入推動個體學習的效果,從而達到深層次的合作學習。)
、拧】諝馐悄敲葱迈r,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悅。
⑵ 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鄉上了白色大花。
、恰∵@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種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仿費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取◇w會“喧染”與“勾勒”的不同。
⑸ 教師板畫小丘。
。ㄔO計思路:這一環節是在學生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基礎上進行交流的。因此,鼓勵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尤為重要,在談中加深理解,在讀中體會意境,加上教師的板畫輔助,掀起一個課堂教學的小高潮,使課堂教學有跌宕起伏的節奏感。)
4、朗讀體會,能背誦的句子可背誦:
、拧∽寣W生用畫面形式來表現第一段文字,并想象牛羊會想些什么?
、啤W生可讀,可背本段文字。
。ㄔO計思路:通過師生協同板畫,再次領會語言文字所表現的畫面美,使學生知道語文學習是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理解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恰“鍟
景美
三、以瀏覽方式學習2~5自然段,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1、回憶讀書方法并出示:
、拧∽x:
不動筆默不讀書。
⑵ 交流:
學會傾聽,善于歸納。
⑶ 談:
各抒己見,資源共享。
、取≌b:
感情朗讀,體會意境。
。ㄔO計思路:通過階段性的小結回顧,使學生明確每一步的學習目的,更有利于下一步學習的展開。)
2、采取瀏覽方式閱讀2~5段:
思考:
草原景色如此美麗,草原上的人給你怎樣的感受?
板書:
人親
3、找好朋友去交流:
從哪些地方你感受到草原人熱情,好客的特點?
(設計思路: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有權選擇自己的合作伙伴。在他們自己選擇伙伴前,他們會自由地,無拘無束地交流,更有利于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的提高。)
4、互動交流,匯報學習收獲,相信進行朗讀指導:
重點指導:
、拧『鋈,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朝我們飛過來。
、啤「刹肯蛭覀兙淳疲呤畾q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
(設計思路:此時學生學習情緒被調動,學生情緒完全高漲,達到一種不吐不快的境界是最值得鼓勵的,這時最好的方式就是這種對語言文字的熱愛化為有感表的朗讀,因此采取競賽朗讀的方式,鼓勵學生不同的感受可以有不同的讀法。體現了學生由會讀書到讀好書的閱讀過程。)
5、群馬疾馳,襟飄帶舞。盛情款待,盡情聯歡,讓主客忘了時間,忘了已夕陽西下,他們誰也不肯走,誰也不原走,這時,老舍先生不由的低吟了一句詩(出示)。
⑴ 齊讀:
蒙漢情得何忍別,天涯青草活斜陽。
⑵ 學生作畫(蒙古包,蒙漢人民)完成板畫。問:
想像一下,夕陽西下,依依惜別,他們會說些什么?
、恰“鍟
情濃
是啊,這一幅夕陽話別的場景,反映出了濃濃的深厚的民族團結,親如一家的情意。
。ㄔO計思路:朗讀想像以及板畫的完成,掀起課堂的又一個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這是語文課帶給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也是語文課的魅力所在。)
四、暢談收獲,布置作業,延伸課堂教學
1、談本節課的收獲:
可以作詩,可以歌唱,可以寫學習本課后的體會,可以是《草原》寫作論壇。
。ㄔO計思路:一課一得,也不可以是一課多得,讓學生回顧整理,學生會有一種課后成就感,也助于他們學習的再提高。)
2、布置自選作業:
、拧W習草原的寫法,寫一處景物。
、啤∫浴独仙嵯壬,我想對您說》寫一篇讀后感。
、恰±貌榈降馁Y料開一個《走進草原》的主題隊會。
(設計思路:自選作業如一道自助餐,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調動了學生自覺學習的內因,又豐富了作業內涵,正所謂:課后小天地,天地大課堂。)
3、配樂《草原夜色美》,出示老舍像。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在這優美的牧歌中,感謝草原,感謝親如一家的民族情,激發了老舍先生的寫作激qing。這位語言大師,用他樸實、真摯的語言帶給我們一篇情真意濃的優美散文。老舍先生一生創作過許多作品,有很多被拍成電影和話劇,希望同學們課后更廣泛地去閱讀他的其它作品。
《草原》測試題 篇9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能聯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蒙漢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認識本課4個生字,理解課文中新詞的意思,摘錄課文中寫得美的句子,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活情景。
2.具體體會課文中的靜態、動態描寫。
課前準備:
1、草原風光圖。
2、蒙古族音樂和民歌。
課時安排:第一課時: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感受草原的美麗。
第二課時:深入品讀,感受草原的熱情和深情。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想象美麗的草原
1、出示課題:草原。介紹作者老舍。回憶曾經學過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說說你印象中的草原。
學生可以有個各種不同的描述,語言表述要流暢,還可以說說怎么會獲得這樣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遼闊的,一望無際……
。2)草原是美麗的,綠綠的草地,五顏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滿生機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1)把課文讀通順,同時劃出生字新詞,讀準生字字音。
(2)簡要說說課文內容。
。3)說說課文都描寫出了哪些地點?
初見草原——路上——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蒙古包外
2、交流初讀情況。
三、指導品讀課文,感受美麗的草原
1、自由朗讀課文,根據提示的句子填詞語:“這是( )的草原!睆奈闹姓页鱿嚓P的句子做上記號,并有感情的朗讀。
2、課堂交流,隨機指導。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流,輕輕流入云際!
、倮斫獠菰摹熬G”。
◇說說“一碧千里”“翠*流”的意思。
◇閉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處翠*流,輕輕流入云際”,說說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風光圖片,看看一碧千里、翠*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谙胂蟛菰涎蛉罕寂艿臉幼,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塾懈星榈乩首x這段話。
。2)“這種境界,即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①“這種境界”是指什么?
、谠谶@種境界里,作者為什么要驚嘆,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草原的美麗深深地打動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許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廴绻惝敃r也在這美麗的草原上,你會低音一首怎樣的小詩?試著寫一首小詩。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第一自然段。
四、放手深入品讀,感受熱情的草原。
1、自由朗讀課文,根據提示的句子填詞語:“這是( )的草原人!睆奈闹姓页鱿嚓P的句子做上記號,并有感情的朗讀。
2、課堂交流,隨機指導。
。1)“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龠@段話描寫了一個什么場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詞句特別能表現草原人民的熱情?
◇“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來的真快,表現了草原人民迎接遠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來”——為什么用“彩虹”來比喻?(一是因為穿著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種熱情。)
◇“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想象當時車與馬相遇的情景,說說如果你在場,你會有什么感受?(熱鬧、熱烈、熱情)
③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2)“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僮x句子,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聽到了不停的歡笑。
、谕ㄟ^朗讀把當時的熱情表現出來。
。3)“干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在回敬。”
①反復朗讀這句話,體會其中洋溢的熱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時候會說些什么?
(4)“這時候,鄂溫克姑娘戴著尖尖的帽子……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么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儆懈星榈乩首x句子。
②理解“會心”,“會心的微笑”里包含著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五、再讀課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躍的*、嘹亮的牧歌、狂歡的舞蹈,這是多么激動人心的場面呀!可是夕陽西下,主客要分別了。如果這時你也在場,心情將是如何呢?
出示:“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別”是指不忍別離;“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區,那已經是我國北部的邊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綠色的大草原;“話斜陽” 是指在夕陽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們互相高興地、親切地交談著
、谶B起來說說這句話的意思:蒙族和漢族兩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離別呢?所以到了夕陽已經西落了,仍然談興正濃。
、廴绻敃r你就在現場,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說什么?試著寫一寫自己的心情和想對草原人民說的話。
六、回顧課文,感受熱愛之情
1、討論: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寫作者的一次訪問活動,卻為什么要以草原為題呢?
文章前面寫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寫了人情美,從風光美,從人情美,表現了他對草原的熱愛和依戀。因此整體都是圍繞著“草原”來展開的。)
2、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課文內容。
七、作業
1、背誦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2、牢記生字新詞。
3、摘錄文中優美的句子。
《草原》測試題 篇10
【教材簡析】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和人情美為一體的記敘性散文。作者用極精煉、極優美的語言,描繪出內蒙古草原的奇麗景色,熱情歌頌了蒙漢同胞間的深情厚誼。全文激蕩著美的旋律。閃爍著民族團結的光彩。
在本篇中,作者善于抓住草原環境的特點和在這個環境里生活的人們的特點描繪了一幅獨特的牧民生活風俗畫,文章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用詞精煉,行文流暢,作家想象豐富,在文中多處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比喻,使文章充滿了詩意。
【教學設想】
1、朗讀是表情達意的主要手段,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藝術再創造。語文課上要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讀書,指導學生將文中之情準確生動地再現出來。對于《草原》這樣的精品,只有多讀,才能明白文中之意,體會文中之情,悟出文中之理,才能感受其用語的精妙,積累它的語言。為此,在教學描寫草原自然風光的段落時,可讓學生找出最喜歡的句子,畫一畫,讀一讀,并說說讀了這些句子后的感受。教師根據學生找讀的句子,隨機引導品味,并結合一定的意境,通過評讀、想象等方式促使學生把學生把這些句子讀好,充分體會草原風光的美。在此基礎上,再鼓勵學生積累一定的語言。
2、《草原》這篇課文中介紹了蒙族人發是怎樣歡迎遠道而來的漢族同胞的。雖然有的同學以前通過電視也了解到一些蒙族人民的民族風情,但文所寫的事情畢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所以學生就很難想象出這種場景,體會出蒙漢的情深。在處理這一環節才時,可自制 cai課件,向學生展示蒙族人民是怎樣待客的,使學生身臨其境。這樣,“蒙漢情深何忍別”的含義,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悟”出來了。
3、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主動地探求,主動地發展,而不是“越俎代庖”,更不可“畫地為牢”。要優化閱讀教學過程,就要營造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自由爭辯的氣氛,促使學生獨立讀書、思考、理解、品析,讓學生圈點批畫,討論交流,在合作學習中,在集體力量的幫助下,讓每個學生的自主性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想己所想,說己所說,人人都有所得。在教學《草原》第二至五自然段時,讓學生通過小組學習的形式,互幫互助自學完成。在全班交流時,給學生一個寬松的氛圍:可以讀你想讀的句子;可以向大家介紹民族風情;可以談談自己讀了某些句子后的體會;還可以對別人的發言進行補充或點評。這種做法。不但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易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根據新的教改要求,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通過查閱資料,課前預習,合作學習等形式掌握課文內容,并在教師的點撥下,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來領悟文章的情感。采用背誦、摘抄、仿寫等方式積累語言并加強運用。本課教學還要給足時間讓學生閱讀后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求異思維;谝陨舷敕,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讀懂課文,從中了解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2、學會本課4個生字,掌握并積累一定的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教學重點】
入情人境,學習語言;啟導點撥,敘談見解。
【課前準備】
cai課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通過課內外搜集、查找資料了解草原的有關知識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三、查字典、詞典,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四、以小組為單位自學課文內容,釋疑存疑,并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導語: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自學,我們對內蒙草原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你們想去大草原看看嗎?
2、cai課件播放草原風光,欣賞后導說:“大草原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書:
遼闊美麗
。ㄔ谏弦徽n時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演示課件力求做到通過由文入圖,發散思維,激趣導說。
采用課件展示草原美麗的風光,引人入勝,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的同時,讓學生感知草原的美景,營造審美化的課堂教學情景,為后面的教學環節作好鋪墊和銜接。)
3、導題:
今天,我們就隨大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內蒙古大草原上走一走、看一看。
板書課題:
草原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啟由讀課文,思考:
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什么樣的?
、拧∽灾靼l表見解。
、啤ёx:
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指名讀。
⑶ 評讀。
2、大家都想讀嗎?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先把它畫下來,再讀一讀,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一句。
教師根據學生讀的句子,隨機引導品味:
以下節選句例的順序隨學生的回答而定:
、拧∑降厥蔷G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點撥:
你們能想象得出來嗎?試著想一想。
出示畫面:
你們想的和畫面上畫的一樣嗎?誰能把這句話讀好?
。ɡ首x句子,展現畫面,引導學生審美聯想和審美想象。)
、啤∧切┬∏鸬木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師導:你們說得真是太好了,草原真的很美。(同時出示畫面)老師也想來讀讀,你們愿意聽嗎?(師讀)我讀得怎么樣? (生評)相信你讀得一定比老師讀得更好,試一試好嗎?
。ㄔ撎幉捎昧藥熥x生評的形式,師生合作,學生讀的興致將會大大增強。)
、恰∵@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種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點撥:
如果此時你就站在老舍先生的身邊,面對如此遼闊美麗的草原你會產生什么樣的感受?
主發表自己的見解。
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生自由練讀,指名讀。
師導:
同學們,你們讀得真好,老師都沉醉在其中了。我真想低吟一首小詩,來表達我滿心的愉快:“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你們想吟詩嗎?可以現編,想好了就坐在位子上低吟。誰想念給大家聽?可以站起來試一試。
。▽W生自主學習,讀、思、議、說,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引導學生讀書實踐,一導圈點,自讀自語,養成邊讀邊想邊畫的良好閱讀習慣:二導思維,制作電腦課件,把課文語言變成生動畫面,發展學生形象思維:三導遷移,感悟課文,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即興低吟小詩,發表獨立見解,并互相補充,臻于完善。)
3、指導朗讀、背誦:
、拧∫x:
下面,咱們一起來讀第一自然段,把草原的美充分展示出來。
課件出示文字內容并配樂。
⑵ 引背:
這一段中,哪些句子給你的印象最深,你就把它背出來;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⑶ 大屏幕上出示提示語,背誦第一自然段。
三、學習第二至五自然段
1、師導: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風光是那樣令人神往。那么這里的蒙族人民又是 怎樣對待遠道而來的漢族同胞的呢?讓我們再入草原去感受一下。
⑴ 課件播放蒙族人民接待客人的情景(配有解說詞)。
⑵ 結合學生自主發言,板書:
熱情好客
2、小組學習:
提出要求:
下面是小組學習的時間,請大家四人一小組自學二至五自然段。
課件提示自學內容:
1、讀讀你想讀的句子。
2、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語句旁,做做簡要批注。
3、介紹民族風情!
3、全班交流。
(該環節設計,重視學法指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通播放畫面、指導朗讀和泛談體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4、小結:
愉快的相見,盛情的款待,盡情的聯歡,讓主客忘了時間,忘記了太陽已尼偏西了。他們誰也不肯走,誰也不愿走,真是……(生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活斜陽”)。同時出示畫面 (該畫面為夕陽西下,蒙漢人民告別的情景)。
是啊!大草原景美,人更美,此時此刻,我真想高歌一曲,來表達我的心情。同學們,愿意和我一起唱嗎?
師生齊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草原遍地花……”
。ㄒ詭熒m抒發感情的形式結束,使學生體會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審美化。)
四、自選練習
1、畫草原風光圖。
2、練寫(選其一):
、拧憥拙湓捹澝来蟛菰。
、啤》聦懸惶幘埃
這次,我看到了……
3、摘抄你喜歡的詞句,并適當寫些點評。
五、課外延伸
搜集、閱讀描寫草原風光的文章。
《草原》測試題 篇11
案例過程:
師:上課前,老師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聽聽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師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師:這是一首描寫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師:誰能講一講,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樣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無際,有碧綠的小草。
師:他說的對不對?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樣嗎?誰還有補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許多的牛羊。
師:很好。大家想象很豐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實際情況。今天我們來學習老舍先生寫的一篇關于草原的文章?纯此P下的草原是什么樣的?
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師:課文寫了什么?
生:課文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
師:對,一開始就寫草原美景,后來呢?
生:寫作者去內蒙訪問,蒙族人民怎樣歡迎他們,還寫喝酒、唱歌、演節目什么的。
師:你這么一說,差不多把課文上的內容都說完了。
生:還有,作者寫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寫這些,而是寫了這些就說明了蒙族牧民們和作者他們這些漢族的人們很友好。
師: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還有嗎?
生:還寫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們告別。
師:寫了沒有?
生:沒有。
師:沒寫?但是他也說對了,課文的話里已經帶出要分別的意思了,對不對?生:對。
師:哪句話?
生:我認為是最后一小節寫的!疤煅谋滩菰捫标枴保ò鍟┑木褪撬麄円酪老e的情景。
師:就這一句嗎?
生:還有“蒙漢情深何忍別”。(板書)
師:大家再考慮考慮,課文寫了那么多的內容,是按照什么順序記敘的?
生:以空間轉換的順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蒙古包外(板書)
師:那么這些內容大致可以分成幾部分呢?
生:我認為可以分成三部分,初入草原為第一部分,目的地為第二部分,蒙古包內外為第三部分。
師:為什么這樣分?
生:因為三~五自然段都是寫蒙古包內外的,所以我把它們歸為一個部分。
師:對他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生:我認為可以分成五部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蒙古包外各為一部分。
師:對這樣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沒有意見?
生:我認為這樣分太細了,這樣一個自然段就是一段了。
師:我們分段是分邏輯段,將課文內容相近的段落分在一起的,不能太細了。那么還有什么樣的分發?
生:我認為大致可分為兩部分。
師:怎么分呢?
師:第一部分是我們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師: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麗景色,對不對?
師: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草原風光,行不行?(板書:“風光”)
生:行。
師:繼續說。
生:第二部分寫了蒙古族的人民歡迎了我們,接著我們一起聯歡。
師:誰能說得更簡單一些?
生:我們和蒙古族人一起聯歡。
師:他用“聯歡”來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觸的過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師:但是從整個接觸過程中表現了一種什么情感?
生:表現了蒙漢兩族人民,情誼深厚。
師:對不對?
師:也就是說,第二部分寫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書“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過預習,對整個課文有一個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覺到草原十分美麗,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漢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師:他說草原的風光是十分美麗的,這一點對不對?
師:(在“風光”后加“美”)那么還有一點他說得不太清楚,誰來說一說?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師:十分熱情好客,還有呢?
生:應該是,蒙漢之間存在著深厚的感情。
師:對,還有嗎?熱情好客,蒙漢情深這都表現了人情的什么?(在板書“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種人情美呀?那么整個的課文連起來,草原的風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這么美好,(在“風光美”與“人情美”間畫一直線相連)那么就構成了一幅(板書“草原風情畫”并用直線與“人情美”連接)可不可以這樣說?
生:可以。
師:其實分段沒有一定的標準,只要你能充分說出分段的理由,根據課文內容的邏輯意義給文章分段,都有助于我們理解課文內容。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寫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筆,給我們“畫”出了一幅美麗的草原風情畫。從課文整體來看,是不是這個意思?
師:那么這幅畫究竟是怎么樣的呢?我們一會兒來仔細學。
師:現在大家打開書,默讀寫草原風光美的這一部分,一邊讀,一邊想,手里還要一邊畫。畫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寫風光美以外,還寫沒寫別的東西?把你認為不是直接寫草原風光的句子勾出來,看誰勾得準。
師:勾出不是直接寫草原風光的句子來了嗎?
生:勾出來了。
師:誰勾出來了?
生:我勾了兩句,“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還有,“這種境界……奇麗的小詩”
師:還有沒有勾出別的來?
生:我勾了“在這境界里……無限樂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下一堂課接著交流,下課。
二、思路提要:
1、初讀課文,總體把握:讓學生對課文又一個總體的了解,總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再讀課文,理清脈絡:了解文章各段的內容,了解文章的敘述順率,理清脈絡。
3、品詞析句,理解內涵:深入理解作者老舍是怎樣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本領,豐富自己的語言,提高寫作水平。
4、深情朗讀,加深體會:進一步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三、課后反思:
這是一節課題組的教研課,主要向大家呈現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給課文分段這一教學環節。就《草原》這篇課文,我先讓學生理解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接著讓學生看看這篇課文按什么順序來敘述?學生通過在課文當中找關鍵詞,知道各自然段是按空間轉換的順序描寫的,最后,我引導學生用歸并法給課文劃分意義段,當學生出現不同的意見分歧時,我沒有一味地制止,而是讓學生充分說明自己的理由。通過大家討論交流,明白劃分段落不可隨心所欲,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一定要認真把握作者的思路,合理劃分。大段落劃分又不能過于強求一致,簡單地肯定一種,否定另一種。不管怎么分,只要講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好,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辯論能力。
但是,就研究課題的子課題“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分段理解課文”,本課時所呈現的研究價值似乎欠缺。首先,在分段方法的總結上涉及不多,不利于學生對此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僅僅拿一篇課文來進行分段練習,沒有達到學習效果,最后,沒有對分段的方法進行復習概括,學生就沒有分段的依據。
四、案例修改:
師:上課前,老師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聽聽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師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師:這是一首描寫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師:誰能講一講,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樣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無際,有碧綠的小草。
師:他說的對不對?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樣嗎?誰還有補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許多的牛羊。
師:很好。大家想象很豐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實際情況。今天我們來學習老舍先生寫的一篇關于草原的文章?纯此P下的草原是什么樣的?
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師:課文寫了什么?
生:課文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
師:對,一開始就寫草原美景,后來呢?
生:寫作者去內蒙訪問,蒙族人民怎樣歡迎他們,還寫喝酒、唱歌、演節目什么的。
師:你這么一說,差不多把課文上的內容都說完了。
生:還有,作者寫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寫這些,而是寫了這些就說明了蒙族牧民們和作者他們這些漢族的人們很友好。
師: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還有嗎?
生:還寫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們告別。
師:寫了沒有?
生:沒有。
師:沒寫?但是他也說對了,課文的話里已經帶出要分別的意思了,對不對?生:對。
師:哪句話?
生:我認為是最后一小節寫的。“天涯碧草話斜陽”(板書)的就是他們依依惜別的情景。
師:就這一句嗎?
生:還有“蒙漢情深何忍別”。(板書)
師:大家再考慮考慮,課文寫了那么多的內容,是按照什么順序記敘的?
生:以空間轉換的順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蒙古包外(板書)
師:課文我們暫時理解到這,讓們回顧一下,我們閱讀文章的時候,為了理解文章主要內容,常常要給文章分段,那么,你們知道哪些分段的方法?
生:我知道的分段方法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分段”。
師:你能給大家舉例說明嗎?
生:我們學習13課《牛郎織女》時,我就運用到這個分段方法,全文按照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可以分為四段。
生:其實,這一課還可以按“時間的推移”分段。
師:對,雖然是同一篇課文,但是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段。誰還有其他的分段方法?
生:我們學過按“空間轉換的順序”分段,“總分分段法”, 按照事物的不同類型、不同性質去給課文分段。(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師:你知道的分段方法還真多,同學們,請大家根據黑板上的分段方法進行選擇,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應該運用什么方法進行分段。
學生默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然后讓學生試著給后面的課文分段。
1草原(a、b案) 草原 支玉恒教學實錄——《草原》 】《草原》教學實錄+練習+說課設計
】《草原的早晨》教學設計之一 】《草原的早晨》教學設計之三 】《草原的早晨》教學設計之四
《草原》測試題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漢蒙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著重理解書后讀讀寫寫中的詞語。練習用關聯詞語造句。
3.領會課文中對事物靜態和動態的描寫。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活情景。
2.具體體會課文中的靜態、動態描寫。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踝x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ǘ⿲W習生字、新詞,著重理解課后讀讀寫寫的詞語。
。ㄈ┡逭n文記敘順序,給課文分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ㄒ唬⿲W習生字、新詞,著重理解課后讀讀寫寫的詞語。
。ǘ┡逭n文記敘順序,討論如何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啟發談話。
在我國內蒙古、新疆等地有遼闊的草原。作家老舍訪問內蒙時,身臨其境,處在草原這一特定環境之中,油然產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風俗習慣,又感受到了民族團結的深厚情意。作者把這些內容都活靈活現地寫下來了。
我們學習的這組課文讀寫訓練的重點是:事物的靜態和動態。我們前面學的《鳥的天堂》和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草原》都是本組課文的示范文。學習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這篇訪問記,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要認真學習作者是如何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對事物進行靜態和動態的描寫的,使我們讀后覺得又具體又生動。
。ǘ⿲W生聽錄音,了解主要內容。
學生聽配樂朗讀錄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樣的?
2.草原人民是怎樣待客的?
。ㄈ⿲W生自學生字、新詞。
。ㄋ模z查自學情況。
1.教師出示下面生字、新詞:“渲染、勾勒、迂回、鄂溫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講詞義。
。ㄤ秩荆褐袊嫷囊环N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濕潤物象,使它分出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引申為文學創作中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行為、心理描寫來突出形象的一種手法。勾勒:是繪畫時用線條勾出的輪廓。迂回:彎彎曲曲,來來回回地環繞。迂,曲曲折折繞彎;回,旋轉、環繞。鄂溫克:我國少數民族之一,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天涯:形容極遠的地方。涯,水邊。)
2.讓學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詞。(有些詞讓學生互學互幫,教師給予適當的指點;有些詞語留到講讀時解決;有些詞語課后個別解決。)
。ㄎ澹┡逭n文記敘順序,討論分段。
1.這篇訪問記按什么順序記敘了訪問的過程?(這篇訪問記按地點轉換的順序寫了訪問的過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別草原。)
2.按訪問的過程。課文可以分為幾段?為什么?
(可以有三種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為5段;(2)按初見草原景色→訪問陳巴爾虎旗公社,可分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見聞→蒙古包外、內,可分為3段。學生按其中哪一種方法來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并說說每一段段意。同時檢查字詞掌握的情況。
。ǖ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麗景色。綠毯、勾勒、駿馬、奇麗、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時看到的景色。疾馳、迂回、灑脫、襟飄帶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歡迎。第4段:蒙古包內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澀、鄂溫克。第5段:斜陽下的話別。天涯、斜陽。)
。ㄆ撸┳鳂I 。
1.在作業 本上練習課后讀讀寫寫中的詞語。
2.熟讀課文第1段。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課文第1、2段,體會草原靜態的美和主人歡迎客人時的熱烈歡騰場面,加深對事物的靜態和動態的理解。
。ǘw會文中比喻句的內容及作用。
。ㄈ┝私馕闹嘘P聯詞語的運用。
。ㄋ模┍痴b課文第1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體會草原靜態的美和主人歡迎客人時的熱烈歡騰場面,加深對事物的靜態和動態的理解。
。ǘ┍痴b課文第1段。
三、教學過程
。ㄒ唬┲v讀第1段。
1.默讀,分層次。思考:課文第一段寫了什么?分幾層?先寫什么?后寫什么?
。ㄕn文第1段寫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課文分兩層寫。先寫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寫產生的感想。)
2.再讀,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樣?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來寫的?為什么抓住這些景物寫?
(讀后討論。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麗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氣、小丘、平地、羊群這些景物來寫的。因為這些景物顯示了草原的特色。)
3.細讀、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這些景物的?
。◤奶炜盏降孛,按從上到下的順序寫。)
。2)作者是怎樣從天空到地面,抓住這些景物的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繪草原的美麗景色的?
。ㄗ寣W生邊讀邊畫出重點語句。)
。3)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ㄗ寣W生自己出聲讀第1段第1層,要求學生細心體會,認真想象。重點說說下面三個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雹邸澳切┬∏鸬木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保
4.默讀、思考、朗讀:在這種境界里,作者產生了什么樣的感情?最后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ㄕf一說“境界”一詞的意思。讀時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關系;可用“美麗”或“壯麗”與“奇麗”作比較,理解“奇麗”一詞用得恰到好處。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表達作者感受的兩個句子。)
5.指導學生背誦第1段課文。
。ㄗ寣W生按課文描寫順序和景物特點,邊讀邊想象,把這段課文熟讀成誦。)
小結:祖國的草原這么美。這段課文思路清晰,從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從上到下的觀察順序描寫景物。作者第一次見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點來寫,把景物和感受聯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寫初見草原的景物時主要運用了靜態描寫,為我們展示一幅草原靜態美的圖畫,但靜中又有動,例如寫羊群。
(二)講讀第2段。
1.指名讀第2段。
。ń處熖崾荆簩W習課文第2段,我們要學習作者如何按照地點的轉換,抓住事物與環境的聯系、變化的特點,運用動態的描寫方法,把文章寫得又形象又生動。)
2.閱讀、思考:寫作者訪問陳巴爾虎旗牧業公社途中,這段課文可分為幾層?
。ǹ煞譃閮蓪樱孩俪跞氩菰吹降拿利惥吧;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幾十里外迎接客人。)
3.講讀第1層課文。
(1)作者乘汽車進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覺?(草原十分遼闊。)從課文哪些語句看出草原十分遼闊?(“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保
“灑脫”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課文指行動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聽不到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边@些描寫說明草原環境有什么特點?(十分靜寂。)
。3)初入草原,環境的特點是遼闊、靜寂。后來呢?草原環境有什么變化?從什么地方開始變化的?
。ú菰沫h境有了變化,從見到一條河開始變化。)
。4)看到了河,環境有什么變化?隱隱有鞭子的輕響說明了什么?
。ㄕf明有人了。)
(5)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環境就有了變化?(有了河流、水草長得茂盛,蒙族人民就會把牛、羊、馬群趕到這兒來放牧。)
4.講讀第2層。
(1)指名學生讀第2層。
。2)“疾馳”、“襟飄帶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為什么用一條彩虹比喻來歡迎遠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ㄒ驗樗麄兺蝗怀霈F在遠處的山丘上,而且都穿著顏色鮮艷的衣裳,這樣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現了蒙族人民歡迎客人的熱情。)
(4)當主人見到客人時,草原的環境有什么變化?從課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ā办o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保
小結: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見什么東西,聽不見一點聲音,處在這種環境使人產生一種遼闊、靜寂的感受,接著作者快到公社時,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熱情迎客,聽到了各種聲響,自然引起一種興旺、熱鬧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靜到動,是因為他所處的環境在變化的結果,這說明,環境變了,事物也在變化。
(三)作業 。
1.背誦課文第1段。
2.練習課后作業 第1、3題。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W習課文第3、4、5段。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草原不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ㄒ唬⿲W習課文第3、4、5段。認識到祖國的草原不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ǘw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三、教學過程
。ㄒ唬⿲ 。
課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訪問的經過和草原環境的變化,讓我們讀了覺得祖國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F在學習課文后三個自然段,我們會進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ǘ┲v讀3、4、5自然段。
1.讓三名學生各朗讀一段課文,要求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
。1)這三個自然段各寫了什么內容?
。2)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哪些地方?畫出表現蒙族人民熱情好客的詞句。
2.讀后討論交流。
(1)主客是怎樣見面的?作者運用哪幾個動詞來表現激情洋溢的氣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說的?這些表現什么?你體會到主客見面時大家的心情怎么樣?用歡樂、熱情的感情朗讀這一節課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樣招待客人的?從這節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漢兩族人民情誼很深?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別時的情景怎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詩句中的“何忍別”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講?(蒙漢兩族人民的情誼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別呢?)第2句中的“話”是什么意思?這句話怎么講?(“話”是互相攀談,送別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遙遠的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直到夕陽西下,人們還在互相攀談,依依不舍地告別。)用在詩句結尾的作用是什么?(這兩句詩表達了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4)哪些地方體現了蒙族人民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表現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á俅┲魃拿褡宸b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間姑娘們還要唱民歌;③飯后表演套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這三方面表現了蒙古人民的風俗習慣。)
(三)總結全文。
1.從全文看,前面兩段主要是寫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寫什么?
。ㄕn文前兩段主要講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講草原人民的美,說明蒙漢兩族人民感情深厚。)
2.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寫作者的一次訪問活動,但為什么要以草原為題呢?
小結:這篇課文主要寫作者的一次訪問活動,中心是表現蒙漢人民的友好情誼,歌頌各民族的團結。作者以寫草原之美襯托蒙族人民的心靈之美,民族團結的精神之美。同時,也寫出了草原的獨特的風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獨特的風俗,獨特的民族氣質——熱情豪爽。作者描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遠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靜態美和蒙族人民歡迎客人的熱烈歡騰場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ㄋ模┳鳂I 。
1.找出課文中的比喻句,讀一讀,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寫在摘抄本上。
2.練習課后練習題第4題。
《草原》測試題 篇13
之六
禹城鐵校 張小泉
第一課時
目的: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練習用關聯詞語造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3、給課文分段,初步理解課文。
重點:學習生字詞,理解課文段落。
難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啟發談話,錄像導入 :
你到過草原嗎?在電影,電視中見過草原嗎?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親身的經歷,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請看錄像。(單擊題目后的錄像)。
二、檢查習題
1、請五名同學按順序每人讀一個自段。
2、糾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詞。
3、出示生字卡片,讀生字!袄铡弊xle,不讀lei,“迂”讀yu ,不要讀成yu ,“馳讀chi,不要讀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誰?寫的是哪里的草原?(寫的是內蒙古草原上的陳巴爾旗的牧業公社。旗相當于縣。牧業公社就是現在的牧業鄉。)
三、初步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
2、思考,討論:
〈1〉本文按什么順序記敘了訪問的 過程?(地點轉換順序)
〈2〉按方向過程,課文可分幾段,為什么?(有三種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們按五段來分析課文。第一段講初次見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講主人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第三段講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況;第四段講進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獻歌的情形;第五段講主客話別。)
3、播放錄音,透過語言文字展開
想象,聽完朗讀后,(單擊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錄像)
〈1〉本文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課文有表達這樣思想感情的句子嗎?請找也出來,說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單擊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學生各讀這句話,進一步體會這句話表達的感情。
4、指名朗讀課文,要讀出文中表達的感情。
四、練習
1、課后習題4,指導用關聯詞語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2〉“既……又……”是兩種情況兼而有之,在這一句中,表示一個事物的四個方面。
〈3〉“不管……總是……”是表示條件不同,結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組詞
五、作業
1、課后練習題2。
2、用課后練習4的關聯詞造句。
第二課時
目的:1、領會課文中對事物靜態和動態的描寫領會草原的景色秀麗,地域遼闊。
2、理解課文第一段,朗讀,背誦第一段。
重點:體會第一段中動態,靜態的描寫。
難點: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草原景色的靜態,動態的。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導入
1、本文共分幾段,每段主要寫什么?
2、課文哪一句話點明了文章的中心?這一句話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指導學習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讀第一段
〈二〉播放錄像,領略草原的美麗風光,(單擊第一自然段前的錄像)
〈三〉單擊目錄中的確良13課課題,出現草原畫面,加深對草原風景的印象。
〈四〉思考討論:
1、從“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讀出哪些意思?(點題,第一次初到草原。)
2、課文是從哪倆個方面寫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齊讀描寫天空的一句話
討論:(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想高歌一曲?(單擊“高歌一曲”)
。2)“我”為什么感到這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
。3)課文中連用兩個“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強調了什么?(單擊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樣的景象?作者是怎樣描寫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樣的景象?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4、請同學讀一讀課文,討論交流:
(1)解釋“一碧千里,茫!钡囊馑?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說說為什么遼闊無邊的草原卻沒給人迷蒙,空蕩的感覺呢?(單擊“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寫草原時,具體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小丘,平地,羊群,顏色有綠有白,形態有動有靜)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為什么說小丘像只用綠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國畫?(單擊品句三和“渲染,中國畫,翠色欲流”這三個詞語。)
。4)“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如何理解?(單擊品句4)
。5)小丘本身會流動嗎?作者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這個“流”字給我們什么感覺呢?(單擊“流”這個詞語。)
(6)這樣的境界使“我”產生什么樣的感受?“我”為什么會“驚嘆”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麗的小詩?
(7)這樣的境界為什么會使駿馬和大牛都靜立不動?課文中為什么用“好象“一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單擊品句七和”回味“詞語)。
〈五〉小結
老舍先生以滿腔熱情,以輕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動的語言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這種美麗體現在草原遼闊而不空蕩,寧靜而不死氣沉沉、到處充滿蓬勃的生機。我們可以通過如詩如畫的草原美景,體會到草原動態美和靜美。
〈六〉、播放錄音(單擊這一自然段前面的錄音)
〈七〉指導朗讀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讀,讀出作者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三、達標練習:
這一段主要寫了幾層意思?學生在課本中用——標出,并畫出靜態和動態描寫的句子。想一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根據分層,思考怎樣背誦才又快又準?(單擊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業 :背誦第一段。
第三課時
目的:1、理解課文后四段內容,受到熱愛祖國、加強民族團結的教育。
2、領會課文中靜態和動態的描寫。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難點:進一步理解事物的靜態和動態。
教學過程 :
一、背誦第一段。
二、指導學習第二段
。ㄒ唬┲该x第二段。
。ǘ┲笇Ыo第二段分層和概括層意。(可以分作三層。第一層講在去陳巴爾虎旗的牧業公社的路上;第二層講走了許久,看到了河、馬群,聽到了鞭響;第三層講“我們”在距離目的地幾十里以外受到熱情的歡迎。)
(三)思考、討論:
1、解釋“灑脫”的意思,為什么在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單擊第二段品句一)
2、“遠遠地望見了一條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這句話中的“河”為什么要加感嘆號?(單擊品句二)
3、說說第一、二層所講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齊讀第三層,思考、討論:
(1)聯系上下文,說說“忽然”的意思。(情況變化很快,出乎意料,沒有想到。)
。2)說說“我們”快到公社時,草原上出現了怎樣的景象?這些景象說明了什么?(學生找第三層的有關語句讀一讀)
。3)“群馬疾馳”和“襟飄帶舞”寫出了什么特點?(單擊品句三)
。4)作者把歡迎遠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喻?(單擊品句四)
。5)作者是怎樣寫靜態的草原熱鬧起來的場面的?學生讀讀有關句子,提問這句話說明了什么?表達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單擊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時,景象有什么不同?課文描寫的景象由靜到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6、指導朗讀第二段,從語氣的變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靜到動的變化。
三、指導學習第三、四段
(一)默讀第三段。
1、思考、討論:
。1)這一段是講發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見時,作者寫了哪三多?說明了什么?(單擊第三段品句一)
(3)結合這一段內容,談談你是怎樣理解“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這一句話。(單擊品句二)
2、指名朗讀這一段
。ǘ┲该x第四段
1、思考、討論:
。1)這一段講的是發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為什么說“也不知怎樣的,就進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樣款待客人的,說明了什么?(“盤腿坐下”給人到了家的感覺;干部、老翁敬酒說明對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會心”是什么意思,大家為什么露出會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寫了幾個場面?每個場面是怎樣的盛況?說明了什么?(單擊第四段的析段)
3、指導朗讀第四段,要讀出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讀出主人的熱情好客。
四、總結:老舍先生用他親身的經歷,通過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美麗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遼闊而不空蕩,那里的人民更是熱情好客,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時,也說明了蒙漢人民的深情厚誼。(單擊第五段的析段。)
五、課堂練習
1、句義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練習
六、作業 :
1、課后練習3、5
2、預習《鏡泊湖奇觀》
七、板書設計 :
景色→美麗→動情
草原 途中→盛況→又動情 “我”
| 主人→熱情→更動情 |
蒙 → 情深 ← 漢
。褡鍒F結互助)
《草原》測試題 篇14
課型:精讀課
內容簡析:本文描繪了草原的美麗景色,記敘了蒙族同胞熱情歡迎漢族兄弟的動人情景,表現了蒙漢人民團結友好的深情厚誼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無限熱愛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十個生字,認識四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勾勒、駿馬、無限、疾馳、奶茶、禮貌、拘束、舉杯、摔跤。
2、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句子含著的意思。
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句子。
3、情感目標:讀懂課文,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句子。
2、難點:體會句子含著的意思。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去過草原嗎?(生答)那在電視或書上一定見過草原吧,誰能起來說說你見過的草原是什么樣子的?(指名答)師:今天,我們就隨著著名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去過草原嗎?(生答)那在電視或書上一定見過草原吧,誰能起來說說你見過的草原是什么樣子的?(指名答)師:今天,我們就隨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起進入內蒙古大草原,去領略,感受那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民族風情。我們來齊讀課題《草原》。
二、檢查預習:
師:同學們回家都預習課文了吧,那么誰能起來讀一下你找出的生詞?(指名讀 2名),讀的不錯,我們來看一下生詞(出示課件)誰愿意當小老師,起來照著大屏幕帶領大家讀?(指名讀)讀的很好,誰能超過他?(指名讀)大家讀的不錯,自己鼓勵一下。
三、理清課文思路:
1、現在同學們在下面自由朗讀課文,讀的過程中思考這樣兩個問題(出示課件),誰能起來讀一下問題,(指名讀),聽清楚問題了嗎?好,現在開始自由朗讀。
2、師:課文都讀完了嗎?誰能起來回答我的第一個問題?(指名匯報思考成果)(出示課件:草原美景→歡迎遠客→親切相見→熱情招待→聯歡話別)。我們來齊讀一下這些小標題。師:誰能起來回答第二個問題:你從哪些句子中看出草原很美?(指名答)同學們回答的都非常好,看來是認真讀課文了。 四、指導自學 那誰能起來讀一下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出示課件中的問題,師范讀)(找學生起來讀第一自然段)讀完后指名回答,問:他回答的對嗎?誰能再說一下。
我們先來找一找描寫天的句子,誰能告訴我都有哪一些?(指名答)他找的對嗎?
1、出示課件:“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先找學生起來照大屏幕讀一遍。(下一張圖片)師:你能不能結合圖片體會一下,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指名答 4、5個)(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沒有遮攔,格外開闊,空氣清鮮,使人感到特別愉快,所以想無拘無束的放聲歌唱。)(下一張圖片:八月的草原)師:那讓我們帶著和作者一樣愉快的心情再來讀一下這幾句話。
2、(下一張圖片)“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師:誰能告訴我一碧千里是什么意思?讓學生先仔細觀察課件上的圖片,再閉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綠的無邊無際由于天氣晴朗,遠處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綠色。你能想象出這幅畫面嗎?
3、我們再來找一找描寫羊群的句子,誰能告訴我都有哪一些?(2名)師:他們回答的對嗎?(出示課件)“銹上了白色的大花”,這里的大花,指的是什么?一起回答我(白色的羊群)(下一張圖片)。
4.誰能再讀一下描寫小丘的句子(生讀)(出示課件)“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輕輕流入云際。” 師:“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你能想象出是怎樣一幅圖畫嗎?讓學生明白“不用墨線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緩的沒有明顯的界限。“翠色欲流”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綠顏色濃厚,就像要留下來一樣。“輕輕流入云際”是說綠色的草原一望無際,與天相接,仿佛翠綠的顏色流入了天邊。(下一張圖片)我們大聲的齊度這幾句,感受那美麗的風光。
5誰能再讀一下描寫駿馬和大牛的句子(生讀)(出示課件)“連駿馬和大牛——無限樂趣”師:作者怎么會知道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象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4、5名)(這一句看似寫駿馬和大牛,實際上是寫作者自己的感受。因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麗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圍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樣的心情。)
師:這么美的風景,這么真摯的情感,我們應怎樣去朗讀它;(贊美、愉快)
學生帶感情朗讀,指名讀。
四、小結:這節課,我們共同欣賞了大草原的自然美,下一節課,讓我們一起去領略草原的人情美。
五、板書設計
12 草原
草原美景→歡迎遠客→親切相見→熱情招待→話別
《草原》測試題 篇15
一、默寫。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天的天( ),空氣( )。天空是那么 ,使我總想搞個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 ),而并不茫茫。四面( ),平地( ),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 ),走在哪里都想給無邊的( )繡上了(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 ),就像( )渲染,不用墨線( )的( ),到處翠色欲流,輕輕( )。這種境界,既使人( ),又叫人( )。既愿( ),有想( )奇麗的( )。在這境界里,連( )和( )都有時候( ),好像回味著( )。
我們訪問的是( ),汽車( ) ,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 ),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 ),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 )。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 )——河!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炝,快到了。忽然,向被一陣風吹來似的,( ),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 )。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 )。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 ),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 )的草原熱鬧起來:( ),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 ),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二、語句理解。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2)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 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3)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4)蒙漢情深和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草原》測試題 篇16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課文《草原》。
一、說教材
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寫下了《內蒙風光》,本文就節選自《內蒙風光》!恫菰愤@篇課文,作者以熱情洋溢的筆調,描寫了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風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熱情歡迎的情景,表達了蒙漢人民的深厚情誼。
本文通篇文質兼美,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和聯歡場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
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于應用比喻、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淳樸簡練,生動感人。全文情景交融,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實地落實語言文字訓練,取舍教材是關鍵。因此,我將此文教學安排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學,領略草原的風光美。第二課時再引導學生體會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說課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詞語。
2.引導學生根據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并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
3.引導學生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并積累語言,初步學習作者抒發感情的方法。
依據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者的敘述,展開豐富的想象,并通過多層次的朗讀,感受草原風光的美好。
二、說學情
全文層次井然,脈絡清晰,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能很輕松地理清課文層次。但是,對于生長于長江中游小縣城的孩子來說,草原是遙遠、陌生的。因此,如何讓學生突破時空障礙,與文本對話,引導學生揣摩優美的語句,感受草原的景美,體會作者的感情,領悟課文表達上的特點,將是孩子們學習上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怎樣才能使學生與文本產生真正的共鳴,體會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注重以讀為本,采用多種朗讀形式,如:默讀、自由讀、范讀、指名讀、引讀、配樂讀。通過多層次的朗讀,使學生體會草原的風光美,并品味語言的表達效果。其次,我將巧妙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句,啟發學生想象,體會文中意境,并配合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訓練,從而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研究性的學習。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語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一邊讀句子,一邊想象畫面,用自己的經驗去補充形象,豐富形象,從而體會文中表達的意境和情感,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及想象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草原》這篇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語句美,意境也美,我將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圖文結合,啟發想象,體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讀,領會作者的情感美。教學過程具體如下:
1. 音樂鋪墊,孕育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再因為,本組的主題是“走進西部”。因此,開課之初,我首先多媒體播放配有畫面的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把學生帶入大草原綺麗的風光中。這樣用音樂、圖像渲染的情境,能帶給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入其境,愛其美”,在感到喜悅、快樂的同時,讓學生談談自己欣賞后的感受。此時,他們強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順勢揭開課題,進入第二環節。
2. 初讀課文,整體認知
這一環節是由學生朗讀課文,弄清課文寫作順序,主要寫了那幾個畫面,是從哪兩部分來寫草原的,即“風光美”和“人情美”。學生對于課文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為后面的品讀詞句做好鋪墊。
3、自主學文,勾畫圈點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謂描繪草原美景的經典之作。于是,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畫下來。再讓學生自由地、放聲地朗讀這一段,把你感受很深、你認為寫得很美的句子多讀幾遍。
4、合作研讀,品讀賞析
在品讀重點語句時,我引導學生一邊想象畫面,一邊反復朗讀;并借助多媒體展示草原圖片,讓學生圖文結合地品味詞句。這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將把學生們帶入那遼闊、美麗的草原風光之中,并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詞語,從而體味文章的意境美,領會作者表達的特點,最終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如:在本段中,作者描寫小丘時,有這樣一個經典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術上專用名詞,講起來抽象難懂,我準備了兩幅國畫,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讓學生不僅感受到用綠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還感受到那飽滿的綠色正向四周滲透、擴散。在這兒,我沒有停止探究的腳步,而是緊緊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個點——“翠色欲流”與“輕輕流入云際”。先引導學生抓住“欲”字理解“翠色欲流”是指綠色快要流出。再讓學生議一議與“輕輕流入云際”矛盾嗎?學生一邊看圖想象畫面,一邊和著優美的音樂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味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這是一幅多么鮮活的中國畫啊!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對草原無限的熱愛之情,學生也就很自然地領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達方式。
在學生反復品讀這些精美語句中,我還將不斷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學生通過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對草原深深的熱愛之情也將在學生內心一次次升華。
5、音樂渲染,讀中悟情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老舍筆下的草原那如詩如畫的意境,品讀之后,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再次展現一組配樂草原風光圖畫,引讀第一自然段。在優美的旋律中再現草原美景,一定能牽動學生內心的情感。這一整體回讀,也將使學生與文本、作者再次產生共鳴,在腦海中形成一幅藍天共碧草一色,牛羊與駿馬齊陶醉的美麗畫卷。在此意境中,學生定能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激起他們對草原的無限熱愛。并讓學生試背誦第一自然段。
6.總結回顧,布置任務
授課至此,我小結過后,以布置下節課的任務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總之,我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上,盡量合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整合,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并培養學生的想象及創造能力,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體現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五、說預期效果
通過揣摩優美的語句,學生能真切感受草原的景美,能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熱愛贊美之情。
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背誦,學生積累了許多優美句子。一半以上的同學能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