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精選6篇)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1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隨著作者富有詩意的語言,我們走進了祖父的園子。祖父的園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話色彩的畫,畫里有樹、有花、有菜、有莊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螞蚱……還有太陽的光芒、云朵的影子,這是作者
童年的樂園。這里充滿自由,充滿生命的氣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樂的源泉。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開始上課的時候,我從蕭紅和她的《呼蘭河傳》入手,介紹蕭紅短短一生的文學成就,介紹她的《呼河蘭傳》,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接著,我讓學生結(jié)合課前的提示,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地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情感,在讀中感悟語言的特點。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讓他們交流“我”在園子里心情是怎樣的,思考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作者為什么對祖父的園子久久不能忘懷,我讓他們交流的同時,引導他們讀相關的段落,要求讀出自己的體會,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
當學習完這篇課文,學生都非常羨慕文中的我,紛紛向我提出:“要是我現(xiàn)在的生活如作者的童年生活般快活,那多好啊!我想作為老師自己,是非常想學生過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而這個快樂的童年將永遠留在學生的記憶深處,久久不能忘懷的。但現(xiàn)在的考試制度卻時刻牽動著老師們的心,老師們擔憂的是
假如放松了學生,讓他們快樂無憂地玩耍,分數(shù)是否會下降,而家長們把希望也寄托在學生身上,總是擔心他們成績能否名列前茅,會否比不上其他孩子,于是,無論節(jié)假日也好,平時也好,根本不讓學生喘口氣,不斷地給孩子報這個興趣班、那個興趣班,剝奪了孩子自由的權利,玩的權利,難怪孩子會如此羨慕文中的作者了。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祖父的園子是一幅明麗的漂亮的富有童話色彩的畫,畫中有樹、有花、有菜、有莊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螞蚱、有小鳥、有風、有雨,還有太陽的光芒、云朵的影子。
1.資料交流:學生出示自己課前準備的作者的資料,以了解蕭紅短短一生的文學成就,以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
2.體會作者的情感。
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我讓學生結(jié)合課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讀文,在讀中體會情感,在讀中感悟語言的特點。并在讀書的基礎上,交流(1)“我”在園子里心情是怎樣的?(2)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交流中引導學生讀有關的段落,讀出自己的體會,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
3.拓展遷移。
在你的生活周圍,有你曾經(jīng)難忘的去處嗎?講給班上的朋友吧!
收獲:作者的富有孩子氣的語言,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樣子描繪的惟妙惟肖。同學們邊讀,便發(fā)出會心的笑。讓人真正感受文字的魅力!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隨著作者富有詩意的語言,我們走進了祖父的園子。祖父的園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話色彩的畫,畫里有樹、有花、有菜、有莊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螞蚱……還有太陽的光芒、云朵的影子,這是作者童年的樂園。這里充滿自由,充滿生命的氣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樂的源泉。
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讓學生結(jié)合課前的提示,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地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情感,在讀中感悟語言的特點。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讓他們交流 “我”在園子里心情是怎樣的,思考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作者為什么對祖父的園子久久不能忘懷,我讓他們交流的同時,引導他們讀相關的段落,要求讀出自己的體會,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
當學習完這篇課文,學生都非常羨慕文中的我,紛紛提出:“要是我現(xiàn)在的生活如作者的童年生活般快活,那多好啊!我想作為老師自己,是非常想學生過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而這個快樂的童年將永遠留在學生的記憶深處,久久不能忘懷的。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祖父的園子》一文是蕭紅的《呼蘭河傳》中對故鄉(xiāng)回憶錄中的精彩片斷,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我決定從蕭紅和她的《呼蘭河傳》入手,介紹她短短一生的文學成就,以激發(fā)興趣。
課前我找到了《呼蘭河傳》節(jié)選的文章以備用。鈴聲響過,讓學生談談預習感受并激qing導入:有人說,蕭紅是一朵盛開在中國北方原野里的花,盛開在中國東北的農(nóng)家院落里,她從來不用澆水,任著風吹,任著太陽曬,卻越開越紅……無論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與饑餓,無論她面對多少困苦與不幸,她都用她的筆寫著她的字,大氣的文字。(隨即讓學生自由談對蕭紅的了解。)命運如此悲慘,那么她的童年會是什么樣呢?接著引學生入情入境去品讀文本,孩子們和我同時被蕭紅在祖父園子中的自由、快樂所吸引。順利地朗讀、感悟、融入真情,再現(xiàn)文章的生命……引導想象:“我就變成……啦!我想…..就……”鼓勵學生自由想象,孩子們一個個美妙的幻想被充分激發(fā)出來。
學文快結(jié)束時,我進行了延伸練筆:“假如時光能夠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園子里玩著,鬧著,玩累了就在園子里的那棵大榆樹下睡著了,一覺醒來……”
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結(jié)合蕭紅在祖父園子里的自由和快樂,按照作者的表達方式來續(xù)寫。孩子們熱情參與,融入了自己的童年體驗和感受,一篇篇生動的續(xù)寫提升了文本,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再欣賞《呼蘭河傳》中的精彩描繪,對比之中找到了自身與作者的差距,順勢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豐富積累,充實文筆,學生感受深刻。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祖父的園子》是女作家蕭紅寫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行文揮灑自如。這篇課文要充分地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的特點,讓學生徜徉在美麗的文字間。課上我讓學生邊讀邊體會作者童年的自由。通過三問:先問:“‘我’和祖父在園子里做什么?”——體會“我”和祖父關系的親密。再問:“祖父在勞動,‘我’也真的在勞動嗎?從一些詞句中,你看出了什么?從而感受‘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樣的?再說說形成這一切的原因。通過解讀,學生明白了為什么把園子稱作“祖父的園子”,感情朗讀時,也就融入了對祖父的思念之情。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2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課文《祖父的園子》節(jié)選自現(xiàn)代作家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第三章第一篇。主要寫了“我”幼時和祖父在園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體而又生動地表現(xiàn)了“我”的好奇、貪玩和幼稚。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貼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文中的語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樸實、充滿童趣,運用擬人、排比,使語言整齊而優(yōu)美。欣賞這樣的文章,對于成人是勾起了那平常不太想的一大串童年趣事,而對于那些生活在城市中成長起來的小學生來說,就好像一次野外踏青一樣,體驗了別樣的生活,與自然好好地對了一次話。
教學名著,我的定位在通過課文的學習,為學生打開一扇窗戶,以此走近中國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蕭紅,感覺她和祖父的一段親情,知道一篇名著《呼蘭河傳》,了解先輩的一段生活歷史,初步感覺蕭紅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著名作家矛盾對《呼蘭河傳》的贊譽──“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課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教學時,我緊扣這情感線索,展開教學。
一、課題切入,走進園子,綻放心靈的自由
題目中最核心的詞語是“園子”。是園子給了蕭紅自由歡樂、幸福的童年,是園子承載了祖父和蕭紅純真、親密而濃厚的親情之美。作者蕭紅在二十九歲回憶故鄉(xiāng)的園子時,仍備感親切與溫暖,那園子是她一生難以忘懷的最溫馨的家。教學中我緊扣“園子”展開教學。課始,以“園子留給你怎樣的印象”為引子導入課堂教學,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蕭紅童年時代的那個動人的生活環(huán)境。學習第二自然段,重在體會園子的特點:大、樣樣都有,同時感覺作者對童年生活環(huán)境的懷念和喜愛之情。學習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重在感覺園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覺園子的活潑和靈氣。通過學習,學生進入情境,趣味盎然。第二次學習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是在學習了祖孫倆在園中發(fā)生的趣事后,在學生完成了填空“這園子是 。” 后,情緒達到高潮,仿佛身臨其境一般;再次讀這一段,感覺另一番情致,是境由心生;他們會與作者共鳴,仿佛自己就成了園中的一朵花、一只蟲、一只蝴蝶,情不自禁為蕭紅和祖父的這份純真親情而感動。如果說第一次學,是打開書本,自由的心靈綻放,那么,第二次學,則是合上書,心靈在自由中綻放。
二、趣事引路,走進童年,共沐自由的陽光
體會童真童趣的前提是明白蕭紅當時的年齡是四歲,只有以四五歲孩子的心靈去體察世界,才會體會那顆充滿神秘的童心,才會與作者快樂共享,所以在學習三至十二自然段時,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那些能反映童真童趣的句子,想像當時的情景,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自身感悟,談談理解。這一部分課文的內(nèi)容很長,如何長文短教,我認為重在體會童趣,感覺小蕭紅快樂的心靈,感受祖孫兩人深厚的、沒有隔閡的親情摯愛。這部分學習,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自主閱讀,可選擇自己最覺得有趣的說。學生的體驗和感悟都是個性化的,對于他們來說,體驗和感悟的高低、深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就能提高思維品質(zhì)。如果有共識也有異見,豐富多彩而又各圓其說,那就是語文學習的魅力所在。
三、賞讀為全,實現(xiàn)詩化的語言與自由的情思和諧同構
本文的語言自然、率真、樸素,正如一個孩童最純真的、口語化的語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習語言為主。在教學方法上,著重以賞讀、品讀、美讀為主,全面引導學生積累、感受、領悟課文的語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實際,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悟出趣、悟出情,讓學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懷念,實現(xiàn)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第二自然段中著生感受作者用詩化的、平實的文字表達生活的寫法。認識總分的構段方式,前后要次序一致,除非是特別需要著重指出的,如文中的“蜂子”的動態(tài)。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中,著重體會關聯(lián)詞、排比句的運用,體會作者把“鳥飛蟲鳴”寫得有聲有色,植物也賦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體會詩一般的語言。在品讀賞讀中,抓關鍵詞語,如“活”“自由”“要……就……”“愿意……就……”“謊花”,切身體會蕭紅語言的優(yōu)美整齊、文筆的活潑流暢。值得特別說明的是,對于五年級的孩子,語文課堂不能僅僅限于讀懂內(nèi)容、讀出情感,還要學習作者是如何結(jié)尾如何開篇的,第二段——倒數(shù)第二段都是直接描寫園子的,但作者并沒有把這兩節(jié)作為開頭和結(jié)尾。開篇寫祖父,結(jié)尾寫自己睡著了,都極富有詩意。課堂中引導學生體味蕭紅的語言時,始終圍繞矛盾先生的評價:“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來展開教學,真正為學生打開一扇門,引領他們走向優(yōu)秀文學作品,走進優(yōu)美的文學殿堂。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3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本文是略讀課文,所以要讓學生結(jié)合課前的提示,在充分讀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在讀中感悟語言的特點。從而培養(yǎng)學生去粗取精的閱讀能力,這更是略讀課文教學的“有所為、大有作為”的地方,略讀可以減掉一些,但這里須加強一下,合理運用好時間便能夠做到這一點。
隨著作者富有詩意的語音,教學時主要讓學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發(fā)揮想象,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并積累語言。整個過程有兩個“亮點”值得回味:讓我們隨著作者美好的回憶,走近她魂縈夢饒的祖父的園子。
1、抓住佳詞佳句感悟作者的寫法。
文中許多abb式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藍悠悠”都很優(yōu)美,體現(xiàn)了作者別樣的情感,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都體會到了,有學生說這樣的蜜蜂握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學生說用這樣的表達顯得特別親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這樣有機的在布置學生寫“廣告語”時,如果引導其力爭在寫話中運用上“愿意”、“瞎鬧”、“亂鬧”等詞語,不僅深化對這些關鍵詞的理解,還能獲得真正的意義延伸。教學本該如此,在敗筆與遺憾中生長教學智慧!
2、在聯(lián)想中感受自由。
課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間體現(xiàn)出童年生活是無拘無束的,是豐富多彩的。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澆菜……對于學生來講,這些既是新鮮的,又是有趣的,他們一定只從書本中看到過,可能只聽長輩講過,現(xiàn)在作者的童年帶他們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特別新奇,讓他們想象作者可能還在園子里做什么,學生們都舉起了手,熱烈地說著他們喜歡做的事情:爬樹、挖坑、種豆,從樹上搖果子,摘花,撒花……正因為學生對文字產(chǎn)生了共鳴,他們盡情地展開了思維的翅膀,盡情地說著自己喜歡事情。再讓他們讀課文的時候已經(jīng)能帶上自己的感受。體悟童年生活的情趣。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祖父的園子》是一篇自讀課文。教學時,我緊緊圍繞自學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展開教學。首先,讓學生結(jié)合自學提示自主閱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樂與幸福。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我”在園子里心情是怎樣的,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作者為什么對祖父的園子久久不能忘懷?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讀相關段落,讀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同時為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相機引導學生板書。
課下,認真反思這堂課的教學,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沒有放手讓學生充分自主地學習,總是一步一步牽著學,對學生不放心。其次,學生活動的面兒小,站起來發(fā)言的總是個別同學。第三,文章語言優(yōu)美,文中出現(xiàn)了許多abb式的詞,如:胖乎乎、圓滾滾等,應在學習課文的同時讓學生積累下來,而我根本就沒提到。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機智,要能根據(jù)課堂上學生的活動及出現(xiàn)的突發(fā)性事件,調(diào)整教學方法。另外,要特別重視語文的工具性,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增加知識儲備。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祖父的園子》節(jié)選自現(xiàn)代作家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第三章第一篇。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園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對很多人來說:童年是一塊糖,總是彌漫著甜甜的味道;童年是一掛秋千,飄蕩著一串串清脆的歡笑;童年是一架風箏,裝載著五彩繽紛的夢想和希望。而作者童年的樂園則是祖父園子里那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話色彩的畫,畫里有樹、有花、有菜、有莊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螞蚱……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滿了生命的氣息。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鳥是自由的,蟲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氣里彌漫著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這自由是她童年快樂的源泉。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貼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在教學課文時,我從介紹蕭紅和她的《呼蘭河傳》入手,激qing導入:有人說,蕭紅是一朵盛開在中國北方原野里的花,盛開在中國東北的農(nóng)家院落里,她從來不用澆水,任著風吹,任著太陽曬,卻越開越紅……無論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與饑餓,無論她面對多少困苦與不幸,她都用她的筆寫著她的字,大氣的文字。她的命運如此悲慘,那么她的童年會是什么樣呢?
在導入文本后,我讓學生結(jié)合課文的閱讀提示,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讀書,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并積累語言。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讓他們交流“我”在園子里心情是怎樣的,思考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作者為什么對祖父的園子久久不能忘懷?在交流反饋的同時,引導他們讀相關的段落,體會作者童年的快樂。這部分學習,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自主閱讀,可選擇自己最覺得有趣的說。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悟出趣、悟出情,讓學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懷念。不過,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讓作者感到自由快樂的,不光是祖父的園子,還有慈愛的祖父。他給了孩子心靈的自由,他允許孩子隨便玩鬧,對孩子傾盡了愛心和耐心。他的愛放飛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愛的包圍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樂、幸福的童年。正是因為作者的心靈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樂的,甚至是充滿夢幻色彩的。
另外,文中許多abb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藍悠悠”都很優(yōu)美,體現(xiàn)了作者別樣的情感,也很容易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滿心的快樂。遺憾的是由于文章太長,課堂上花了很多時間去讀,后面沒有時間去積累詞語,訓練學生說類似的詞并用詞說話,只能匆匆收場。我想,如果讓學生在得到語言文化熏陶的同時,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那么這樣的語文課堂將使學生受益非淺!
學習完這篇課文后,學生都非常羨慕文中的“我”,覺得 “要是我現(xiàn)在的生活如作者的童年生活般快活,那該多好啊!”聽了他們的感慨,我不知該為他們生活在這個年代覺得幸運還是不幸。我想,作為老師,我是非常希望他們過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然而,社會制度和周圍的環(huán)境卻決定了他們生活的疲憊和孤單,這是誰的悲哀呢?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祖父的園子》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語言幽默,富有詩意,真實地再現(xiàn)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講述了作者在祖父園子里的一些故事,讀起來仿佛就發(fā)生在自己的身邊,在作者筆下,園子里的小動物,小昆蟲,花草樹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整節(jié)課我放手讓學生自主質(zhì)疑課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究解決問題,而后,通過品讀感悟體會情感,感悟語言的特點,整節(jié)課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真正發(fā)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
課伊始,學生就課題提出了以下質(zhì)疑:祖父的園子里有什么?在園子里發(fā)生了哪些有趣的事?祖父的園子是什么樣的?祖父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叫祖父的園子?這些問題都比較有價值,也是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然后,我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討交流,學生都真正參與之中了,在全班交流時,大部分學生都發(fā)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也真正體會到了祖父園子里的自由、快樂,以及我對祖父的懷念。
在接下來的品讀感悟中,學生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在美麗的文字間徜徉,真正領略了語文的詩情畫意。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4
下面是2篇關于《祖父的園子》的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一:
《祖父的園子》是關于童年回憶題材的一篇略讀課文。整篇文章的篇幅比較長,但是言優(yōu)美,易懂。文章需要學生把握的是體會句段中所透露出的對童年自由、快樂生活的無限留戀。
出于這是一篇自讀課文的考慮,在教授此文時我充分地放手讓學生自學,并以幾個問題來貫穿全文的學習。由于這篇文章的篇幅比較的長,相對多的時間讓他們閱讀學習是非常必要的。在他們閱讀的同時必須得完成一個任務----------完成填空題:A、祖父的園子是一個( )的地方;B、祖父的園子充滿( );C、祖父的園子( )。在這三個句型中任選其一作填空。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想讓學生充分的閱讀,然后對課文內(nèi)容有一個初步認識、把握,這同時也考查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在課堂上,從學生所概括出的答案:美麗、生機勃勃、自由、歡樂······來看,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能很確切地把握到文章的大意。但為了使學生真的有所感悟,我還要求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品析。在學生所分享的句子當中,對美麗、生機勃勃和歡樂的體會是相當?shù)纳钊氲摹?蓪τ谧杂傻捏w會卻是有些阻礙。為了讓他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自由,我列舉了身邊的事例與課文進行對比,效果果然好了。
然而當深入品析作者童年的歡樂與自由與課文題目《祖父的園子》之間的關系時卻有了阻礙。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對祖父進行評價的片段。同學們也都能理解祖父的慈愛與關懷,可是對祖父的慈愛與作者童年的歡樂與自由卻是無法聯(lián)系起來理解,從而對課文題目《祖父的園子》的由來沒有透徹的理解。而待繼續(xù)講時,下課鈴終止了一切。
這節(jié)課尚有許多的疑問:其一、多數(shù)的時間都分給了學生讀書、自學,因此對學生沒有品析到的句子卻沒有過多的深入的去品析。這樣是否造成一種“漏洞” 呢?其二、許多優(yōu)美的句子也沒有充裕的時間去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這樣充分地讓學生課后進行學習是否會有效呢?其三、對于自讀課課堂遺留下來的問題是否該作為課后作業(yè)進行自行解決呢?一節(jié)課時間所要完成的長篇課文,對教學目標的設置該把握到何種程度呢?而像我們班中下生較多的情況,又該如何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所收獲呢?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二:
早上,我上了《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感覺頗多。下面我簡單地說說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設計的目的。
這篇文章節(jié)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被安排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行文揮灑自如,如清泉涓涓流淌,字里行間洋溢著清新自然的氣息。在作者的筆下,萬物皆有靈性,都是有生命的。在作者筆下,童年生活是那么快活愜意,令人難以忘懷。但是蕭紅的童年時寂寞而單調(diào)的,家里的后園是她唯一消遣的地方,慈愛而富有童心的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侶。然而,成人和兒童的視角和感受是不同的。所以我在教學中,充分地尊重文本的價值取向,尊重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把文中蘊含的天真唯美的東西張揚出來。
這個單元的主題是“童年”。閱讀本組課文的重點是感受他人童年生活的情趣,體會詞句表達的感情,并學習作者是如何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的。我的設計大致遵循“潛入——涵詠——內(nèi)化——釋放”這樣的層次進行悟讀指導,抓住一個個童年的細節(jié),進行文本細讀,多元啟悟,感受形象,體察情感,把文本的欠缺部分,空白點和沉默之處讀出來,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釋放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我很欣賞張偉老師的“球心”教學。一堂課總有一個主要的目標,它就像是一首曲子的主旋律。這課的主要目標是:是讓學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讀書,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并積累語言。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問題我始終圍繞著:祖父的園子是怎樣的園子。通過景物、趣事、爺爺三方面的深入解讀,層層遞進,理解祖父的園子是生機勃勃的園子,是自由自在的園子,是充滿愛和溫暖的園子。早上展示的是前面兩個層次,第二節(jié)課主要是感悟祖父的愛。正是因為祖父給了我心靈的自由,他允許我隨便瞎鬧亂鬧,對我傾注了無盡的愛和寬容。他的愛讓我放飛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愛的包圍喜愛,才有了我的自由、快樂、幸福的童年。正是我心靈是自由的,所有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是自由快樂,甚至是充滿了夢幻色彩。再帶著這樣的感悟引讀第17自然段。最后話題一轉(zhuǎn):可是在我18歲時,祖父離開了我。由于母親在我年幼時過世,繼母和父親都對他不好。再加上父親的逼婚,使她的生活過得苦不堪言。在這篇文章時,作者已經(jīng)離開爺爺十幾年了。由于戰(zhàn)亂,此時的她正與第三任丈夫居住在香港身患重病。在她《呼蘭河傳》的尾聲中這樣寫道:引出小詩讓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說說情緒上有什么不一樣?最后推薦閱讀《呼蘭河傳》。
反思整堂課的得失,我發(fā)現(xiàn)還有這樣的遺憾:比如在處理“一切都活了”這個環(huán)節(jié)時,由于沒有充足的時間給學生思考,所以想象不大豐富,有的同學還出現(xiàn)沒有琢磨透句式,所以說出來的語言質(zhì)量不高。如果讓學生靜下來動筆選擇寫一寫,我想效果會更好,理解會更到位。另外,我覺得造成這個環(huán)節(jié)有問題的是自己在備課時的預設不夠,我以為學生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自己沒有去寫過,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所以當學生的回答出現(xiàn)了缺陷的時候,自己沒有很好的調(diào)控。看來,上好一節(jié)課要一細再細,細節(jié)決定成敗這句話用到哪兒都是真理。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5
下面是關于《祖父的園子》的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
反思一: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教學中抓住詞語讓學生去感受,文中許多ABB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藍悠悠”都很優(yōu)美,體現(xiàn)了作者別樣的情感,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都體會到了,有學生說這樣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學生說用這樣的表達顯得特別親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澆菜……對于學生來講,這些既是新鮮的,又是有趣的,他們一定只從書本中看到過,可能只聽長輩講過,現(xiàn)在作者的童年帶他們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特別新奇,讓他們想象作者可能還在園子里做什么,學生一個個都舉起了手,爭著說他們喜歡做的事情:爬樹、挖坑、種豆,從樹上搖果子,摘花,撒花……正因為學生對文字產(chǎn)生了共鳴,他們盡情地展開了思維的翅膀,盡情地說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再讓他們讀課文的時候已經(jīng)能帶上自己的感。
整節(jié)課的教學,我著力引領學生感悟文本,緊扣文中關鍵字、詞、句,不斷地品味,使學生實實在在地對文本進行解讀。課文學習快結(jié)束時,我進行了延伸練筆:“假如時光能夠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園子里玩著,鬧著,玩累了就在園子里的那棵大榆樹下睡著了,一覺醒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結(jié)合蕭紅在祖父園子里的自由和快樂,按照作者的表達方式來續(xù)寫。孩子們熱情參與,融入了自己的童年體驗和感受。
反思二: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我和祖父的園子》選自蕭紅的成名作《呼蘭河傳》,文章用輕松活潑的語言回憶了“我”小時候在祖父的園子里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
走近作者,才能走進心靈。我首先領導孩子們交流了有關蕭紅的資料,對她有了深刻的認識。
教學這一課,我最大的感受是文章看似平淡,實則蘊藏著作者深深的情感,那么,教者就要引領學生將這種感情通過對字里行間的咀嚼,慢慢得以品味,同時也要讓學生通過開放自由的感悟方式去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在體會感悟語言文字精妙的同時,感悟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特別作者在文中多處運用了反復的表達方式,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
在教學時,我感到引導學生體會“我”在祖父的園子里快樂、自由的幾件事的體會由于時間偏緊,感悟還少夠深入,所以,在課結(jié)束時,“當你輕輕走出祖父的園子時,它給你留下了什么?”這一問題的交流還是缺少一定的深度和厚度。
反思三: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德國現(xiàn)代哲學家海德格爾說:“家園是人類詩意的棲居地”。“祖父的園子”就是作家蕭紅精神的棲息地。《我和祖父的園子》講述的是作者童年的故事, 那份在祖父的園子里隨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的自由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貼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學中,我試圖在通過 課文的學習,為學生打開一扇窗戶,以此走近中國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蕭紅,感覺她和祖父的一段親情,.了解先輩的一段生活歷史,初步感覺蕭紅語言文字的魅力,體 會著名作家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贊譽──“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在對教材的多次研讀后,我們發(fā)現(xiàn)整篇課文的 第13自然段概括了主題。課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樂。教學時,我緊扣情感線索,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書,在朗朗的書聲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 由和快樂。整節(jié)課以自由、快樂為線索,“四讀”13自然段,在一遍又一遍的誦讀中學生的認知得以升華:一讀13自然段,初步感受園子里的一切是自由、快樂 的;二讀13自然段,學生感知園子里的一切的快樂是因為我是快樂的,引導孩子們在字里行間中徜徉,感受“我”的快樂;三讀13自然段,學生懂得了“我”的 快樂是因為有祖父的疼愛,重點品讀對話,感悟濃濃的祖孫情;四讀13自然段,體悟?qū)懽骷记桑莆战杈笆闱椤⒔栉镉魅说膶懽鞣椒ǎ私庾髡呱剑A對作者 的情感認識,感悟作者追尋精神家園的那份執(zhí)著。
教學這堂課,我感覺思路是清晰的,教材的把握是準確的,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課堂 上師生的思維激情碰撞,學生靈動、智慧的語言,聲情并茂的朗讀充分展示了我們東臺實小孩子厚實的語文素養(yǎng)。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也比較到位,開課的歡快,課尾的 傷感,感染著孩子。如果把這樣一篇課文僅僅解讀為自由、快樂,那肯定是片面的,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出作者對自由、快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資料的呈現(xiàn)顯 得尤為重要。經(jīng)過再三推敲,最終選擇了課中的簡短介紹,卻字字給學生以引導和啟示,因此學生的感悟是深刻的,也是水到渠成的。這堂課留給我很多的思考:一 切設計應由學情出發(fā),并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要做作者的知音,真正走進作者的心,才能正確把握文本。面對豐富的課程資源,教者如何取舍、選擇,從而讓課程 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做到最優(yōu)。教學中,一節(jié)課要讓學生學到什么,怎么去指導孩子們樂學樂思,并學有所獲。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6
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教學中抓住詞語讓學生去感受,文中許多abb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藍悠悠”都很優(yōu)美,體現(xiàn)了作者別樣的情感,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都體會到了,有學生說這樣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學生說用這樣的表達顯得特別親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澆菜……對于學生來講,這些既是新鮮的,又是有趣的,他們一定只從書本中看到過,可能只聽長輩講過,現(xiàn)在作者的童年帶他們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特別新奇,讓他們想象作者可能還在園子里做什么,學生一個個都舉起了手,爭著說他們喜歡做的事情:爬樹、挖坑、種豆,從樹上搖果子,摘花,撒花……正因為學生對文字產(chǎn)生了共鳴,他們盡情地展開了思維的翅膀,盡情地說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再讓他們讀課文的時候已經(jīng)能帶上自己的感。
整節(jié)課的教學,我著力引領學生感悟文本,緊扣文中關鍵字、詞、句,不斷地品味,使學生實實在在地對文本進行解讀。課文學習快結(jié)束時,我進行了延伸練筆:“假如時光能夠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園子里玩著,鬧著,玩累了就在園子里的那棵大榆樹下睡著了,一覺醒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結(jié)合蕭紅在祖父園子里的自由和快樂,按照作者的表達方式來續(xù)寫。孩子們熱情參與,融入了自己的童年體驗和感受。
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課文《我和祖父的園子》節(jié)選自現(xiàn)代優(yōu)秀發(fā)作家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主要寫了“我”幼時和祖父在園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體而又生動地表現(xiàn)了“我”的好奇、貪玩和幼稚。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貼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文中的語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樸實、充滿童趣,運用似人、排比,使語言整齊而優(yōu)美。教學本課,我的定位在通過課文的學習,為學生打開一扇窗戶,以此走近中國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蕭紅,感覺她和祖父的一段親情,知道一篇名著《呼蘭河傳》,了解先輩的一段生活歷史,初步感覺蕭紅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著名作家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贊譽——“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一、課題切入,走進園子,綻放心靈的自由
題目中最核心的詞語是“園子”。是園子給了蕭紅自由歡樂、幸福的童年,是園子承載了祖父和蕭紅純真、親密而濃厚的親情之美。作者蕭紅在二十九歲回憶故鄉(xiāng)的園子時,仍備感親切與溫暖,那園子是她一生難以忘懷的最溫馨的家。教學中我緊扣“園子”展開教學。課始,以“園子留給你怎樣的印象”為引子導入課堂教學,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蕭紅童年時代的那個動人的生活環(huán)境。學習第二自然段,重在體會園子的特點:大、樣樣都有,同時感覺作者對童年生活環(huán)境的懷念和喜愛之情。學習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重在感覺園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覺園子的活潑和靈動。通過學習,學生進入情境,趣味盎然。第二次學習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是在學習了祖孫倆在園中發(fā)生的趣事后,在學生情緒達到高潮,仿佛身臨其境一般;再次讀這一段,感覺另一番情致,是境由心生;他們會與作者共鳴,仿佛自己就成了園中的一朵花、一只蟲、一只蝴蝶,情不自禁為蕭紅和祖父的這份純真親情而感動。
二、趣事引路,走進童年,共沐自由的陽光
體會童真童趣的前提是明白蕭紅當時的年齡是四歲,只有以四五歲孩子的心靈去體察世界,才會體會那顆充滿神秘的童心,才會與作者快樂共享,所以在學習三至十二自然段時,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那些能反映童真童趣的句子,想像當時的情景,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自身感悟,談談理解。這一部分課文的內(nèi)容很長,如何長文短教,我認為重在體會童趣,感覺小蕭紅快樂的心靈,感受祖孫兩人深厚的、沒有隔閡的親情摯愛。這部分學習,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自主閱讀,可選擇自己最覺得有趣的說。學生的體驗和感悟都是個性化的,對于他們來說,體驗和感悟的高低、深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就能提高思維品質(zhì)。如果有共識也有異見,豐富多彩而又各圓其說,那就是語文學習的魅力所在。
三、賞讀為全,實現(xiàn)詩化的語言與自由的情思和諧同構
本文的語言自然、率真、樸素,正如一個孩童最純真的、口語化的語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習語言為主。在教學方法上,著重以賞讀、品讀、美讀為主,全面引導學生積累、感受、領悟課文的語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實際,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悟出趣、悟出情,讓學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懷念,實現(xiàn)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第二自然段中著生感受作者用詩化的、平實的文字表達生活的寫法。認識總分的構段方式,前后要次序一致,除非是特別需要著重指出的,如文中的“蜂子”的動態(tài)。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中,著重體會關聯(lián)詞、排比句的運用,體會作者把“鳥飛蟲鳴”寫得有聲有色,植物也賦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體會詩一般的語言。在品讀賞讀中,抓關鍵詞語,如“活”“自由”“要……就……”“愿意……就……” “謊花”,切身體會蕭紅語言的優(yōu)美整齊、文筆的活潑流暢。值得特別說明的是,對于五年級的孩子,語文課堂不能僅僅限于讀懂內(nèi)容、讀出情感,還要學習作者是如何結(jié)尾如何開篇的,第二段一第數(shù)第二段都是直接描寫園子的,但作者并沒有把這兩節(jié)作為開頭和結(jié)尾。開篇寫祖父,結(jié)尾寫自己睡著了,都極富有詩意。課堂中引導學生體味蕭紅的語言時,始終圍繞茅盾先生的評價:“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來展開教學,真正為學生打開一扇門,引領他們走向優(yōu)秀文學作品,走進優(yōu)美的文學殿堂。
四、借助網(wǎng)絡,輔助升華,拓展自由的深刻內(nèi)涵
對于開篇就從呼蘭河中的祖父談起,這一點學生在認識上是很有難度的。在走進園子,體會了蕭紅與祖父的那段感人的親情之后,激起學生的強烈的需要,再去了解蕭紅的家庭、蕭紅的童年生活及蕭紅以后的人生經(jīng)歷,學生對作者如此眷戀故土與懷念祖父的認識會更深刻與明白。在突破這部分難點時,我借助網(wǎng)絡媒體,一改以往課前先了解時代背景的學習策略,我制作了“走近蕭紅”的學習網(wǎng)站,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廣闊的更生動的學習環(huán)境、視野空間和閱讀空間。通過上查閱資料,自主選擇學習內(nèi)容,充分激活學生身心,展開討論,使學生在擴散閱讀中拓展心空,并與作者進行時空的心靈對話,從而順暢的解決以上難點。祖父和祖父的園子是蕭紅心靈中唯一溫暖的家園。這種學習方式也培養(yǎng)了學生“從文本到作家的生活、性格;從作家的生活、性格到文本。”這樣一種探究的思考習慣和思維習慣,同時也滲透了正確的文學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