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精選12篇)
草船借箭教案 篇1
一、教學內容說明:
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國著名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故事發(fā)生在東漢末年,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lián)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zhàn)。課文情節(jié)曲折,故事性強。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諸葛亮神機妙算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二、教學設計:
學生比較喜歡三國的故事和人物,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采取講學結合,一學為主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加強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學目標 :
1、學習生字、生詞,讀通讀懂課文。
2、了解古代軍事知識:都督、軍令狀、水寨、弓弩等。
3、深刻領會諸葛亮神機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學難點 :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學過程 :
1、復習引入,我們十一冊學習過《赤壁之戰(zhàn)》,對于三國的歇后語和成語大家積累了哪些?
同學踴躍發(fā)言教師小結,對于課外積累多的學生鼓掌表揚。
關于三國的歇后語: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東吳招親----陪了夫人又折兵
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張飛吃秤砣----鐵了心
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 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關于三國的成語:
望梅止渴 三顧茅廬 味如雞肋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釋卷 老馬識途 木牛流馬
2、 學生分組自學
(1)自學生字生詞,不懂的查字典。教師巡視。
(2)根據(jù)寫事的繼續(xù)問的特點分清課文的順序
立下軍令狀-----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認識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領會諸葛亮神機妙算表現(xiàn)在三方面:一是諳熟人,二是具有豐富 的天文知識,三是通曉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大家討論。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草船借箭?結果怎樣?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陰險狡猾; 諸葛亮:從容鎮(zhèn)定,胸有成竹;
魯素:忠厚老實;曹操:謹慎多疑。
不喜歡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氣,內心暗藏殺機;
喜歡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為重,從容鎮(zhèn)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諸葛亮對借箭妙計的通盤考慮和周到的安排
a、諸葛亮算到天氣,知道第三天四更時分一定有大霧,回來時順水順風;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手箭。c、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魯素忠厚老實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謹慎多疑,看不清虛實不會輕易出兵,因而大張旗鼓,霧夜佯攻曹營。魯素見證了諸葛亮取箭的經(jīng)過,周瑜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4、圖文結合,看出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謀,博才多學,知己知彼,善于運籌帷幄。是歷史山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
5、把本課的內容演一演,同學評價。
6、課外讀一讀《三國演義》中跟本課有關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 篇2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讀懂課文,能認識到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有計謀、有膽略、有肚量。
2、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二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直奔重點:(學習第10段)
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就以“公事”相逼,讓他在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答應只要三天,否則愿依軍法處罪。三天內怎么能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智高一籌,想去向曹操借箭。野心很大,想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曹操會把十萬支箭拱手借給諸葛亮,反助他的對手一臂之力嗎?
生:絕對不會。
師:借箭的難度可想而知,可諸葛亮卻出人意料地借到了。請同學們把課本翻到55頁,齊讀課文的最后一段。想一想,哪個詞語點明了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生齊讀第10段)
生:神機妙算〔師板書:神機妙算〕
師:周瑜自嘆不如,誰能通過朗讀把他的心情表現(xiàn)出來?
生:(讀得聲情并茂)周瑜長嘆一聲:“嗨(生加了個嘆詞),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生評價:我認為他讀得很好,不僅把周瑜嘆息無奈的口氣讀出來了,還加上了“嗨”,更充分地表達了人物的心情。
生:不光是嘆息無奈,還有憤憤不平,妒賢忌能,所以語氣應稍有變化。
師:你們兩位能讀給大家聽聽嗎?(兩位同學分別進行朗讀,博得了滿堂掌聲。)
師:真好!他倆是在用心去讀,真正讀進去了。大家把這句話齊讀一遍。(生齊讀)
師:〔手指板書〕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處?他究竟是怎樣借到箭的呢?〔師板書:借〕這是我們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
二、以讀為本,自主探究(學習3——9段)
1、出示“自讀、自悟”
(1)從哪些句子能感受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感受深刻的要簡單做批注。
(2)你認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并簡要發(fā)表評論評價課文中的人物)
師:會用心讀書并善于積極動腦的同學,一定會收獲到累累碩果!老師把這句話送給我們六四班的每一位同學。(生自讀自悟,小組交流。時間:10分鐘。)
2、班級交流(10分鐘)
師:請同學們用簡潔、明白、清楚的語言來匯報學習收獲。(學生圍繞“自讀、自悟”習題進行,教師在學生交流時適時引導學生讀書、品析,突出語文的工具性。)
〔師隨即板書: 準備充分 知人知天 安排周密〕
三、以創(chuàng)為本,質疑問難:
師:課文學到這里,你的頭腦中還有哪些小問號呢?(讓生質疑)
生:“這個魯肅難道不是我們很厭惡的‘墻頭草’嗎?”
生:“都說諸葛亮智高一籌,我卻認為他有點冒險。他下令調船時,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船陣太長,本來調船難度就很大,何況一邊插滿箭,如果失去平衡,不怕翻船嗎?”……
(教師給學生提供爭議,辯論的機會,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深刻,對人物的認識更全面)。
四、以人為本,悟理入情
師:同學們:心胸狹窄,嫉妒心強是一種心理疾病,這種病在周瑜身上已相當嚴重,如果再不治療,后果不堪設想。如果你是一位“心理醫(yī)生”,將如何對周瑜進行心理疏導呢?
生1:“諸葛亮超過你 ,你應該真誠地向他學習,而不應該忌妒他,更不該陷害他,你是個聰明人 ,怎么能做出這種糊涂事呢?”
生2:“都督啊,男子漢大丈夫,應該胸懷坦蕩,而不該小肚雞腸啊!”
生3:“都督啊,你是個聰明人 ,難道不知道‘鐵生銹則壞,人生妒則敗’的道理嗎?”……
2、師:經(jīng)過這次失敗,周瑜不但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又屢次設計陷害諸葛亮。但諸葛亮“棋高一著難對付”,周瑜“幾番算定總是空”。同學們,假如你是周瑜,將會怎樣做呢?
生1:假如我是周瑜,我將拜諸葛亮為師,做一個才智過人的人。
生2:假如我是周瑜,我將和諸葛亮合作,發(fā)揮兩人的聰明才智,共同對付曹操……
3、師:由于幾次陷害諸葛都沒有成功,心胸狹窄的周瑜終日憤憤不平,最后反而把自己給氣死了,年僅36歲,這真是“害人不成反害己”啊!同學們從周瑜的故事當中,得到什么啟發(fā)呢?
師:說得真好,我們在語文課上不僅要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做人!
五、課外閱讀,拓展延伸:
課外繼續(xù)閱讀《三國演義》這部曠世名著,讓我們步入那金戈鐵馬的年代,去領會那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用心感受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
附板書:
草 借 神
船 準備 充分 機
借 知人 知天 妙
箭 安排 周密 算
草船借箭教案 篇3
一、教學內容說明:
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國著名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故事發(fā)生在東漢末年,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lián)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zhàn)。課文情節(jié)曲折,故事性強。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諸葛亮神機妙算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二、教學設計:
學生比較喜歡三國的故事和人物,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采取講學結合,一學為主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加強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生詞,讀通讀懂課文。
2、了解古代軍事知識:都督、軍令狀、水寨、弓弩等。
3、深刻領會諸葛亮神機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學難點: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學過程:
1、復習引入,我們十一冊學習過《赤壁之戰(zhàn)》,對于三國的歇后語和成語大家積累了哪些?
同學踴躍發(fā)言教師小結,對于課外積累多的學生鼓掌表揚。
關于三國的歇后語: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東吳招親----陪了夫人又折兵
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張飛吃秤砣----鐵了心
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 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關于三國的成語:
望梅止渴 三顧茅廬 味如雞肋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釋卷 老馬識途 木牛流馬
2、 學生分組自學
(1)自學生字生詞,不懂的查字典。教師巡視。
(2)根據(jù)寫事的繼續(xù)問的特點分清課文的順序
立下軍令狀-----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認識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領會諸葛亮神機妙算表現(xiàn)在三方面:一是諳熟人,二是具有豐富 的天文知識,三是通曉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大家討論。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草船借箭?結果怎樣?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陰險狡猾; 諸葛亮:從容鎮(zhèn)定,胸有成竹;
魯素:忠厚老實;曹操:謹慎多疑。
不喜歡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氣,內心暗藏殺機;
喜歡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為重,從容鎮(zhèn)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諸葛亮對借箭妙計的通盤考慮和周到的安排
a、諸葛亮算到天氣,知道第三天四更時分一定有大霧,回來時順水順風;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手箭。c、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魯素忠厚老實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謹慎多疑,看不清虛實不會輕易出兵,因而大張旗鼓,霧夜佯攻曹營。魯素見證了諸葛亮取箭的經(jīng)過,周瑜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4、圖文結合,看出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謀,博才多學,知己知彼,善于運籌帷幄。是歷史山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
5、把本課的內容演一演,同學評價。
6、課外讀一讀《三國演義》中跟本課有關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 篇4
一、課前預熱,激情導入
1.布置閱讀《三國演義》中與《草船借箭》有關的故事。
2.課前創(chuàng)設情境。和學生做猜一猜游戲,電腦出示幾幅《三國演義》中的插圖,讓學生根據(jù)畫面內容猜出它畫的是《三國演義》中的哪個故事。
3.播放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在播放完歌曲后,教師導語:聽完這首歌,我們心潮澎湃,這渾厚的聲音,這熟悉的旋律,似乎又將我們的思緒牽引到了那戰(zhàn)火紛飛的古戰(zhàn)場。那里充滿了謀略的比拼、智慧的較量。伴隨著這音樂,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似長卷般在我們面前閃過,而在這畫卷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諸葛亮,(出示諸葛亮人物圖)。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走進草船借箭這一歷史事件中,走近這集胸襟與謀略于一身的傳奇人物——諸葛亮。(齊讀課題)
二、切入重點、質疑探究
1.當魯肅把諸葛亮借箭的經(jīng)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有何反映?
2.出示句子: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指導朗讀:周瑜是長嘆一聲說的這句話,讀出這種語氣。
“神機妙算”什么意思?
3.過渡:讀過《三國演義》的同學都知道,周瑜從小飽讀詩書,文韜武略樣樣俱全,深得吳國君主孫權的賞識和重用。他少年英雄,21歲就做了吳國水軍的都督,35歲又接任了水陸兩軍的總帥印。可是今天,面對諸葛亮,他卻甘拜下風、自愧不如。那諸葛亮到底神在哪兒?課文中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他的神機妙算呢?
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畫,適時寫出批注。教師巡回點撥。
小組內交流補充。
三、交流匯報,深入感悟
過渡:俗話說,閱讀使人明理,交流使人明智。下面就交流一下你的閱讀收獲吧。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指導,重點引導學生領悟到以下幾點:
(一)對人了如指掌
1.對曹操的了解。
出示句子: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
(1)在學生自由發(fā)言的基礎上,通過魯肅的“吃驚”與諸葛亮的“笑”的對比以及“一定”“只管”等詞語來體會諸葛亮的自信。
(2)諸葛亮只點出“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其實他這句話里含著一個重要的信息沒有交代出來。補充句子:“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他會 。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3)是啊,諸葛亮針對曹操做事謹慎這一特點,料定霧這樣大,他不敢貿然出兵,定會用箭來設防,結果果真如此,他似乎就是藏在曹操肚子里的孫悟空啊!諸葛亮神不神?難怪周瑜這樣長嘆,生接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指導朗讀。出示課件:屏幕同時出現(xiàn)兩幅畫面:一個是岸上曹軍的情況,一個是船上諸葛亮和魯肅對飲。教師語:一面是戰(zhàn)鼓擂擂、刮箭齊發(fā),一面是引酒取樂、談笑風生,這鮮明的對比中更顯出諸葛亮的大智慧。讓我們通過朗讀來再現(xiàn)這驚心動魄的場面吧。學生分角色讀7、8自然段。
總結:同學們,正是因為諸葛亮對曹操非常了解,所以他才能做到這樣的鎮(zhèn)定自若,真是面對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啊!板書:知人
2.對魯肅、周瑜的了解
諸葛亮的“知人”還體現(xiàn)在他對魯肅和周瑜的了解,讓學生結合課文談談。
(1)讀課文的2—6自然段,找出有關語句。
(2)交流總結:他知道周瑜想害自己,也知道魯肅不會泄密,會協(xié)助自己。
總結:看來,真應了古人的一句話: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正是諸葛亮對人物的性格特點揣摩的如此透徹,才能把草船借箭設計得出神入化。
(二)能預測天氣。
出示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指導學生讀出霧的大。
這場大霧來的及時,從課文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諸葛亮早已知道三天后會有大霧?
1.諸葛亮說:“只要三天。”諸葛亮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引導學生體會:十天造十萬支箭本身就難,可是諸葛亮敢于立下軍令狀,三天就能造出,為什么?他心中盤算的不是造箭,而是——借箭。分角色讀對話部分,讀出諸葛亮的從容自信。
2.引讀:三天要造十萬支箭啊,光準備東西也需要時間啊,可是諸葛亮呢?——生接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比較:(1)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2)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第一種寫法好在哪?(體現(xiàn)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
3.那諸葛亮真是“神”,能預知未來?他根據(jù)什么知道三天后會有大霧?(點出:古人對自然規(guī)律已經(jīng)掌握許多。諸葛亮博覽群書,他能根據(jù)節(jié)氣、風向等自然情況推測未來天氣。)
(三)借箭的過程謀劃巧妙
1.找出借簡明過程中能體現(xiàn)他謀劃巧妙的語句。引導學生從船的設計、出發(fā)時間、受箭及時撤退安排來體會。(軍士和草靶子有什么用意?為什么四更行動?為什么要“逼近”曹營?受箭的過程中船“一字兒擺開”有什么用途?借箭成功怎么撤退?)
2.電腦出示長江方位圖,讓學生演示船受箭方式,體會這樣的安排的巧妙。
3.我們身臨其境去感受一番。課件播放借箭過程。請學生談體會。
總結:可見,諸葛亮在草船借箭之前對方方面面都考慮的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的滴水不漏,最終令周瑜自嘆不如。
四、回歸總結,拓展延伸
1.教師:蜀吳聯(lián)軍本當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氣量狹小,生了妒忌之心。因為他妒忌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兩軍交戰(zhàn)需要用箭,用三天造箭十萬的詭計來暗算諸葛亮,而諸葛亮神機妙算,他巧借天時地利,利用對人的了解,從強敵手中智取十多萬枝箭,迫使周瑜仰天長嘆,低頭認輸。
2.出示感動中國人物劉翔的的頒獎詞,指名讀。諸葛亮憑著他草船借箭中的過人表現(xiàn),當選為名垂青史十大人物之一,請你為他寫一段頒獎詞。
草船借箭教案 篇5
人教版 1課時
·認識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妒忌、都督、推卻、遲延、探聽、私自、調度、水寨、擂鼓、吶喊、支援、丞相、軍令狀、自有妙用、神機妙算”等詞語。理解“都督、軍令狀、調度、丞相、軍令狀、神機妙算”等詞語的意思。
·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科書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旨在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通過學習,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寫清一件事。篇課文是根據(jù)我國著名的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jié)改寫的,故事是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lián)合抗曹的時候發(fā)生的,課文寫了周瑜由于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十天造十萬支箭,以此迫害他。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的周瑜的算計,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才智過人。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課文中的生字,通過預習讀小說《三國演義》了解時代發(fā)生的背景。
(2)通過學生的讀文了解事情的發(fā)展起因,經(jīng)過,結果。
(3)學生的自讀自悟,小組交流,質疑,充分理解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4)通過學生的讀文討論,充分理解借鑒具備的條件和成功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1)能夠提出不認識的生字朋友,
(2)能夠通過自主提出問題、老師引導、動腦思考、同桌交流、表達反饋的課文學習過程,體驗和感悟探究的一般過程;
(3)能夠仔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有將生字識記方法或對課文的理解感悟用語言表達出來與其他同學交流的愿望,體驗協(xié)作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在學生兩兩交流和小組合作交流中,培養(yǎng)孩子合作意識和協(xié)作精神。
(2)通過學習這個歷史故事,讓學生搜集歷史故事,開展故事演講會。
(3)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智慧的力量。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是12-13歲的兒童,思維活躍,課堂上喜歡表現(xiàn)自己,對語文學習有濃厚的興趣;
2、學生在學習中渴望得到教師或同學的贊許;
3、學生對于識字興趣很高,識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識記生字,并且能自己創(chuàng)設情境來鞏固、應用生字;
4、學生能根據(jù)提示仿、續(xù)或創(chuàng)編寫故事,并樂于表達。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 instruction)應當為學習者建構一種對知識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進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本課要求學生正確讀寫的詞語較多,這些詞語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現(xiàn)在已不常用的詞語,如,“都督、軍令狀、弓弩手”,另一類是如今仍常用的詞語,如, “推卻、調度”。可以分類指導,對不常用的詞語,要求學生知曉大意,能夠讀寫。對常用的詞語,要求學生理解意思,正確讀寫,積累運用。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小學語文教材及相應課件、卡片
2.教學課件 ppt/flash。
3.設施完備的網(wǎng)絡教室。
4、自制教具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咱們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在這條文化長河中,有四大名著始終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你們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嗎?
2.指名回答,
3.師:今天,我們學習的《草船借箭》就改編于《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板書課題。)
二、生自讀課文,師檢測生字、詞語理解情況
1.生自讀課文,劃出難理解的詞語,一會交流。
注:本課要求學生正確讀寫的詞語較多,這些詞語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現(xiàn)在已不常用的詞語,如,“都督、軍令狀、弓弩手”,另一類是如今仍常用的詞語,如, “推卻、調度”。可以分類指導,對不常用的詞語,要求學生知曉大意,能夠讀寫。對常用的詞語,要求學生理解意思,正確讀寫,積累運用。
[都督] 古代的軍事長官。
[軍令狀] 接受軍令后寫的保證書,如果完不成任務,愿接受軍法處罰。例:首長,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吧,我愿立軍令狀。
[調度] 調用。例:魯肅私自撥了20只快船,供諸葛亮調度。
[弓弩] 弩弓,一種兵器,一種利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弓弩手,古代軍隊中負責射箭的兵士。
[丞相] 古代輔佐君主職位最高的大臣。
[神機妙刻] 神機:巧妙的心思。算:籌劃計算。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于估計客觀形勢,決定策略。
【詞義辨析】
[報告 告訴]
這兩個詞都可以作動詞用,都有“把情況說給別人聽”的意思。主要區(qū)別是:
“報告”著重指把情況或意見說(寫)給上級聽;有時也用于對群眾,對下級或平級,如果不是眾多的人,一般不用“報告”。“告訴”的使用范圍比“報告”廣,既可用于上級對下級,也可用于下級對上級,還可用于個別人之間。“告訴”只用于口頭,而“報告”則可用于口頭和書面。
[疑惑 懷疑]
都是動詞,都可以表示不相信的意思。主要區(qū)別是: 詞義的著重點不同。“疑惑”著重表示因不明白而困惑。“懷疑”著重表示因不相信而發(fā)生疑問。
[委托 委派]
都是動詞,都有“把事情交給別人辦”的意思。主要區(qū)別是: “委托”著重表示托付,“委派”著重表示派遣。在適用范圍上,“委托”適用范圍廣、可用于上級對下級,組織對個人,也適用于平級之間。“委派”只適用于上級對下級或組織對個人。在適用的對象上。“委托”的對象多指一般的事情,“委派”的對象多指職務和任務,如“文教局委派他擔任師范學校的校長”、“局里委派我主持這次計劃工作會議”。
2.生字指導
本課生字較多,生字中,“擂”,應讀léi,不能讀lèi;“丞”,讀chéng,不能讀céng;
指導寫字時,“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與“廷”區(qū)別;“援”的右邊是“爰”不是“愛”;“丞”字應提醒學生注意筆順。
三、理清課文框架及記敘順序。
提示:可先找哪部分是借箭經(jīng)過。
第一段(第1~2小節(jié)):講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出十萬枝箭的任務為難諸葛亮。
第二段(第3~5小節(jié))。講周瑜派魯肅探聽諸葛亮怎樣造箭,諸葛亮請魯肅幫助做借箭的準備。
第三段(第6~9小節(jié)):講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軍借箭。
第四段(第10小節(jié)):講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嘆服諸葛亮的才干勝過自己。
四、再讀課文,練說故事
注:練說故事時,讓學生考慮記敘文的六要素,師相機引導。
1.學生小組或同桌練習講故事。
2.指名講故事。
引導學生明白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來自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五、作業(yè)
1.讀《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章節(jié),了解借箭背景。
2.分析人物特征并說說理由。
草船借箭教案 篇6
[教材說明]
這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第十冊第五組的第二課。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節(jié)選自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它講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為名陷害他,諸葛亮識破詭計,運用計謀,從敵人那里"借"來十萬支箭,周瑜自嘆不如。作者通過這個故事,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激發(fā)學生對古典文學的閱讀興趣。
[學情分析]
學生在多年的語文學習中,養(yǎng)成了較好的預習習慣,第一課時中已對文章熱熔和人物特點有了具體的了解,已完成課后練習題,因此熟讀課文后,抓住人物特點進行習作訓練將作為本課重點。
[設計理念]
注重教授抓住人物特點,分析人物性格的讀后感寫作方法,尊重學生感受和個性選擇,培養(yǎng)學生的短時習作能力和閱讀分析能力,學會全面辯證地看待問題,允許學生有自己獨到的合理見解。
[教學目標]
1.能抓住細節(jié)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2.提高學生的課堂習作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全面辯證地看待問題,激發(fā)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全文,體會人物。
1.三分天下,烽火硝煙,多少豪杰令后人贊嘆;一部演義,嬉笑怒罵,無數(shù)英雄隨你我評說。同學們,看到這幾幅圖畫,你知道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三國演義》中的哪段故事嗎?出示課題《草船借箭》。
2.默讀課文,回顧文章主要內容。
看來同學們對本課印象深刻,那就讓我們回到文中,回顧文章主要講了件什么事?(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為名除掉他,結果被諸葛亮識破,利用自己的神機妙算從敵人曹操那兒借了十萬支箭,讓周瑜自嘆不如。)
3.文章中斗智斗勇的主要人物是誰?(諸葛亮和周瑜)
諸葛亮何等人也?(神機妙算有膽有識)
周瑜何等人也?(嫉賢妒能)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他們是這樣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據(jù))
(二)習作。
1.三國人物風貌大家已經(jīng)了解,接下來讓我們記錄下你對他們的印象和認識,好嗎?(出示寫作要求)
2.指讀要求,其他人跟讀。
3.對于習作的要求,你能否為大家的寫作做以解讀?(第一部分要簡寫;第二部分要抓住一個人的一個特點,點到即止;第三部分要細寫,抓住具體字、詞、句來分析;第四部分應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來談。詳略要安排合理,一、二、四部分略寫,三部分詳寫。時間15分鐘,字數(shù)在二百字以上。)
4.結合本課,你能將習作題目補充完整嗎?
讀《草船借箭》有感
或《草船借箭》讀后感
5.說說你打算分析本課哪位主人公的哪個特點呢?
6.動筆習作。(放音樂,生習作,師巡視指導)
(三)學生互評習作。
評價中教師參與指導,學生既可按習作要求評價,也可說說自己的見解。
(四)拓展。
1.提出不同評價,完善學生思維。(出示陳壽的兩句評語"治戎為長,奇謀為短性度恢廓")
引發(fā)學生思考,得出原因:歷史是生動的,歷史人物是鮮活的,我們不能用一兩個詞來完整全面地評價一個人的一生,所以請大家一定要閱讀原著,閱讀歷史本身,相信大家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2.認識三國人物。
閱讀原著的過程中我們還會遇到形形色色的英雄豪杰,老師這就請出幾位來,看看你認識他嗎?(出示魯肅、曹操、劉備、關羽、張飛的頭像和人物特點,請學生辨認。)
(五)總結。
說到這里,我們仿佛已經(jīng)展開了歷史的畫卷,那些叱咤風云的英雄豪杰們好像已經(jīng)跨越歷史的長河,正緩緩向我們走來。有道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出示課件,結束)
[課后反饋]
重視讀寫結合的教學,對于語文這樣重視形象思維和應用性的學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教會學生如何習作,如何正確地看待問題,評價問題,是本課的語文教學所希望達到和完成的。課堂中學生在體味到了課文深刻的思想內涵,古典文學獨特的藝術魅力,將自己的收獲用正確的方式記錄下來。當然也有評價不夠得當,個別學生沒有充分理解文章的不足存在。需要在今后進一步總結實踐。
草船借箭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是根據(jù)我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的一段改寫。講的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議軍事急于造箭來為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為主線,按事情發(fā)展順序進行了敘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教學時,可緊扣題眼“借”字,引導學生逐步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中心。本文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畫得生動逼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顧全大局,周瑜的心胸狹窄,妒賢嫉能。魯肅的忠厚,曹操的多疑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設計理念
《草船借箭》是一篇歷史故事,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在人物形象刻畫上也很有特點。教學此文,要抓住本課的文眼“神機妙算”拎出主線,對課文做出以簡馭繁、高屋建瓴的把握,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主動研討,以“閱讀——感悟——探討——品讀”搭建起學生和文本溝通的平臺,使學生形成與文本對話時主動理解和體驗的習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1、了解本課的情節(jié),使學生認識到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有膽識,有足謀。
2、認識學習以記事為主的課文,必須抓住事情發(fā)展的線索,清理它的起因、經(jīng)過及結果,并領會事件的本質意義。
3、學習課文“妒、督、魯”等11個生字以及妒忌、商議、推卻、探聽等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歌曲導入,揭示主題
1、師播放歌曲。
師: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長江邊,曾經(jīng)有無數(shù)的英雄豪杰演繹了無數(shù)神奇的故事。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部影視劇中主題曲?你們從這部電視劇中了解了哪些故事情節(jié)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根據(jù)《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jié)改寫的故事《草船借箭》(板書課題:草船借箭)
2、師:讀題,你覺得課題中的關鍵詞是什么?(借箭)圍繞這個關鍵詞你有什么疑問?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提出閱讀要求。
(1)自由小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畫出生字組成的詞語。
(2)讀書做到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讀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
2、交流反饋。
(1)用生字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2)指導識記字形:忌(上面是己不要寫成已)丞(先寫中間的“了”再寫兩邊。
(3)理解詞語:都督妒忌商議推卻探聽神機妙算
(4)指名分節(jié)讀課文,生點評。
(5)交流圍繞課題質疑的問題。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脈
師:默讀課文,思考:文章圍繞借箭先寫了什么?接著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
師:課文是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一層層地講清借箭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的,請大家將這幾個部分的內容找出來做上記號。
四、切入中心,引導探究
1、讀完課文,你最想用哪個詞來評價諸葛亮?
2、草船借箭成功后,周瑜怎樣說?(出示: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齊讀。同學們想一想,周瑜說這句話時心情怎樣?(佩服、無可奈何、自嘆不如、心懷仇恨……)你怎么體會到的?
3、帶著你的體會來讀這句話。
4、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草船借箭到底“妙”在何處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繼續(xù)探討。
第二課時
一、直接導入。
師:我們接著學習這篇課文。
二、精讀課文,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一)設疑激qing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二部分,把你認為最能表達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畫出來,再用心體會,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處?
(二)研讀結合,讀中品悟
1、研讀知天文。
出示:“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師:這場大雪,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想想,他們倆看到這場大霧時心情是不是一樣?為什么?
師:(指導朗讀)“魯肅看到這場大霧,心里很害怕”讀。“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心里暗暗得意”。讀。
師:但是僅僅從這句話,就能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嗎?不能,也許這場大霧是湊巧呢?所以同學們繼續(xù)讀,看看哪個地方和這句話有聯(lián)系,更能說明諸葛亮的“神”呢?
師:誰來讀讀這句話,說說你體會到了什么?(諸葛亮胸有成竹、從容不迫)
師:你們現(xiàn)在就是胸有成竹的諸葛亮,把這幾句話連起來讀一讀。(出示語句讀)
師:諸葛亮為什么這樣神,能算出三天之后必有大霧呢?(板書:知天文)
2、感悟識人心。
師:你還從什么地方讀懂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1)悟諸葛亮的神
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幫我的忙。”
師:他為什么不找別人,偏偏找魯肅?接著往下讀,說說你還體會到什么?
師:是啊,神就神在他知(魯肅),對,諸葛亮不但知天文,他還知人哪。(板書:識人心)
師:那么諸葛亮光知魯肅嗎?他還知誰?(曹操)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師:是這樣的嗎?往下讀,“曹操下令說:‘江上霧大……’。”
(2)品味諸葛亮的笑。
師:課文中寫諸葛亮說話的地方有11處之多,但只有這個地方寫到了諸葛亮的笑,你們說,諸葛亮為什么笑?(為自己的計劃能實施而笑,為魯肅的憨厚耿直而笑,為曹操的輕易中計而笑……)
(3)創(chuàng)設情境,品悟誦讀
教師導讀:諸葛亮對著曹營笑著說,讀:“霧這樣大……”(指導讀出輕蔑的笑)諸葛亮對著周瑜笑著說,讀“霧……”(指導讀出勝利的笑)
師:老師覺得諸葛亮的話還沒說完:“霧這樣大……”這是話中有話,你能把諸葛亮沒說出的話說出來嗎?
3、品讀懂地利。
師:古人最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神在識人心、知天文,他還神在“懂地利”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1)研讀“諸葛亮下令,船尾朝東……吶喊”。
師:體會諸葛亮為什么要這樣來布陣?(巧妙、節(jié)省時間、方便快捷,還可以演一演)這樣的巧妙布陣緣于什么?(懂地利)
(2)品味“順風順水”“飛”等詞語。
師:諸葛亮懂地利還體現(xiàn)在文中什么地方?
師:你覺得這句話了哪個詞最有研究價值?(順風順水、飛一樣……)
師:你從這些詞中讀明白了什么?
師指導朗讀。
三、師結合板書小結:
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整個過程,集中反映了諸葛亮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事件的結果是如期交箭,但我們看看起因是由周瑜妒忌開始,因此也該由周瑜“自嘆不如”而結束。這樣既點明了中心,又照應了開頭,還突出反襯了諸葛亮的卓越才干。
四、延伸探討,走向課外。
1、演課本劇。選取文中一個人物,抓住人物特點,分角色塑造人物形象,然后演一演。
2、開展班級讀書會,再讀《三國演義》,深入領悟諸葛亮的機智過人。
3、討論:在你心中周瑜算是英雄嗎?為什么?
草船借箭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妒,督,魯"等10個生字,會寫妒,忌,曹,督等14生字,會寫商議,推卻,探聽等詞語,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會用"推卻,輕易"造句.
2.認識學習以記事為主的課文,必須抓住事情發(fā)展的線索,理清它的起因,經(jīng)過及結果,并領會事件的本質意義.
3.了解本課的情節(jié),使學生認識到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膽有識,足智多謀.
4.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寫法.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讀懂課文,在讀的基礎上,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膽有識,足智多謀.
2.能從課文所描寫的人物性格中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作用.
教學設想
教材理解:《草船借箭》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便用短期內要造出十萬枝箭的毒計來陷害他.而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終于完成了任務,周瑜不得不嘆服諸葛亮的才能勝過自己.文章內容十分生動,情節(jié)引人入勝.同學們在閱讀時,一定會發(fā)現(xiàn)作者的精心構思,在情節(jié)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設下的一個個懸念.
一向精明能干, 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對有意刁難,陷害自己的周瑜,好像毫無戒備,對趕造十萬枝箭的"公事"竟?jié)M口答應.看到此,不禁叫人為他擔心.周瑜提出"十天造好",而諸葛亮卻說"只要三天",還當眾立下軍令狀,這還不叫人為他捏一把汗周瑜為了置諸葛亮于死地,暗地里吩咐軍匠不供應造箭材料,而奇怪的是諸葛亮造箭不要造箭的材料,卻向魯肅借用"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個軍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這又是為什么真叫人感到奇怪.誰知諸葛亮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短短的三天,要造出十萬枝箭,這已經(jīng)是叫人難以想象的事了,可是諸葛亮接連兩天沒有絲毫動靜,眼看剩下最后一天了,他怎么向周瑜交箭 好容易挨到第三天,諸葛亮密請魯肅一道去取箭,卻把船向曹營開去,這又是為什么更令人費解的是,船近曹營水寨時,諸葛亮竟命令軍士擂鼓吶喊.這怎么得了,難道他不怕曹軍沖來,在這滔滔江面上,他能有什么脫身之法
這一個又一個的懸念,使情節(jié)的發(fā)展曲折而又扣人心弦,讓我們邊讀邊產(chǎn)生懸念:這后事到底如何 因而一味地想追讀下去了解個究竟.
自學程序:設疑------解疑------理解重點------體會情感------設計作業(yè)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讀懂課文,在讀的基礎上,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膽有識,足智多謀.
2.能從課文所描寫的人物性格中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作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揭題激趣.
1.啟發(fā)入題,了解出處.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jù)《三國演義》中的部分內容改寫而成的,是—篇歷史題材的課文.學習本文時,首先要弄清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還要弄清故事中寫了哪幾個歷史人物,人物之間的關系怎么樣.
2.簡介背景,了解人物.
(1)東漢末年,正值孫劉聯(lián)合抗曹之時,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zhàn),《草船借箭》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一歷史階段,也就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赤壁之戰(zhàn)》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諸葛亮,魯肅各是怎樣的人,之間關系如何 (曹操是漢室的丞相,周瑜是孫權手下的大將,諸葛亮是劉備手下的軍師,魯肅是協(xié)助周瑜統(tǒng)率三軍的.渚葛亮和魯肅都是主張孫劉兩家聯(lián)合抗曹的人.課文通過草船借箭一事,贊揚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二,自學課文.
1.讀通課文.
2.自學生字新詞(劃出生字新詞,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聯(lián)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義).
3.填空練習,了解大意.
( )要( )三天趕造( ).( )向( )借船,然后用草船向( )借到了箭.
三,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詞.(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詞語的意思)
2.初步理解課文意思.
3.指名逐節(jié)朗讀課文.(正音,評讀)
四,再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
1.輕聲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默讀課文,根據(jù)事情的發(fā)展順序,結合課文第2題的提示,把課文分成4段:
①接受任務
②作好準備
③草船借箭
④按時交箭
五,課堂作業(yè).
1.抄寫生字新詞.
2.完成作業(yè)本上第1,2,3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業(yè).
教學過程
—,復習鞏固.
1.聽寫生字新詞.
2.給多音字"都","更","了","只"組詞.
二,學習課文一,二段.
1.讀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戰(zhàn)時,周瑜的3萬軍士戰(zhàn)勝了曹操的80萬大軍,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從哪兒來的 諸葛亮是怎樣借箭的
2.出示思考題預習.
(1) 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為什么還立下軍令狀,保證3天之后交10萬枝箭
(2)魯肅是周瑜的部下,為什么諸葛亮敢請他幫忙
3.討論交流.
4.再讀課文一,二段.
思考:(1)周瑜為什么要害諸葛亮,課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諸葛亮
(2)哪些詞句證明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為什么還要立下軍令狀,保證3天后交10萬枝箭
(3)魯肅是周瑜的部下,為什么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6.反饋交流.
①周瑜為什么要害諸葛亮
齊讀"周瑜見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
課文哪些地方證明周瑜要陷害他
(讀書上有關句子,并講出理由)
(周瑜要諸葛亮3天造10萬枝箭在當時是不可能的,這是周瑜假公濟私,圖謀置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戰(zhàn)用什么兵器最好"這是周瑜明知故問.)
當周瑜聽說諸葛亮3天能造好箭,還立下軍令狀,他的心里為什么很高興
(在當時,3天肯定造不出10萬枝箭,既已立下軍令狀,完不成是要殺頭的.)
找出書中明確說明周瑜要陷害諸葛亮的話.
(周瑜對魯肅說的:"這是他自己說的……回來報告我.")
②書上哪些地方證明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諸葛亮請魯肅幫忙時說的幾句話("不過……就完了").
朗讀練習.(齊讀)
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為什么還要立下軍令狀,說3天造好10萬枝箭呢
(諸葛亮胸有成竹) (顧全大局)
理解諸葛亮為顧全聯(lián)吳抗曹的大局,不計個人得失.
③魯肅是周瑜的部下,為什么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諸葛亮深知魯肅為人忠厚,顧全大局.)
從哪里可以看出,請把書上有關句子讀出來.
("魯肅答應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讀練習.
小結:
學了這部分課文,我們知道了諸葛亮挺有才干,顧全大局;魯肅真誠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卻挺妒忌諸葛亮,心胸十分狹窄.
8.分角色朗讀課文一,二段中的對話部分.
三,學習課文第四段.
3天前,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周瑜心里很高興.3天后,周瑜帶了500名將士來到江邊干什么 (是抓諸葛亮的)
結果周瑜在江邊看到了什么 齊讀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樣
欽佩諸葛亮) 書上從哪兒看出 (長嘆不如)
長嘆什么 (嘆諸葛亮神機妙算)
教師范讀周瑜長嘆說的話,學生自由學讀,齊讀.
四,鞏固練習.
作業(yè)本上第5題(1),(2),(3).
第6題(1),(2).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學勻第三段,總結全文,完成作業(yè).
教學過程
—,復習鞏固,導入第三段學習.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結果是(周瑜長嘆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起因和結果截然不同,是諸葛亮構機妙算使周瑜改變的.
什么叫"神機妙算"
2.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xiàn)在哪里
學了課文的第三段,我們就會知道.
二,學習第三段
1.一生讀第三段.
其它同學一邊聽,—邊找:哪些事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
2.找出來劃好后,分小小組討論,
3.哪里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
(諸葛亮知天時,懂地利,識人心.)
哪些地方說明諸葛亮知天時 (第三天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齊讀.)
哪些地方說明諸葛亮知地利 (順風順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說明諸葛亮知人心 (知道曹操的脾氣,多疑多慮)讀有關句子
從哪些地方說明諸葛亮知道曹操不會出兵 (讀有關句子)齊讀曹操下令說的一段話.進一步理解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慮,不敢出兵.
小結:
由于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 0萬枝箭;
4.諸葛亮是怎樣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讀課文,劃出寫諸葛亮指揮船上軍士的詞語.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說說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經(jīng)過.
(向北靠近曹軍→船頭朝西船尾東→一字兒擺開→擂鼓吶喊→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繼續(xù)受箭→順風順水駛回.)
先討論交流,再請學生講,讓全體學生更深一層地理解課文內容,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江上霧很大,為什么曹操的軍士能那么準地射中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為諸葛亮的30個軍士在四更時分擂鼓吶喊,曹軍不習水戰(zhàn),不敢出來.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霧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吶喊聲處放箭,這時箭像雨點一樣射過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滿了箭.)
從這里,說明了什么 (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頭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東.不這樣可以嗎 為什么
(學生用手操作討論,后交流)
(5)完成作業(yè)本上的第4題,
(6)大霧還沒散完,諸葛亮就帶船隊走了,臨走之前還怎么說 ,("謝謝曹丞相的箭")
指導讀這一句.是真謝嗎
(7)曹操聽后,會怎么樣 為什么不追 (因為諸葛亮的船隊順風順水走遠了.)
三,練習作業(yè).
1.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嗎 (神)
諸葛亮是神嗎 (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機妙算是從哪兒來的 (從書中學來的) (平時多觀察,多思考)
2.諸葛亮不是( )是( ).他的神機妙算并不是( )而是( ).
四,再次理解課題,總結談話,
1.體會神機妙算,能用"神機妙算"說一句話,然后朗讀全文.
課題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經(jīng)過,又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2.課文從周瑜妒忌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嘆不如的結果這一強烈的對比中,襯托了諸葛亮驚人的膽量,聞人的智慧.本文寫了一場智斗,全文按故事發(fā)展的順序,
緊緊圍繞"神機妙算"來寫的.在事件層層發(fā)展,人物性格對比中,突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朗讀全文.
完成作業(yè)本上第6題的(3),(4),(5),(6).
草船借箭教案 篇9
一、教材版本人教版第十二冊第三單元
二、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發(fā)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jù)一方,稱為魏、蜀、吳三國。當時曹操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lián)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zhàn)。
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文章有所改動。例如,原文一開始講魯肅領周瑜命探諸葛亮是否得知蔣干中計之事在課文中被略去;原文中的《大霧垂江賦》在課文中亦被刪除;孔明邀魯肅同去取箭成功后在返途中的對話亦省略未提等等。課文編者將原文做這些方面的改動必有其意圖,旨在能夠讓學生明白原作者在敘述“草船借箭”的整個過程時是如何交待前因后果的。除此之外,讓學生通過學習這一個片斷從而激起他們閱讀原著的濃厚興趣。
這篇課文通過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形象及展開故事情節(jié)是其一大特色。同時,學生能在體會人物語言的過程中體會人物的品質,也是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所在。
三、學情分析
對于這種情節(jié)曲折起伏、扣人心弦;人物活靈活現(xiàn)、豐富多彩的白話文式的歷史小說,學生特別感興趣。在第十冊的第五單元,學生學習了《赤壁之戰(zhàn)》一文,可以說,對古人打仗的一些常識性的知識有所了解,同時,也認識到了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特點,這為學習《草船借箭》這篇文章奠定了基礎,對于諸葛亮“算”準人心這一點應該不難理解。而對于“算”準天象和地利,仍需要老師較為詳細的引導、講解。特別是當時三國的地理位置,學生對于一開始的“頭西尾東”和后來的“頭東尾西”較難理解,因此,老師要借助坐標加以講解。
四、設計理念
1、《新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
①“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②“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jù)需要搜集信息。”這一點最適合學習歷史性題材的文章時使用,要了解文章大意,必須了解其歷史背景,而六年級的學生肯定能獨立完成收集資料這一工作。因此,在講授新課之前就應該布置學生去收集有關諸葛亮、曹操、周瑜、魯肅等人的資料,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和“草船借箭”這一故事的歷史背景。
2、《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第十二冊教材說明》中對教學提出了“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的要求:“在精讀課文的教學過程中,要安排比較充裕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課文,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通過朗讀加深理解,并使朗讀能力不斷得到訓練和提高。”據(jù)此,我在設計教案時,特別是第二課時的教案中重點強調了“品讀句段,加深理解”,旨在以讀帶講,讀中感悟。
3、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從2000年開始進行“語文組塊教學實驗”。他的研究顯示,“組塊教學采用綜合學習活動的方式組織教學過程,即學生圍繞一個語文學習主題,融合聽說讀寫、思考、感悟等多種語文實踐活動方式,開展綜合性的語文學習活動,這就是組織方式的‘組塊化’。’’在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中,我借鑒了薛老師的這一理念,嘗試將教學過程由原來的線性化轉變成組塊化,盡量做到讓學生處于學習的中心,讓他們圍繞課文的一個中心展開聽說讀寫的訓練。
五、設計特色
以讀帶講,讀中感悟,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體會人物的品質。
六、教學課時三課時
七、教學總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學會課文中的7個生字。
2、了解人物之間的關系和一定的歷史常識。
(二)過程和方法
1、明確課文是按事情發(fā)展順序進行敘述,知道其前因后果。
2、通過分析前因后果,知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通過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品質。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激發(fā)閱讀原著的興趣。
2、體會我國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燦爛。
八、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九、課前準備
指導學生預習:
1、查出“神機妙算”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發(fā)生的背景。
2、初步想一想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第一課時
一、課時目標
1、學生自學課文中的7個生字,在文中畫出其詞語,把字音讀準確。
2、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知道課文的寫作順序。
3、通過自讀課文,能抓住文中最值得研究的詞語——“神機妙算”。
二、教學過程
板塊一:談話導入,揭題質疑
1、用《赤壁之戰(zhàn)》的故事,以談話的方式(要提及“東南風”即天時在“赤壁之戰(zhàn)”中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曹操給你留下的印象,即生性多疑。)導入課文,揭示課題。
2、簡單介紹“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先由學生說,再由教師補充)
3、引導學生找出題眼——“借”,并圍繞“借”字質疑。(教師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將問題排列:①誰借箭?②向誰借箭?③為什么借?④怎樣借?⑤是否借到?)
板塊二:自學解疑
1、課文的語言通俗易懂,同學們自由默讀,找出文中提及的人物,并想想他們之間的關系。(初步解決問題:①誰借箭?②向誰借箭?③為什么借?④是否借到?從中了解文中四位人物之間的關系。)
2、再讀課文,了解前因后果,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原句。
3、概述中間環(huán)節(jié),適時板書,理清結構層次。
起因:妒忌
設計陷害
借船策劃
大功告成
結果:心服口服
4、找出文中最值得研究的詞語——“神機妙算”,設置懸念。
第二課時
一、課時目標
1、明確課文是按事情發(fā)展順序進行敘述,知道其前因后果。
2、通過分析前因后果,知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通過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品質。
二、教學過程
板塊一:復述回顧
1、 話說周瑜妒忌諸葛亮,因此設計陷害,才有了“草船借箭”一事。誰能將這一故事復述出來?(兩種復述形式并用:一人全部復述;多人接龍復述)
2、周瑜原想陷害諸葛亮,然而他的如意算盤未能得逞。諸葛亮如期完成“造箭”一事,讓周瑜感嘆其“神機妙算”。究竟諸葛亮算準了什么?
板塊二:品讀句段,加深理解
1、仔細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看看諸葛亮究竟算準了什么?獨立學習之后,再在小組中交流看法。
(按學生理解的難易程度排列)
【1】算準三天之后江上必有大霧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教師引導】
①“霧”大到什么程度?(不說,用讀來表現(xiàn)。先個別讀,抓“漫天”、“面對面”等詞的朗讀。課件出示該語句,標紅這兩個詞語。最后齊讀。)
② 但是,霧的出現(xiàn)是可以碰巧的,這怎么能足以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呢?聯(lián)系上文看看,哪些語句足以說明諸葛亮算準了這時候有大霧?(學生找出相應語句,課件出示“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齊讀該句。)
③變化莫測的天氣他都能算準,說明他很有把握,誰再來讀?(指名個別讀,抓“仍然”、“直到”兩個關聯(lián)詞的朗讀,并適時標紅。)從他的朗讀中,我們體會到了諸葛亮做事情很有把握,有把握到了什么程度?(引導學生用四字詞語概括——胸有成竹。)
④ 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課件出示“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讓學生齊讀。)感覺到諸葛亮的胸有成竹了嗎?加上半句。(課件出示 “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再讓學生齊讀。)這樣呢?感覺到了嗎?再加上半句。(課件出示“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這回呢?可見,作者費筆墨描寫前兩天沒有動靜的情況是必需的,不是多余的。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感覺到諸葛亮的胸有成竹,才能感覺到他的神機妙算!怪不得周瑜長嘆一聲,說……(課件出示 “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齊讀。)
【2】算準曹操不會出兵只會射箭
“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教師引導】
①在《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給我們留下什么印象?在這篇文章當中,哪些語句也體現(xiàn)了他的這一性格特點?(學生找“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
②曹操的這一做法正中諸葛亮下懷,怪不得諸葛亮笑著對魯肅說……(課件出示“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其中,“一定”一詞事先標紅,以便提示學生重讀該詞。)
③諸葛亮可謂是話中有話,如果我是魯肅,我聽不明白,我會對他說:“在下愚昧,請大人明示。”那么,諸葛亮又會如何“明示”呢?(課件出示“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 。”)請同學們先想一想,再在練習本上寫一寫。
④ 老師扮演魯肅,誰來扮演高深莫測的諸葛亮?(師生合作將諸葛亮的話補充完整。)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可是課文中沒有寫出來,這可真是“言已盡而意未猶” 啊!諸葛亮如次神秘,還體現(xiàn)在他的“笑”中,同學們自己再讀讀這句話,想一想他此時此刻究竟在笑什么?(引導學生回答:一是笑曹操生性多疑而導致中計;二是笑魯肅忠厚老實;三是笑周瑜陰謀落空;四是笑自己將一切掌握在手中,不費吹灰之力,大功告成。)
⑤諸葛亮真不簡單!怪不得周瑜長嘆一聲,說……(課件出示“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齊讀。)
⑥ 如果說,諸葛亮僅僅算準了曹操一個人的性格特點,“草船借箭”能成功嗎?他還要算準另一個人。(生應該會說“魯肅”,若不能,師引導。)他算準了魯肅怎樣的性格特點?何以見得?(學生找“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抓“果然”、“只”這兩個詞語說明魯肅為人忠厚老實。)魯肅是周瑜的部下,這都能給諸葛亮算準,怪不得周瑜長嘆一聲,說……(課件出示“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齊讀。)
【3】算準曹軍來不及追趕船只
“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諸葛亮又下令把船調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jīng)使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
【教師引導】
①請你根據(jù)這段話,畫出諸葛亮帶船行駛的示意圖。畫好之后,跟你的同桌說一說你的理解。
②對這一部分提出你不懂的問題,同桌互相交流解決,如解決不了的則可問老師。
③《孫子兵法》有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zhàn)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zhàn)者必敗。”(課件出示,師解其意: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輔助條件。正確判斷敵情,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這是高明的將領必須掌握的方法,懂得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zhàn)的,必定能夠勝利;不了解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zhàn)的,必定失敗。)可見,諸葛亮對地形的掌握也是其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而這是隨他同去的魯肅所始料不及的,更不用說毫不知情的周瑜了。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啊!怪不得周瑜長嘆一聲,說……(課件出示“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齊讀。)
2、真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這一“算”,同時算準了天時、地形、人心,這就叫“神機妙算”,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當知道了整個過程后,(課件出示 “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最后一次齊讀這句話。)二者相比,諸葛亮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周瑜又給你留下什么印象?(指名個別學生說)
3、諸葛亮這一“借”,贏得了后人的高度贊揚,有這么一首詩贊曰:“一天濃霧滿長江,遠近難分水渺茫。驟雨飛蝗來戰(zhàn)艦,孔明今日伏周郎。”(課件出示,師范讀。)
板塊三:練習表演
布置學生練習周瑜與諸葛亮一開始的對話表演。
第三課時
一、課時目標
1、能比較流暢、順利地完成對話表演,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
2、能在《三國演義》的原文中找出和課文《草船借箭》相對應的句段,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板塊一:合作表演
分配角色,可生生合作演,亦可師生合作演。
板塊二:古今對照
課件出示《三國演義》原文選段,讓學生找出和課文《草船借箭》相對應的句段,激勵學生閱讀原著。
板塊三:交流分享
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國故事。
板塊四:總結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的語言生動、場面宏大、個性鮮明,塑造出曹操、劉備、關羽、張飛等許多不朽的歷史人物形象,可謂是中國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讀三國,明軍事;讀西游,分善惡;讀水滸,懂團結;讀紅樓,重感情。希望同學們多讀好書!
草船借箭教案 篇10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師: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連續(xù)劇《三國演義》,誰知道“三國”指的是哪三國?
生:“三國”指的是魏國、蜀國、吳國。
師:魏、蜀、吳三國并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為什么是三國鼎立?看老師畫圖。(師邊畫邊講)
曹操
劉備 聯(lián)合 孫權
師:曹操剛打敗劉備,又要進攻孫權。因此,孫劉兩家聯(lián)手要抗擊曹兵。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奉命來東吳幫助作戰(zhàn),遇到大將周瑜。周瑜對諸葛亮是什么態(tài)度呢?誰知道?
生:周瑜妒忌諸葛亮。
師:周瑜讓他幾天之間造多少箭?
生:讓他三天之內造十萬支箭。
師:這可能嗎?
生:不可能。
師:諸葛亮草船借箭(板書課題)挫敗了周瑜的暗算,顯示了他的聰明才智,那么諸葛亮找誰借箭?怎么借箭?結果如何呢?請大家打開課本。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全文,自學生字、新詞,了解大意)
三、細讀課文。
1、指名讀1、2自然段。
師:哪一段寫周瑜妒忌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師:周瑜為什么要妒忌諸葛亮?
生:因諸葛亮挺有才干。
師:齊讀這一段,注意“挺”和“很”這兩個詞要讀得語氣重一些。(生齊讀)
師:周瑜是怎樣提出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事的?諸葛亮是怎樣做的?默讀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滿口答應,并立下軍令狀。)
師: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周瑜為什么很高興?
(他以為他的陰謀已得逞了。)
師:這部分寫商議軍事,接受任務幾乎全寫的是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除了一處寫周瑜很高興外,沒有再對他倆的神態(tài)、語氣作任何細致的描寫,該怎樣讀才好呢?
(先請生自由讀,發(fā)表意見,再指名分角色讀。)
小結:1、2自然段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萬支”陷害諸葛亮,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細讀第3——5自然段。
師:當諸葛亮接受任務后,周瑜、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讀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師:你從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個奸詐、陰險的人。
生:我看出諸葛亮胸有成竹。
師: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生:從他們的語言和做法看出來的。
(指名分角爭讀3、4自然段,注意讀出感情)
3、默讀6—9自然段,用“——”劃出出發(fā)時間,草船借箭的有關語句。
師:諸葛亮為什么選在第三天四更行動?行動的目標是什么?經(jīng)過怎樣?結果怎樣?
請看老師給同學們放“電影”。(師出示電腦動畫,配合錄音范讀,讓學生觀看諸葛亮是怎樣在大霧漫天的環(huán)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經(jīng)過)
師:借箭成功了嗎?讀出書上有關語句。(生讀出“船兩邊的草把上都插滿了箭”等語句)師: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霧,而他選擇這一天行動恰好江面上有大霧,這是巧合嗎?
(生聯(lián)系上下文討論出:這一切都是諸葛亮預料到的)
師:從中你對諸葛亮有什么認識?
生:諸葛亮的才智過人,我真佩服他。
生:諸葛亮曉天文、懂地理,我應向他學習。……
4、齊讀第10自然段。
師: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萬多支。
師:這一天恰好是周瑜給他任務期限的第幾天?
生:第3天。
師:周瑜看到諸葛亮完成了任務,他的陰謀失敗,他是怎樣表現(xiàn)的?
生:長嘆:“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結:諸葛亮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萬,挫敗了周瑜的陰謀。
四、布置作業(yè):
1、理清文章層次,給課文分段。
2、準備復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教案 篇11
學習目標:
1. 認識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妒忌、都督、推卻、延遲、探聽、私自、軍令狀、神機妙算”等詞語。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
是通過對故事情節(jié)的了解,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從而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
學習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學習故事的起因部分。
教學過程:
一、了解《三國演義》及作者羅貫中。
二、介紹背景,引出新課。
三、板書課題,質疑。
四、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思考上面問題。
五、學生自讀課文,同桌檢查認字及自讀課文情況。
六、學習故事的起因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回顧上節(jié)課內容,板書課題。
上節(jié)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走進《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這個故事,認識了哪幾個人物?主要講的是誰和誰的事?在諸葛亮和周瑜之間發(fā)生了一個怎樣驚心動魄的故事呢?(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板書課題。
二、回顧課文開頭部分。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意欲加害諸葛亮,于是請諸葛亮到軍中議事,周瑜是怎樣假借“公事”逼迫諸葛亮承擔造箭任務的?我們一邊觀看錄像一邊回顧。
2、三天之后造箭情況如何?(如期如數(shù)交付曹操)。周瑜讓諸葛亮十天之內造十萬支箭,而諸葛亮卻在三天之內借到了十萬支箭,那么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三、體會借箭之法。
1、快速瀏覽課文,看看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借船、借人、借一江大霧)
2、周瑜看到十萬支箭后長嘆一聲,說——
(板:神機妙算)
3、什么叫“神機妙算”? (指導朗讀。)
四、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哪里呢?
1、最先算到了什么?當時霧大嗎?從哪讀出的?
出示句子:
這時候大霧滿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從哪讀出霧大?
是啊,前人就曾有篇《大霧垂江賦》為證,感興趣的同學下去可以讀讀《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感受一下當時霧之濃之大。后人也有詩曰:“一天濃霧滿長江,遠近難分水渺茫。”(指導朗讀。)
這一江大霧時偶然碰巧還是早有預見?從哪讀出的?
2.出示句子,指導學習方法。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放過第一日]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又放過第二日]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放過兩日,至第三日又到四更時分,險到?jīng)]處去矣。]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么?”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不知箭在何處?奇甚。]魯肅問:“哪里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a.讀讀上面這段話,看看與書中有何不同?再加上批注認真讀讀,看看有何感受。
b.師生共讀,小結批注內容。(可批注出:當時的想法、看法、心情、疑問等。)
c.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表現(xiàn)在哪里呢?
自讀課文七、八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邊批注,也學學毛宗崗評一評三國,學學易中天品一品三國。
d.全班交流。
3.最難測的莫過于人心,可諸葛亮卻最會揣測人心,他抓住曹操生性多疑的弱點,草船借箭;取魯肅忠厚守信的優(yōu)點,草船借箭,知周瑜心胸狹窄,將計就計,草船借箭。
4.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表現(xiàn)在哪里呢?
出示句子:
• 天還沒亮,船已經(jīng)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
• 諸葛亮又下令把船調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受箭。
齊讀后小結:取箭之法。然后播放錄像。
五.總結。
諸葛亮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用計之妙最善于的莫過于一個“借”字。他借江東之兵攻打曹操,借曹操之箭助江東。緊接著他又借東風火燒赤壁,借荊州有借無還。他又是如何巧借東風火燒赤壁的,請同學們課后認真讀讀《三國演義》第四十六至四十九回。
草船借箭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學會本課生字10個;理解16個詞語的意思。
3.會用“要是……就……”、“果然”、“神機妙算”各寫一句話。
4.感受諸葛亮的神機妙弊,知道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時、懂地利、識人心。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揭題激趣。
1.啟發(fā)入題,了解出處。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jù)《三國演義》中的部分內容改寫而成的,是—篇歷史題材的課文。學習本文時,首先要弄清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還要弄清故事中寫了哪幾個歷史人物,人物之間的關系怎么樣。
2.簡介背景,了解人物。
(1)東漢末年,正值孫劉聯(lián)合抗曹之時,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zhàn),《草船借箭》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一歷史階段,也就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赤壁之戰(zhàn)》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諸葛亮、魯肅各是怎樣的人,之間關系如何? (曹操是漢室的丞相,周瑜是孫權手下的大將,諸葛亮是劉備手下的軍師,魯肅是協(xié)助周瑜統(tǒng)率三軍的。渚葛亮和魯肅都是主張孫劉兩家聯(lián)合抗曹的人。課文通過草船借箭一事,贊揚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二、自學課文。
1.讀通課文。
2.自學生字新詞(劃出生字新詞,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聯(lián)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義)。
3.填空練習,了解大意。
( )要( )三天趕造( )。( )向( )借船,然后用草船向( )借到了箭。
三、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詞。(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詞語的意思)
2.初步理解課文意思。
3.指名逐節(jié)朗讀課文。(正音、評讀)
四、再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
1.輕聲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默讀課文,根據(jù)事情的發(fā)展順序,結合課文第2題的提示,把課文分成4段:
①接受任務
②作好準備
③草船借箭
④按時交箭
五、課堂作業(yè) 。
1.抄寫生字新詞。
2.完成作業(yè) 本上第1、2、3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業(yè) 。
教學過程
—、復習鞏固。
1.聽寫生字新詞。
2.給多音字“都”、“更”、“了”、“只”組詞。
二、學習課文一、二段。
1.讀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戰(zhàn)時,周瑜的3萬軍士戰(zhàn)勝了曹操的80萬大軍,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從哪兒來的?諸葛亮是怎樣借箭的?
2.出示思考題預習。
(1) 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為什么還立下軍令狀,保證3天之后交10萬枝箭?
(2)魯肅是周瑜的部下,為什么諸葛亮敢請他幫忙?
3.討論交流。
4.再讀課文一、二段。
思考:(1)周瑜為什么要害諸葛亮,課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諸葛亮?
(2)哪些詞句證明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為什么還要立下軍令狀,保證3天后交10萬枝箭?
(3)魯肅是周瑜的部下,為什么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6.反饋交流。
①周瑜為什么要害諸葛亮?
齊讀“周瑜見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
課文哪些地方證明周瑜要陷害他?
(讀書上有關句子,并講出理由)
(周瑜要諸葛亮3天造10萬枝箭在當時是不可能的,這是周瑜假公濟私,圖謀置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戰(zhàn)用什么兵器最好”這是周瑜明知故問。)
當周瑜聽說諸葛亮3天能造好箭,還立下軍令狀,他的心里為什么很高興?
(在當時,3天肯定造不出10萬枝箭,既已立下軍令狀,完不成是要殺頭的。)
找出書中明確說明周瑜要陷害諸葛亮的話。
(周瑜對魯肅說的:“這是他自己說的……回來報告我。”)
②書上哪些地方證明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諸葛亮請魯肅幫忙時說的幾句話(“不過……就完了”)。
朗讀練習。(齊讀)
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為什么還要立下軍令狀,說3天造好10萬枝箭呢?
(諸葛亮胸有成竹) (顧全大局)
理解諸葛亮為顧全聯(lián)吳抗曹的大局,不計個人得失。
③魯肅是周瑜的部下,為什么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諸葛亮深知魯肅為人忠厚,顧全大局。)
從哪里可以看出,請把書上有關句子讀出來。
(“魯肅答應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讀練習。
小結:
學了這部分課文,我們知道了諸葛亮挺有才干,顧全大局;魯肅真誠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卻挺妒忌諸葛亮,心胸十分狹窄。
8.分角色朗讀課文一、二段中的對話部分。
三、學習課文第四段。
3天前,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周瑜心里很高興。3天后,周瑜帶了500名將士來到江邊干什么? (是抓諸葛亮的)
結果周瑜在江邊看到了什么?齊讀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樣?
(欽佩諸葛亮) 書上從哪兒看出? (長嘆不如)
長嘆什么? (嘆諸葛亮神機妙算)
教師范讀周瑜長嘆說的話,學生自由學讀,齊讀。
四、鞏固練習。
作業(yè) 本上第5題(1)、(2)、(3)。
第6題(1)、(2)。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學勻第三段,總結全文,完成作業(yè) 。
教學過程
—、復習鞏固,導入 第三段學習。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結果是(周瑜長嘆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結果截然不同,是諸葛亮構機妙算使周瑜改變的。
什么叫“神機妙算”?
2.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xiàn)在哪里?
學了課文的第三段,我們就會知道。
二、學習第三段
1.一生讀第三段。
其它同學一邊聽,—邊找:哪些事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
2.找出來劃好后,分小小組討論,
3.哪里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
(諸葛亮知天時,懂地利,識人心。)
哪些地方說明諸葛亮知天時? (第三天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齊讀。)
哪些地方說明諸葛亮知地利? (順風順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說明諸葛亮知人心? (知道曹操的脾氣,多疑多慮)讀有關句子
從哪些地方說明諸葛亮知道曹操不會出兵? (讀有關句子)齊讀曹操下令說的一段話。進一步理解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慮,不敢出兵。
小結:
由于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 0萬枝箭;
4.諸葛亮是怎樣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讀課文,劃出寫諸葛亮指揮船上軍士的詞語。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說說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經(jīng)過。
(向北靠近曹軍→船頭朝西船尾東→一字兒擺開→擂鼓吶喊→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繼續(xù)受箭→順風順水駛回。)
先討論交流,再請學生講,讓全體學生更深一層地理解課文內容,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江上霧很大,為什么曹操的軍士能那么準地射中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為諸葛亮的30個軍士在四更時分擂鼓吶喊,曹軍不習水戰(zhàn),不敢出來。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霧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吶喊聲處放箭,這時箭像雨點一樣射過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滿了箭。)
從這里,說明了什么? (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頭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東。不這樣可以嗎?為什么?
(學生用手操作討論,后交流)
(5)完成作業(yè) 本上的第4題,
(6j大霧還沒散完,諸葛亮就帶船隊走了,臨走之前還怎么說?,(“謝謝曹丞相的箭”)
指導讀這一句。是真謝嗎?
(7)曹操聽后,會怎么樣?為什么不追? (因為諸葛亮的船隊順風順水走遠了。)
三、練習作業(yè) 。
1.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嗎? (神)
諸葛亮是神嗎? (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機妙算是從哪兒來的? (從書中學來的) (平時多觀察,多思考)
2.諸葛亮不是( )是( )。他的神機妙算并不是( )而是( )。
四、再次理解課題,總結談話,
1.體會神機妙算,能用“神機妙算”說一句話,然后朗讀全文。
課題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經(jīng)過,又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2.課文從周瑜妒忌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嘆不如的結果這一強烈的對比中,襯托了諸葛亮驚人的膽量,聞人的智慧。本文寫了一場智斗,全文按故事發(fā)展的順序,
緊緊圍繞“神機妙算”來寫的。在事件層層發(fā)展,人物性格對比中,突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朗讀全文。
完成作業(yè) 本上第6題的(3)、(4),(5)、(6)。
板書設計
草船借箭
周瑜 諸葛亮 魯肅
接受任務: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作好準備: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按時交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