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遠航》教學案例(精選16篇)
《鄭和遠航》教學案例 篇1
《鄭和遠航》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對詞語的分類理解,從而理清課文層次,了解課文大體內容。
3、在朗讀和想象的過程中,體會鄭和第一次遠航時的壯觀場面,激發并培養學生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
4、嘗試著復述課文。(練習3“誦讀與積累”有相關詞語訓練復述)
教學基本流程:
一、激情導入:
二、讀課文,感悟遠航
(一)規模宏大的遠航
(二)友好交往的遠航
(三)充滿兇險的遠航
三、鄭和遠航的意義
1、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這段話。【出示最后一個自然段】
2、拓展
四、課后作業
教學過程(節選)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鄭和遠航》,鄭和遠航有著偉大的歷史意義,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看哪部分寫了這部分的內容?
生:課文第七節寫了這部分的內容。
師:讀一讀這節,看寫了鄭和遠航的幾點意義?(生讀課文思考)
生: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師:對,這是第一點意義。
生: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
師:不簡單,你說出了兩點。
生:鄭和遠航,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師:(點頭示意讓學生坐下)鄭和遠航有四點意義,每一點都能用一個詞語去概括。比如說第一點,我可以用“達到頂峰”概括。(板書)其余3點你能不能也用四個字的小標題寫出來,在書上標一下(動作示意)誰愿意到黑板上來寫?(三名同學每人寫一點意義)
生:(三名同學到黑板上寫)2頑強拼搏 3開闊眼界 4促進交流
師:這些詞語概括得可以嗎?
生:可以。
師:還可以用上哪些詞?
其他:探索精神 頑強拼搏
師生:(師指黑板)說第3點概括地很好。
生:第四點促進交往,還可以概括為文化交流。
師:可以(點頭表示)
生:友好往來、促進交流、增進友誼。
師:同學們表現得都很積極,為了更好的體會鄭和遠航的偉大意義,再把這節讀一讀。
(生自由讀第7節)
師:鄭和遠航規模大、時間長、范圍廣,的確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課文中哪些句子寫出了這個特點,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畫,用不同的符號作標注。
師:你畫了哪些句子?
生:1405年到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出洋七次,前后一共到過三十多個國家。
師:1405到1433多少年?(28年)時間真長!
生:這次遠航,一直到達非洲東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國。
師:你讀書很細致!是的,這節主要寫的是寫航海時間長、范圍廣。
生:蘇州府劉家河碼頭人山人海,無數面彩旗迎風招展。
師:“人山人海”那場面?(聲音拉長)
生:多雄偉、多壯觀!
生:隨行的有水手、翻譯、醫生和護船的士兵,共兩萬七千多人。
師:兩萬七千多人,人真多。從這能看出規模大。
生:兩百多艘船只整齊地停靠在碼頭邊。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別雄偉壯觀,這些大車又叫“寶船”,也能看出規模大。
師:你的眼力真好。
生;每艘寶船長150米,寬60米,有十多層樓房那么高。
此處,把數據與我們身邊的實物做比較,更有震撼力!
師:“十多層樓房那么高”,你知道這樣的船有多少只嗎?( 62艘)
生: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師:“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多么壯觀。
師:課文1到3節是寫鄭和遠航規模大的。讀時要把咱剛才畫的句子特別突出出來。讀得好的同學,老師給配上音樂。
(生自由練讀1至3節)
師:(認真觀察讀的情況)相機指名讀書。用上這樣的話語:恩,某某同學讀得非常投入,來,你給大家讀讀。
生:聲請并茂地讀。
師:鄭和的船隊起航了,路上能一帆風順嗎?(不能)課文哪部分寫了他們戰風斗浪的?
生:第五節寫了這部分內容。
師:找得真準!讓我們去讀讀這里,置身于這兇險的環境中去。
(學生自由讀)
師:好,拿出筆把你喜歡的句子畫出來。
(生全神貫注地劃)
師:在你劃的句子旁寫出你喜歡的理由。
師:你喜歡哪些句子?
生:我喜歡“狂風呼嘯著……撕裂”這一句。
師: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生:我想鄭和不愧為主帥,盡管海風呼嘯著,濁浪排空,他還是不顧生命危險去指揮船隊,一次次化險為夷。
師:你對他的評價太好了,不愧為主帥。
師:齊讀這句“狂風——撕裂”(生齊讀)你還喜歡哪些句子?
生:我喜歡“面對如此險境——化險為夷”鄭和面對危險能沉著指揮船隊前進,真了不起!
略
師:同學們體會得這么深,那能不能用我們充滿激情的聲音,把你們內心感受表達出來。
生:能(響亮地說)
師;我們一起來讀。“然而……當了俘虜”
(生有感情地讀,師也跟著讀)
師:同學們聲情并茂地朗讀,師旁邊伴讀。
戰風斗浪,驚心動魄,友好交往,其樂融融,請同學們自由讀第四節。
師:課前老師讓大家搜集有關鄭和遠航的資料,現在拿出來說給大家聽聽。
生: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到過:古城、爪哇島、杜板、新村、滿者伯夷、蘇門達臘島,等小
國
生:鄭和遠航比哥倫布早87年,比雙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
師:鄭和了不起,太偉大了!
生:寶船中的巨無霸有138米長,56米寬,載重量為2500噸,排水量達3100噸,大型寶船僅舵桿長11米,舵葉達6米高。
師:不愧稱它們是“寶船”。
生:我還知道鄭和的船隊,在白天使用旗語,到夜晚以燈火為號。
……
師:同學們從課外書上了解到這么多的知識,不簡單!
師:老師給大家布置一項富有挑戰性的作業,你一定喜歡。在世界航海史上,有幾位西方航海家也為航海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你選擇其中的一位,搜集他的有關資料,仿照書上的寫法,也創作一篇小短文,好不好?
生:好。
附:板書
鄭和遠航
1.達到頂峰 2. 頑強探索
3 .開闊眼界 4. 促進交往
(教師示范板書,學生板書為主)
課后反思:
在《二泉映月》中,我就嘗試著用新詞來組織課文的教學,景觀、音樂兩方面的內容由這些詞語進行組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堂課我依舊按照這樣的思路,用學習新詞來理清了文章的條理。這樣,既很好的落實了詞語的教學,又巧妙地結合了課文的初探,一舉兩得,效果不錯。看來,新詞教學中很有玄機,值得好好研究。二是練筆的設計。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不同的人的角度對鄭和進行評價,培養他們的語感。在最后小短文的寫作中,鍛煉了他們對課文語言的再造和運用能力,同時也考驗學生對文章主題思想的把握,我認為還是比較合適的。
“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這段課文,正是本文的重點和中心所在。我先請學生自己讀讀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問題。學生讀題后,都能提出了“鄭和遠航,規模到底有多大?”、“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鄭和遠航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等有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中比較容易的,就馬上解決掉。選擇一些有探索意義的問題作為本堂課要研究的重點。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有了明確的目的性。而且因為這些問題來源于學生自己,所以激發起了他們的探索欲望,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學習氛圍。新課程理念提倡,應該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因此,到結束課程時為學生設計了實際解決問題的體驗,讓學生的練習更有指向性。
《鄭和遠航》教學案例 篇2
教學要求:
1、 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感受鄭和為促進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努力的情懷。
2、 利用電腦查尋收集資料,拓寬視野,對鄭和及其遠航的歷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的意識。
3、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問題意識,訓練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1、 利用網絡自主查尋、拓寬視野,了解鄭和遠航的歷史。
2、 理解課文內容,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努力的情懷。
教學難點:
利用網絡幫助自己的閱讀理解,匯報學習成果。
學習過程:
一、 導入
二、默讀“第一次遠航”部分,想一想: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第一次遠航”的?(生答師板: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
三、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方面認真讀課文,并運用網絡幫助自己閱讀理解。
四、交流學習收獲。
五、拓展延伸:通過上網,了解其他幾次遠航的相關信息。
六、小結
《鄭和遠航》教學案例 篇3
本周訓練目標:學會傾聽,尊重他人
課時:兩課時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借助小標題的提示復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2、會認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新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感受鄭和為促進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
學習重點、難點
認識并了解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歷,真正感受到鄭和下西洋的艱難與重大意義。
預習板塊
1、卡片交流:對鄭和下西洋的了解。
2、自測一下,這些詞語會讀會寫嗎?給拼音加上調號。
碼頭 派遣 瓷器 抱拳 贈送 撕裂 范圍 啟航 驚嘆不已
俘虜 桅(wei)桿 魁(kui)梧(wu) 炫(xuan)耀 珊(shan)瑚 鬢(bin)發
扶老攜幼 奔騰咆哮 鎮定自若 化險為夷 嚴陣以待
3、寫出加點字的意思,說說詞語的意思:
扶老攜幼: 驚嘆不已:
嚴陣以待: 化險為夷:
4、接龍讀書(小組接龍讀書,糾正、點評、重點句反復讀)
賞析板塊(先自讀課文思考,然后小組討論,小組匯報,重點句子朗讀)
1、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時間、地點、人物是什么?
2、為什么稱這些大船為“寶船”?(分別從大小、配備、裝載方面回答)
3、他們在途中和各國進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4、鄭和的船隊在遠航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鄭和如何面對?
拓展運用
1、世界航海家:麥哲倫(1519年環球航行)、哥倫布(1492年發現新大陸)。
2、印尼的學者認為,鄭和艦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特混艦隊。而鄭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戰爭僅有錫蘭(今斯里蘭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的防衛性作戰。鄭和在處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動用武力,而且不要賠償,充分體現了鄭和是傳播和平的使者,他傳播的是“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禮儀,以及“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的中華文明。
3、小組活動:鄭和率領的船隊與很多國家進行了友好交往,請你選擇最感興趣的一項,分角色,加動作、對話來表演,或者進行具體的描述。
4、鄭和經歷了重重困難,完成了第一次遠航的任務,那么鄭和遠航有何重大意義呢?
5、質疑、討論
鞏固訓練
1、看拼音寫詞語(先自測,然后小組檢查,小老師點評)
mǎ tóu pài qiǎn yí qì bào quán zèng sòng sī liè
( ) ( ) ( ) ( ) ( ) ( )
fàn wéi hū xiào páo xiào jiàn bù wēi xié fǔ lǔ
( ) ( ) ( ) ( ) ( ) ( )
2、課文( —— )自然段是寫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可以按照 、 、 的順序記敘課文。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從1405年到1433年的 年間,鄭和率領船隊出洋 次,前后到過 多個國家。
3、 按要求寫詞語。
(1)形容人物神態的詞語。
(2)形容風浪大的詞語。
(3)形容氣勢大的詞語。
4、判斷,是比喻句的打“√ ”。
(1)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
(2)巨浪瘋狂地撲向船隊,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
(3)海水像脫韁的野馬,奔騰咆哮。 ( )
課外作業
1、將成語與相關人物用線連起來。
兩袖清風 臥薪嘗膽 三顧茅廬 鞠躬盡瘁 夢筆生花 指鹿為馬 映雪讀書
李白 劉備 于謙 孫康 勾踐 諸葛亮 趙高
2、復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3、推薦閱讀書目: 《鄭和下西洋》 、《鄭和――聯結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航海家》、《與鄭和相遇海上》
《鄭和遠航》教學案例 篇4
《鄭和遠航》教學反思
《鄭和遠航》較詳細地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品味、對話表演中來體會鄭和為促進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從而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努力的情懷。
文章的結尾“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這段文字,全面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點明了鄭和遠航的意義和深遠影響。所以,教學本課,在學生初讀感知課文內容后,我就以此為突破點推及全文,引導學生細讀感悟,加深理解。
我先請學生自己讀讀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問題。學生讀題后,紛紛提出了“鄭和遠航,規模到底有多大?”、“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鄭和遠航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等有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中比較容易的,就馬上解決掉。選擇一些有探索意義的問題作為本堂課要研究的重點。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有了明確的目的性。而且因為這些問題來源于學生自己,所以激發起了他們的探索欲望,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學習氛圍。
比如,抓住“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一句,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相關內容,體會鄭和頑強探索的精神:在感悟充滿兇險的遠航時,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重點從兩個方面感受理解。一是險惡的風浪,從“像脫疆的野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寫,感受海浪的巨大與可怕。二是海盜的襲擊。適當補充這是當時橫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強悍的海盜,他們勢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通過反復誦讀,引導學生從文字里感受遠航的兇險與可怕,則與兇險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鄭和機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覺中突顯出來了。同時引導學生融入想象,朗讀這段驚心動魄的文字鄭和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深深刻入學生心里。
有一段話出發,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學習了這篇文章。這種學習方法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也提高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
鄭和遠航教學反思
今天上午我執教了《鄭和遠航》這一課。這篇課文重點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況,并點明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這節課上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緊扣題眼、突出重點:
本課的題眼應該是“遠航”。何為“遠航”?課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說明。“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這段課文,正是本文的重點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導學生體會“規模之大”這一環節時,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讓學生先計算:
我們的教室長約10米,寬約8米,教學樓每層樓高約4米,學校的師生員工大約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寶船相當于我們的教室多少間?相當于我們的教學樓多少層?需要幾艘寶船就能裝下我們全校的師生員工?
讓學生用數學的方法去計算后加以比較,在語文課中運用數學的方法,既體現了學科間的融合,又能讓學生更感性地體會到“規模之大”。在感受完“規模之大”這一特點后,可以讓學生說說,這次遠航除了“規模之大”之外,你還有什么體會?可讓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聯系課文內容說一說,我想體會“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并不是件難事,這樣就能把鄭和遠航的特點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理解體會。
二、巧搭舞臺、放飛想象:
在教學中,我注意創造意境,巧搭舞臺,給學生提供放飛想象的空間。拓展學生的視野,給他們提供口語表達的機會,并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比如,當教到鄭和船隊出發時的壯觀場面時,讓學生說一說:“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呢?”當教到鄭和船隊在遠航中遇到了許多艱難險阻時,請同學們說一說:“他們還可能遇到了什么情況呢?”……新課程理念認為,應該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把學生的練習引向國家、社會、群體、個人的未來。 三、圍繞線索、達成目標:
本文按照“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的順序來寫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那“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鄭和遠航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呢?”這也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這個問題可以從“戰勝兇險”這一環節中得以解決。除了書上所說的遇到的兇險外,可以啟發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發揮自己的想象:他們還可能會遇到什么樣的兇險?這里的兇險不外乎人為的和自然的兩種。這樣把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有效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很好地突破了難點。
四、鉆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寫作線索很是清晰,但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平臺去鉆研教材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1)鄭和為什么要遠航?(2)、鄭和為什么能遠航?(3)鄭和遠航為什么能成功?(4)、鄭和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評價?鄭和為什么要遠航?這是個歷史問題,可以讓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一下歷史背景:鄭和為什么能遠航?(1)、跟當時明朝的經濟和科技有關,從“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這句話中得以體現;(2)、政統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歲的三保太監鄭和即將率領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除了受皇帝的派遣,還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們的歡呼聲和祝福聲中,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為什么能取得成功?(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準備,會遇到哪些困難?自然的和人為的;此外還要了解國外的情況,要得到國外人的認可;(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鄭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評價,那他有沒有“過”的一面呢?這就是我下面所要談的一點。
五、辨證思考、引導質疑:
本文都是贊揚鄭和的一面,那我們辨證地思考,他究竟有沒有“過”的一面呢?歷史地看,應該有他的“過”,這節課結束后可以引導學生質疑,引導學生辨證地、歷史地看待問題,讓他們的思維與文本發生碰撞,這樣我們才能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政治家、歷史家、哲學家。 六、利用網絡、深化教學:
在本課的教學中,牽涉到很多歷史知識、地理知識等,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和學生在課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課相關的資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資料都能為本節課服務的,這就要求我們學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中加以篩選、加以整理,最終為本節課服務。這就培養了我們學生搜集資料、篩選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會,我們的學生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得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深化課堂教學。
《鄭和遠航》教學案例 篇5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33
在三解“遠航”中放飛我們的思緒--《鄭和遠航》教后談
這篇課文詳細地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文章篇幅較長,教這樣的文章關鍵是找到文章的突破口,我在教學中重點抓住“遠航”這個關鍵詞展開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整理如下:
一解“遠航”——由表及里。
師:你能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鄭和遠航是怎樣的遠航嗎?[生讀第七小節的第一句話,教師板書“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課文哪里告訴我們了?到課文中去找找看,然后我們交流。
生1:規模之大可以從課文的第一小節到第三小節中可以感悟到。隨行的人多,有兩萬七千多人。
生2:不光隨行的人多,而且來送行的人也很多。課文中“人山人海”可以看出規模大。
生3:還有船多,有兩百多艘船只,其中還有六十多艘大船。
師:課文中說這些船是“寶船”,你能說明理由嗎?
生1:船大。
生2:船上貨物多。
生3:船上的設備先進。
師:剛才我們從兩個方面知道了鄭和遠航的規模大,第一就是參與的人多;第二就是遠航的船不但多,而且非常大,設備先進,是一艘艘寶船。你們看,連明朝的皇帝也參與了,足見它規模之大啊!如此規模的“寶船”隊將揚帆破浪,你能看到此時鄭和的樣子了嗎?
生1:我仿佛看到鄭和撐著腰,遙望著一望無垠的大海,顯得意氣風發。
生2:我看到鄭和正和岸上的人群揮手告別,臉上充滿了自信的微笑。
生3:我看到鄭和正凝望著海面,默默地思考著什么?
生4:鄭和想到自己下西洋的夢想終于要實現了,心里充滿了激動和驕傲,同時也感到身上的擔子非常重,非常重。
師:是呀,夢想即將實現,鄭和肯定會感慨不已,思緒萬千的。剛才我們體會鄭和遠航的規模之大,時間長,范圍廣,你又可以從哪里知道呢?
生1:課文的第六小節告訴我們了。“時間之長”前后經歷了七次遠航,一共花了28年,到鄭和六十多歲的還遠航。
生2:“范圍之廣”就是鄭和船隊到過三十多個國家,
生3:我還可以體會出鄭和遠航的“次數多”,前后共七次呢!
在三解“遠航”中放飛我們的思緒
26、《鄭和遠航》教后談之二
二解“遠航”——層層楔入。
[過渡]師:是呀,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廣,范圍之廣,次數之多,書必須讀進去才能有更大的收獲,下面我們請同學們深入學習課文,想想鄭和遠航是是怎么樣的遠航呢?我們來學習課文的第四,五小節。[學生自由讀,思考。]
生:我認為鄭和遠航是友好外交的遠航。
師: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次遠航是一次友好的遠航呢?抓住句子或者詞語來告訴大家好嗎?
生1:我從“每到一個國家,鄭和先把明成祖的信遞交給國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們贈送禮品,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中看出,鄭和先遞文書,然后贈送禮品,并且每次都是這樣做,這樣就打消了其它國家的顧慮了。
生2:當地的老百姓,扶老攜幼,爭相到海邊觀看。“扶老攜幼”可以看出他們非常信任我們,“爭相”觀看也可以看出我們的船隊非常友好,非常宏偉、浩大。
生3:課文中還講到交換物品,做生意。可以看出友好。
生4:不光我們向他們贈送禮品,他們還向中國客人贈送禮物。
師:這次遠航不光是和平友好的遠航,還是一次……
生:是一次充滿兇險的遠航。
師:課文從幾個方面介紹了兇險呢?
生:兩個方面:一個是海浪之險,一個是海盜之險。
師:海浪之險,你從課文中哪里感悟到了?[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海浪上的兇險。]面對如此險境,鄭和的表現又是如何呢?找出關鍵的詞語來說明。
生:鎮定自若。
生:化險為夷。
生:奮勇前進。
生:嚴陣以待。
師: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呢?
生:鄭和的胸有成竹。
生:鄭和的臨危不懼。
生:鄭和的機智果斷。
師:好,我們來一起默默地讀讀課文再次來感悟一下吧!
在三解“遠航”中放飛我們的思緒
26、《鄭和遠航》教后談之三
三解“遠航”——穿云攬月。
[過渡]師:我們通過深入課文,理解了鄭和遠航是一次和平的遠航,是一次充滿兇險的遠航,并且從遠航中感悟了鄭和謙遜,禮貌的外交風格,臨危不懼的勇敢膽識。書不光要讀進去,還要讀出來,會當凌絕頂,方能一覽眾山小,來,如果你是一位小小的歷史評論家,你還覺得鄭和遠航是一次怎么樣的遠航,你想來說說嗎?[教師板書: 的遠航]
生1:我認為鄭和遠航是一次影響深遠的遠航,因為課文最后說:“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生2:我認為鄭和遠航是一次收獲的遠航,他收獲了友好,和平,我還從課外知識中知道,鄭和還根據遠航畫下了許多航海圖,而且非常準確。所以他還收獲許多的寶貴的航海知識。
生3:我認為鄭和遠航時一次生命的遠航,因為鄭和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航海事業。
師: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海上的航軌。
生4:它還是一次史無前例的遠航,是揚國威,樹形象的航行。
生5:它是一次次永不停息的航行。
生6:它是一次次自信的航行。只有強大才能自信。
師:是啊!強大了才能自信,來我們一起把課文的最后一段自信地讀一遍。體會一下鄭和遠航的偉大意義吧!讀完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嗎?
生1:600百年鄭和就有這樣的探索精神,就知道走出去了,我為我們的民族感到驕傲。
生2:國家強盛了,子民才能自信,自信才能有所作為。
生3:我也想成為新時代的航海家,去探索大海的奧秘。
生4:我聽說在鄭和的航線上,現在還有很多很多的寶貝沉沒在大西洋里,我希望自己做一個考古學家,把我們自己的寶貝重新找回來,讓它重放光芒。
生5:我覺得鄭和遠航,就像一粒粒種子,在異國他鄉發了芽,扎了根,開花然后結果了!
…………
《鄭和遠航》教學案例 篇6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讀文,感受鄭和的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學習課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誦讀,體會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設計理念實實在在真語文,尊重學生的感悟,注重學生朗讀,注意學生的表達,這是我設計此課教學所追求的!
四、教學具準備ppt課件
(一)導入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了解到了些什么?(師小結)這篇課文主要寫了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情況以及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促進我國和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作出的貢獻,而重點就在于鄭和的第一次遠航。今天我們就主要學習這部分內容。
(二)分層概括,整體把握
1、快速瀏覽1——5自然段,想一想這部分內容可以分幾層,每層又說了些什么?
2、指名交流。
3、每一層的內容用一個詞概括,指名板書,其余的學生在書上寫,要求把字寫端正。
(三)分層學習,品味感悟
1、揚帆起航
過渡:1405年7月11日,受明朝皇帝派遣,鄭和即將率領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
(1)自讀1、2、3自然段,找到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先自言自語地說一說。
(2)指名交流。
引導:當學生說到寶船時,出示寶船圖片,生看圖感情朗讀。
2、友好交往
過渡:在人們的歡呼聲和祝福聲中,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他們帶著神圣的使命,開始了與各個國家的友好交往。
(1)自己認真讀一讀課文的第4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能看出這次交往是友好的。
(2)指名交流。
(3)鄭和第一次遠航,到過許多國家,交往是友好的,場面是熱鬧的,雖然這一自然段前后不到十句話,但卻仿佛讓我們穿越了歷史時空,看到了大明使者鄭和的謙遜有禮,看到了老百姓的熱情好客,聽到了他們親切友善的話語。請看:(出示想象說話題)
a、老百姓交換物品時說的話。
b、鄭和與造訪國國王說的話。
引導學生聯系書上的語句展開想象。
(4)學生練說
(5)指名說。
3、戰勝兇險
過渡:鄭和作為使者,將友好帶到了各個國家,可以說這第一次航行是友好的航行,然而這次航行也充滿了兇險,海上的兇險大多來自于風浪。
(1)(出示語段)自讀,你從哪些詞可看出風浪的險惡。
(2)指名交流。
(3)有感情地朗讀。
(4)面對險惡的風浪,鄭和是鎮定自若的,面對海盜的襲擊,鄭和更是指揮軍隊嚴陣以待,將海盜一一俘虜。因此,船隊一次次化險為夷,保證了航行的順利,也圓滿地完成了明朝皇帝派遣的任務。
四、對比學習,掌握方法
過渡: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出洋七次。為什么作者只詳寫了第一次,而其他六次卻一筆帶過呢?
1、生思考。
2、指名交流。
3、小結:詳略得當,突出重點,避免羅嗦,我們在平時的作文中也要注意這一點。
五、布置作業(略)
《鄭和遠航》教學案例 篇7
《鄭和遠航》是一篇寓人文性與思想性于一體的文章。本設計確立了“以文本為本,緊扣說些訓練”的理念。憑借語言載體,讀寫結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于閱讀解讀過程;引領學生親近文本,走近鄭和,走進鄭和遠航這一偉大事件,讓課堂充滿濃烈的語文味。感知鄭和的勇往直前、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情懷,追求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感受鄭和“啟航”時的雄姿英發。
2、以學定教,憑借對語言文字的品評,通過情境、討論、朗讀、補白等多角度的閱讀感悟,引領學生走近鄭和,逐漸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朗讀能力和評價能力。
3、初步感受鄭和為促進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
2、能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初步了解鄭和遠航的經過,感受鄭和遠航時“啟航”的雄姿英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學習
出示2008年8月8日奧運會開幕式圖片:你們猜一猜這個圖片講述了哪一歷史大事件?(指名學生說一說。)
美國學者路易斯·麗瓦塞斯曾評論道:“鄭和船隊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是一支舉世無雙的艦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是沒有可以與之匹敵的。”為什么這樣說呢?學完課文,相信你會找到你要的答案。
2、出示課題 鄭和 遠航 簡介鄭和的生平
3、討論交流自己對課題的理解
(1)本篇課文寫鄭和什么時候遠航?從哪兒出發?經過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鄭和帶了哪些人、哪些物去遠航的?
(3)遠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怎樣克服的?
(4)鄭和遠航有什么意義和影響?
二、初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理清脈絡。
1、默讀全文,找出生字新詞,憑借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
學生自主活動,掃除閱讀障礙。
理解生字新詞
2、自由讀課文,要求字音準確,停頓正確
3、了解學生讀文情況
4、朗讀思考曾提出的相關問題
5、指名按自然段讀文,引導學生理清脈絡。
第一段(1—5)鄭和率領船隊第一次遠航的情況:
(1)揚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戰勝兇險
第二段(6—7)簡要介紹鄭和的七次遠航的意義與影響。
三、緊扣結尾,品讀感悟,情文相生。
(1)學生自由朗讀這一自然段。
(2)這一自然段共幾句話,分別寫了什么?
(3)自主思考,同桌間交流。
(4)交流閱讀收獲。
(5)抓住相關詞語,朗讀體會對鄭和遠航這一偉大壯舉的贊美和對鄭和“頑強的探索精神”的贊頌。
7、精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讀文。思考:課文是怎樣具體地寫出“規模之大”的呢?請從課文中找出來,用線畫出相關的句子或詞語。
(2)四小組討論交流:場面之壯觀,規模之宏大。
(3)指導朗讀,齊讀這兩個自然段。
(4)場面的壯觀,規模的宏大,都是鄭和出場的背景。鄭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樣的?找出相關的語句用o圈出來。指名回答后讀第三自然段。
(5)此時,人們眼中的鄭和是怎樣的?請用四個字的詞語來概括。體會“他雙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別”“高舉令旗,大聲喊道:‘啟航’”的內涵。人們對鄭和寄予了怎樣的希望?你從哪兒讀出來的?
(6)體會“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從中你讀出了什么?
(7)指導讀圖:圖上的兩個人,誰是鄭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會怎么說?
8、朗讀第三自然段,體會“揚帆啟航”的情景。
四、總結,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完成習字冊。
2、搜集和閱讀有關鄭和的資料。
五、板書設計:
鄭
和
遠航(規模之大 時間之長 范圍之廣)
揚帆啟航 人多 人山人海
(寶船) 船大 雄偉壯觀
船隊 浩浩蕩蕩
《鄭和遠航》教學案例 篇8
一、看拼音,寫詞語。
mǎ tóu pài qiǎn cí qì bào quán
( ) ( ) ( ) ( )
zèng sòng sī liè fàn wéi xuàn yào
( ) ( ) ( ) ( )
二、給加粗字注音。
桅桿 筆桿 乘坐 緊挨 挨打 魁梧 俘虜
鬢發 滿載 監獄 太監 載歌載舞
二、填字成詞。
扶老( )幼 驚嘆不( ) 嚴陣( )待
奔騰咆( ) 化險為( ) 規模( )大
狂風呼( ) 名( )海外 波( )浪谷
四、選擇上題中的詞語填空。
1、哈爾威船長以他的大智大勇,使人們( ),他自己卻以身殉職。
2、那股偷襲的匪徒,看到這支( )的隊伍,猶豫了一陣以后,調轉馬頭跑了。
3、旅美畫家陳逸飛先生所畫的那幅《故鄉的回憶》使得周莊( )。
4、談起電腦、互聯網,這個孩子竟說得頭頭是道,使得在場專家也( )。
五、將下列句子改寫成比喻句。
1、在人們的歡呼聲和祝福聲中,船隊出發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水奔騰咆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巨浪撲向船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課文重點介紹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______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_____________的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文中第一次遠航可以概括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個部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時間是_________年____月_____日,地點是_________________。
2、鄭和,中國_______初____________家,佛教以“_____”、“______”、“_______”為三寶,他因此被封為“______________”。他在28年間,率領船隊出洋_____次,前后到過________個國家。最后一次遠航一直到達______洲東岸,直到三年后才回到祖國。
3、你還知道的古今中外著名的航海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發現新大陸的是意大利航海家_____________,第一次完成環球旅行的是葡萄牙航海家_______________。
《鄭和遠航》教學案例 篇9
佚名
教學目標 :
1 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 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懂得詳寫月略寫的作用。
3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 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感受鄭和與我過古代人民為促進與亞洲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奮努力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 讀懂鄭和第一次遠航的內容。
2 感受鄭和下西洋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作業 :抄寫詞語,擴展練習1組詞,根據本課寫一則讀后感。
板書: 鄭和 第一次 揚帆起航 友好交流 戰勝兇險
遠航 二——六次 開拓 探索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揭題導入
2、檢查自學效果。
3、理清課文條理。
一、揭題導入
在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航海參家,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而在中國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比哥倫布早了87年,比麥哲倫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說叫鄭和。(板書課題)
你對鄭和知道多少,來說說看。
二、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詞語。
派遣太監魁梧抱拳扶老攜幼
瓷器脫韁野馬撕裂威脅
2、指名讀。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聲調是第二聲,不是第三聲。
字形:“拳”上半部分兩橫,不是三橫。
“魁”的“鬼”的“豎彎勾”要寫得大一些,是一個半包圍結構的字。
3、指名分小節朗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正音。
4、指導分段。
(1)課文哪幾個小節,寫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內容?(第1~5自然段)
(2)課文的第6~7自然段又寫了什么?
(鄭和下西洋的次數和意義)
(3)學生劃分段落,歸納大意。
5、同座位互讀全文。
三、指導書寫
1、撕:左中右結構的字,結構要緊湊。
2、魁:半包圍結構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寫得小一些。
3、監: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的描紅和臨寫。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懂得詳寫月略寫的作用。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感受鄭和與我過古代人民為促進與亞洲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奮努力的情懷。
一、復習舊知
聽寫詞語。
派遣魁梧扶老攜幼脫韁野馬
二、精讀課文
1、學習第1段(第1~5節)。
(1)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時間和地點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蘇州府劉家河碼頭)
(2)自讀第一段,邊讀邊想。
為什么把“遠航的大船”叫做“寶船”?
交流,反饋。
(①這些船大,最大的長150米,寬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針、航炸彈圖等當時最先進的航海設備,這些都是能遠航的條件;③船上載著瓷器、絲綢和茶葉。)(3)將近中午,鄭和登船準備起航,自讀第三自然段,從文中的字里行間你體會到什么?
(鄭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師:這是一個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該怎么通過讀來體現?
訓練學生朗讀。
過渡:寶船起航了,鄭和在航行中和各國進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這些都是我們關心的問題,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課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學4、5自然段。
小組交流。
①抓住體現各國人民友好態度的詞語。
②訓練學生在讀中表現文字中流露出來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現海上風險浪惡的句子,從中你體會到什么?邊談邊讀。
④還有什么困難?這種驚心動魂的場面你能表現出來嗎?
訓練朗讀。
⑤這時,你對鄭和又有了什么認識?
生各抒己見。
2、講讀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讀這兩個自然段。
這時你對鄭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顧全文
1、你能談談鄭和遠航的意義嗎?
(具體的內容可以從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討論:為什么略寫其余六次的遠航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3、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先小組討論,再全班反饋。
四、課堂總結
鄭和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揚帆起航”,途中和各國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戰勝兇險”,真是令人回味無窮。今天,我們再讀到這激動人心的一幕幕,還能為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民的開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業
有感情朗讀課文
寫一則讀后感受
《鄭和遠航》教學案例 篇10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感知鄭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鄭和遠航的歷史事件,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的情懷。
教學過程
1、603年前,一位偉大的航海家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龐大的船隊即將遠航,這位航海家的名字叫——“鄭和”。
一項令世人矚目的壯舉即將誕生,它被稱為——“鄭和遠航”(齊讀)
2、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鄭和,重溫這偉大的航海壯舉。去了解鄭和遠航這段振奮人心的歷史。
二、讀課文,感悟遠航
【課件出示】默讀課文1——5自然段,讀到讓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記號,思考:這是一次怎樣的遠航?你從哪兒感受到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一)規模宏大的遠航
生1:規模之大可以從課文的第一小節到第三小節中可以感悟到。隨行的人多,有兩萬七千多人。
生2:不光隨行的人多,而且來送行的人也很多。課文中“人山人海”可以看出規模大。
生3:還有船多,有兩百多艘船只,其中還有六十多艘大船。
師:課文中說這些船是“寶船”,你能說明理由嗎?
生1:船大。
生2:船上貨物多。
生3:船上的設備先進。
“兩百多艘船只整齊地停靠在碼頭邊。”
生2評價:“我覺得他‘兩百多艘’這個詞讀得很好,讓人體會到船的多。”
生3評價:“我覺得他‘整齊’這個詞語應該重讀,這樣才能讓人感覺到船不僅多,而且排得齊,很有氣勢。”
師問生3:“那你能讀出這樣的感覺來嗎?”
生3:“能。”生3朗讀
師:“你們剛才讀出的感覺就是第二句中一個詞的意思。誰來讀第二句?”
生4讀:“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別雄偉壯觀,這些大船又叫‘寶船’。”
師:“是哪個詞呢?”
生齊:“雄偉壯觀!”
師板書:雄偉壯觀
生齊讀“雄偉壯觀”,師提醒:“雄偉壯觀可不是輕輕柔柔的哦,再來讀一遍。”生再讀,讀出了氣勢。
師:“這句話中,哪些詞也能讓人體會到雄偉壯觀?剛才他讀出來了嗎?誰來評價一下他的朗讀。”
生5評價:“我覺得他讀得很流利,很有感情,特別是‘六十二艘’、‘寶船’這兩個詞語讓我們體會到了鄭和的船隊‘雄偉壯觀’。”
師:“我們繼續讀下去。”
生6讀:“每艘寶船長148米,寬60米,有十多層樓房那么高。”
生7評價:“我覺得他把148米,60米,十多層重點讀了,讓人感覺船很長,很寬,很高。”
師:“那么長,那么寬,那么高,這就是——”指板書,生齊讀:“雄偉壯觀”。
生8讀:“船上有九根桅桿和十二面風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駕駛。”
生9評價:“他‘九根’、‘十二面’、‘一千多’、‘二三百’重點讀了,讓人感覺船規模宏大。”師:“這就是——”指板書,生齊讀:“雄偉壯觀。”
生10讀:“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
生11讀:“緊挨著寶船的還有許多戰船、糧船和水船。”
生12評價:“‘戰船’、‘糧船’、‘水船’他強調讀了,讓我們感覺到鄭和的船隊種類齊全、規模大。”
師:“種類齊全、規模大,這就是——”指板書,生齊讀:“雄偉壯觀。”
師:“同學們,作者用了大量的數字,讓我們感受到鄭和船隊的雄偉壯觀,就讓我們把這個自然段連起來讀一遍,感受一下這種雄偉壯觀的氣勢。”
初步了解鄭和其人
過渡
師:剛才我們從兩個方面知道了鄭和遠航的規模大,第一就是參與的人多;第二就是遠航的船不但多,而且非常大,設備先進,是一艘艘寶船。你們看,連明朝的皇帝也參與了,足見它規模之大啊!如此規模的“寶船”隊將揚帆破浪,你能想象出此時鄭和的樣子了嗎?
生1:我仿佛看到鄭和撐著腰,遙望著一望無垠的大海,顯得意氣風發。
生2:我看到鄭和正和岸上的人群揮手告別,臉上充滿了自信的微笑。
生3:我看到鄭和正凝望著海面,默默地思考著什么?
生4:鄭和想到自己下西洋的夢想終于要實現了,心里充滿了激動和驕傲,同時也感到身上的擔子非常重,非常重。
師:是啊,寶船如此雄偉壯觀,規模宏大,那領導這支船隊的鄭和也一定不同凡響。讀一讀第三自然段,鄭和又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1)學生說:自信、矯健、勇敢、堅定等等
(2)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握拳、起航、健步、高舉、大步等等)
師:“從‘魁梧’,‘健步’這兩個詞語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鄭和?請你用成語來形容。”
生:“氣宇軒昂、威風凜凜。”
(3)相機指導朗讀
師:你能通過你的朗讀來告訴我們嗎這個人物形象嗎?
【多媒體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前面部分
學生讀;讓我們一起讀出一個氣宇軒昂、威風凜凜的鄭和!
生:“神采飛揚、紅光滿面。”
師:你來讀;讓我們一起讀出一個神采飛揚、紅光滿面的鄭和!
生5:“相貌堂堂,風度翩翩。”
你來讀;讓我們一起讀出一個相貌堂堂、風度翩翩的鄭和!
4.下一個句子更加精彩,【幻燈出示】:“在人們的歡呼聲和祝福聲中……出發了。”指名讀,其它同學說說看,你們感受到什么?
生:這是一支氣勢宏偉的船隊。……
(二)友好交往的遠航
過渡:師:是呀,鄭和遠航規模宏大,氣勢非凡。書必須讀進去才能有更大的收獲,下面我們請同學們深入學習課文,我們來學習課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想想鄭和遠航是是怎么樣的遠航呢? [學生自由讀,思考。]
生:我認為鄭和遠航是友好外交的遠航。
師: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次遠航是一次友好的遠航呢?抓住句子或者詞語來告訴大家好嗎?
【多媒體出示】第四自然段
生1:我從“每到一個國家,鄭和先把明成祖的信遞交給國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們贈送禮品,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中看出,鄭和先遞文書,然后贈送禮品,并且每次都是這樣做,這樣就打消了其它國家的顧慮了。
生2:當地的老百姓,扶老攜幼,爭相到海邊觀看。“扶老攜幼”可以看出他們非常信任我們,“爭相”觀看也可以看出我們的船隊非常友好,非常宏偉、浩大。
生3:課文中還講到交換物品,做生意。可以看出友好。
生4:不光我們向他們贈送禮品,他們還向中國客人贈送禮物。
……
(三)充滿兇險的遠航
過渡:師:這次遠航不光是和平友好的遠航,還是一次……
生:是一次充滿兇險的遠航。
師:大聲地讀讀課文的第五小節,說說看都遇到了哪些危險?
生:兩個方面:一個是海浪之險,一個是海盜之險。
師: 海浪之險,你從課文中哪里感悟到了?
【出示】:狂風呼嘯……這一段話
自己讀讀,說說哪些詞語表現了風浪非常的兇險?“脫僵的野馬”、“咆哮”、“呼嘯”……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聲音?請大家留心“撲”這個字,為什么要用“撲”,你們能體會到什么?
反復地指導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海浪上的兇險。]
師:除了險惡的風浪,還有什么其它 的危險?
還有海盜的襲擊,面對如此險境,鄭和的表現又是如何呢?找出關鍵的詞語來說明。
生:鎮定自若。
生:化險為夷。
生:奮勇前進。
生:嚴陣以待。
師: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呢?
生:鄭和的胸有成竹。
生:鄭和的臨危不懼。
生:鄭和的機智果斷。
過渡:師:同學們,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時間里,鄭和率領……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國。(師以讀帶講第六自然段)
一、鄭和遠航的意義
【出示最后一個自然段】鄭和遠航,規模之大……三寶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1、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這段話。
2、拓展
過渡:師:我們通過深入課文,理解了鄭和遠航是一次和平的遠航,是一次充滿兇險的遠航,并且從遠航中感悟了鄭和謙遜,禮貌的外交風格,臨危不懼的勇敢膽識。書不光要讀進去,還要讀出來,會當凌絕頂,方能一覽眾山小,來,如果你是一位小小的歷史評論家,你還覺得鄭和遠航是一次怎么樣的遠航,你想來說說嗎?[教師板書: 的遠航]
生1:我認為鄭和遠航是一次影響深遠的遠航,因為課文最后說:“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生2:我認為鄭和遠航是一次收獲的遠航,他收獲了友好,和平,我還從課外知識中知道,鄭和還根據遠航畫下了許多航海圖,而且非常準確。所以他還收獲許多的寶貴的航海知識。
生3:我認為鄭和遠航時一次生命的遠航,因為鄭和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航海事業。
師: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海上的航軌。
生4:它還是一次史無前例的遠航,是揚國威,樹形象的航行。
生5:它是一次次永不停息的航行。
生6:它是一次次自信的航行。只有強大才能自信。
師:是啊!強大了才能自信,來我們一起把課文的最后一段自信地讀一遍。體會一下鄭和遠航的偉大意義吧!
四、升華:
我們似乎也和鄭和一起經歷了一次重大的遠航,在眾多的歡呼聲中“揚帆啟航”,途中和各國友人“友好交往”,一次次“戰勝兇險”,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我們還感受到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民的開拓、探索精神,作為炎黃子孫,此時此刻,面對著身著袍衣,手握圖卷,神情堅毅,目光堅定,眺望遠方的鄭和。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生1:600百年鄭和就有這樣的探索精神,就知道走出去了,我為我們的民族感到驕傲。
生2:國家強盛了,子民才能自信,自信才能有所作為。
生3:我也想成為新時代的航海家,去探索大海的奧秘。
生4:我聽說在鄭和的航線上,現在還有很多很多的寶貝沉沒在大西洋里,我希望自己做一個考古學家,把我們自己的寶貝重新找回來,讓它重放光芒。
生5:我覺得鄭和遠航,就像一粒粒種子,在異國他鄉發了芽,扎了根,開花然后結果了!
1、評:說得多好啊!鄭和遠航讓中國名揚海外,如今的我們,應努力學習,學習這種開拓進取,勇于探究的精神,為振興中華而讀書!
2、人們將鄭和的事跡刻在了一塊石碑上,這塊石碑叫通番碑。一位詩人在參觀了通番碑之后,寫了一首詩,詩是這樣寫的:……
課文學習完了,讓我一起來記住這個名字,那就是——鄭和!
記住這次偉大的航行——鄭和遠航!
五、課后作業
搜集資料,做一個小導游,向別人介紹鄭和的事跡,介紹他的遠航壯舉。
《鄭和遠航》教學案例 篇11
《鄭和遠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為一體的課文,學生對歷史比較疏遠,知識積累不夠。要讓學生真正感受鄭和這一偉人,感知鄭和遠航的偉大事件,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的情懷,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我覺得本課第一教時必須實現前拓性教學,借助《鄭和遠航》專題學習網站,引領學生親近課文,走近鄭和,走進歷史,使學生得到語文素養、人文素質的雙贏。
整個教學過程我力圖體現如下特色:
一、采用“問題探究”的策略,主導整個教學過程。
一段鄭和揚帆起航的錄象,催化了學生的情感,誘發了探究動機,也生成了兩大學習主題。即:鄭和是怎樣的一個人?遠航是怎么一回事。”這樣即明確了學習的方向和任務,也引領學生進入了問題情境階段。從而展開了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參與認知過程。學生圍繞主題,在任務目標的引導下,運用《鄭和遠航》專題學習網站主動獲取、分析、加工相關的信息資料,深思醞釀,提出假設,引發爭論,進行思考和探究,得出結論,通過應用又產生新的問題,使學生思維不斷發展、升華,從而促成學生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形成對鄭和人物和遠航事件的整體性把握,真正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在問題中凸現,在問題中張揚。”
二、挑戰“一網打盡”,回歸語文教學本真。力圖做到書聲朗朗,議論紛紛。當學生在網絡信息的刺激下,產生一種“想知道課文是怎樣描述鄭和遠航”的心理需求時,我則引導學生初步朗讀課文,并討論:課文哪兒到哪兒是寫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情況?這樣提綱挈領,百毛皆順,幫助學生理清了文章結構,也培養了學生閱讀的能力。最后根據課后思考題5的要求,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小標題的內容細細讀一讀、評一評、議一議。有主角、有聽眾、有朗讀,有評價,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在和諧友好的對話中,濃郁了興趣,培養了語感,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從而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
三、有效的資源、平實的設計、簡約的風格構建著有效的課堂,這是我們共同期待的,也是我本課教學的源頭和歸宿。
《鄭和遠航》教學案例 篇12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重點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況,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歸納課文主要內容,能按照“揚帆啟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的順序復述課文。
4.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感受鄭和與我國古代人民為促進與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奮努力的情懷。
重點難點
感受、理解鄭和遠航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設計理念
我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想體現的是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所倡導的“主題教學”。我試圖“從新課程觀的高度,從生命成長的層次,用動態生成的目光,整體先‘構建’,而后又‘解構’課堂——緊緊圍繞一個主題,通過與多個文本的碰撞交融,形成一種深深浸潤在文化之中的開放的語文課堂。”通過熏陶與體驗,理解與揚棄,感悟與反思,使得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主題學習中獲得質的提升,從而夯實學生語言文化的根基。在學生入情入境的情況下,再來進行語言的學習、推敲,同時達到深化情感、磨礪思想的目的。
設計思路
一、用美國學者路易斯·麗瓦塞斯的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學習;
二、用“這是一次 的遠航”總領第一段的學習,引導學生讀課文,談體會,悟真情;
三、略講第四、第五段,按順序復述航海經過;
四、用中國造船專家、海軍少將鄭明先生的話總結升華,并布置拓展練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了解到的有關鄭和的生平。
二、初讀課文,學習文中生字新詞。
三、再讀課文,理請課文脈絡。
給課文分段,并根據“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三個標題把第一段分成三個層次。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走近了我國明朝時的一位航海英雄,他就是——(學生接口):鄭和。課文主要寫了他的什么事呢?(學生概述課文內容。)
過渡:當代一位美國學者路易斯·麗瓦塞斯曾說過(多媒體屏幕上出世句子):“鄭和船隊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是一支舉世無雙的艦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是沒有可以與之相匹敵的。”我想,同學們肯定對鄭和遠航非常感興趣吧,那我們就一起踏上鄭和的第一次遠航之路吧!
二、精讀課文第一段(1—3小節)
1.讀課文1—3小節,體會遠航之規模宏大
這到底是一次怎樣的遠航呢?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課文第一段,讀完后請完成填空:這是一次 的遠航。并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認為。
預設答案一:填上“規模宏大”(也可以是意思相近的詞)
老師引導:是呀,這是一次規模空前宏大的遠航,課文中多處描繪都表現出了這一點,請在這些句子下面劃上橫線,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教師引導學生細讀1—3小節,交流反饋。并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教師引導:俗話說“大海航行*舵手”,這一支像巨龍一樣浩浩蕩蕩的船隊,領頭的“舵手”是誰呢?他是怎樣當好總指揮的?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句子:
將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鄭和健步走上指揮船。他雙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別,接著高舉起令旗,大聲喊道:“起航!”
練讀,體會應該讀出什么語氣。(威武、自信)
過渡:鄭和率領著浩浩蕩蕩的船隊起航了,大家的第一感覺這是一次規模宏大的遠航。這還是一次怎樣的遠航呢?
2.自學第4、5自然段,體會遠航之友好、兇險
(1)自讀4、5小節,先在橫線上填上合適的詞語。(預設答案:文明、和平、友好等等)分組討論:
鄭和在航行中和各國進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各國對這支船隊的態度又是怎樣?
過渡:鄭和和他的船隊是不是像人們的祝福那樣,真是一帆風順了嗎?他們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
(2)哪些詞語表現了航行的兇險?找出來讀一讀。 面對危難,鄭和有什么表現?
組織討論,反饋。教師小結:是呀,航海之路充滿了艱辛,鄭和用友善和誠信換回了和平邦交,用剛強和武力給了那些圖謀不軌者以教訓,就像鄭和自己說的那樣(媒體出世句子):“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異域,迴隔于煙霧縹緲之間。而我之云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者。”(教師簡單解釋并領學生齊讀。)
三、略讀第二段,復述航海經過
過渡:帶著我們中國的土特產品,帶著明朝人民的友好和善意,鄭和率領著船隊,一次又一次遠渡重洋。大家來看看這張鄭和遠航圖:
教師手指航海線路圖:從1405年到1433年……一直到達非洲東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國。鄭和率領的船隊縱橫于太平洋與印度洋,遍訪亞非34個國家和地區,跋涉7萬余海里,相當于繞地球3周多,與各國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壯舉。
這以后的六次航海,作者沒有詳細寫,但我想同學們也能想象得出來。你能根據書上描繪的第一次航海經過,也按照“揚帆啟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的順序來說一說后來的某一次航海經歷嗎?先自己試著說一說,再說給大家聽。
四、引讀第三段,領會鄭和遠航的意義
鄭和遠航,……它表現了……也開闊了……鄭和出使促進了……
五、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中國造船專家、海軍少將鄭明先生每次提到“鄭和下西洋體現的成就”時,便眼露異彩地說:“鄭和率領的混合艦隊,船舶噸位之大,航海人員之多,組織配備之嚴,艦隊航程之遠,續航時間之久,航海技術之先進,造船工藝之優異,歷史影響之深遠,實為中外航海史、造船史、海軍史上之壯舉!”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為此而感到驕傲。
600年后的今天,站在鄭和的塑像前,你想對他說些什么?請把你的感想寫下來。下節課再交流。
(出示圖片,伴以音樂)
《鄭和遠航》教學案例 篇13
佚名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懂得詳寫、略寫的作用。
4.通過學習感受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
教學重點:教育學生學習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課文,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
教學準備: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同學們都知道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了新大陸,可你們知道嗎?我國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比哥倫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鄭和。
2.揭示課題,質疑。
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以這位航海英雄為主人公的。
補充板書:26 鄭和遠航
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呢?
(鄭和是什么樣的人?鄭和遠航到底有多“遠”?遠航途中發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讀課文
1.同學們帶著剛才的問題自讀課文,試著從課文中找找答案。
(學生讀書,教師巡視指導)
2.組織反饋交流,了解課文內容。
3.逐段指名朗讀
(同學之間相互評議)
4 自學生字,認讀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1)學生自由組合,展開交流,教師巡視,參與學習。
(2)反饋學習體會。
5.練讀詞語。(出示投影片)
指名讀,小組讀,抽讀。
6.這篇課文運用了許多生動形象的詞語,你讀書時讀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7.反饋理解詞語的情況。
8.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課文也讀得通順、流利了,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和鄭和一起經歷一次遠航。
三、作業
1.抄寫生字。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自讀課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兩段,可以怎么分?
1.反饋:說說這樣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寫鄭和第一次遠航。
第二段(6—7)寫鄭和共有七次遠航。
這樣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內容重點和寫作特點。
2.默讀第1—5自然段,根據“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三個標題把第一段分成三個層次。
3.組織反饋。
二、精讀課文
1.自學第1-3自然段,思考:
(1)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時間和地點是什么?
(2)為什么把遠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饋,交流。
②指導朗讀。
出示投影片:
將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鄭和健步走上指揮船。他雙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別,接著高舉起令旗,大聲喊道:“起航!”
a.練讀,體會應該讀出什么語氣。
b.角色表演。
2.自學第4、5自然段。
(1)分組討論:
鄭和在航行中和各國進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們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導朗讀。
①練讀第4自然段,在讀中體會文字中流露出來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詞語表現了航行的兇險?找出來讀一讀。
③面對危難,鄭和有什么表現?
④組織討論,反饋。
三、略讀第6、7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邊讀邊思考體會:
讀了這兩個自然段,你對鄭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討論:為什么略寫其余六次遠航?
3.鄭和遠航有什么重要意義?
4.組織學生反饋、交流。
四、總結全文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的主要內容
2.你能試著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嗎?
3.分小組反饋,交流。
4.總結:我們和鄭和一起經歷了一次重大的遠航,在眾多歡呼聲中“揚帆起航”,途中和各國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戰勝兇險”,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我們還感受到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民的開拓、探索精神,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為此而感到驕傲。
五、作業
1.完成習字冊上的練習。
2.寫一則200—500字的讀后感,互相交流。
板書
揚帆起航
第一次遠航 友好交流
26 鄭和遠航 (詳寫) 戰勝兇險
其余六次遠航
(略寫)
《鄭和遠航》教學案例 篇14
(第一教時)
執教:南京市六合區龍袍鎮中心小學 陶立進
一、 課時教學目標界定: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對詞語的分類理解,從而理清課文層次,了解課文大體內容。
3.在朗讀和想象的過程中,體會鄭和第一次遠航時的壯觀場面,激發并培養學生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
二、 教學設計板塊:
1.激qing導入,走近鄭和。
2.分類理解新詞,脈絡一目了然。
3.探究學習“揚帆遠航”。
4.自主自設作業樂園。
三、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ppt圖片、文字)
四、教學流程及設計目的:
(一)、激qing導入,走近鄭和。
1.教師導語引入:由現在出國之便利,引出古代出國出海之艱難,從而引出六百年前明代大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遠航的故事,隨即出示鄭和像。
2、出示課件:走近鄭和
鄭和,本姓馬,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2歲時,鄭和入宮做太監,后提拔為內官監,賜姓鄭。鄭和體貌豐偉,聰明好學,機敏善辯。他入宮后信奉佛教,因此被封為“三寶太監”。
1405年鄭和首次受命出使西洋,當時的西洋是指現在的文萊以西的海洋各地以及印度洋沿岸一帶。鄭和下西洋,比其他國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鄭和船隊超過二百艘,其寶船的載送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人數達二萬多人。
讀了這段材料以后,此時,你有什么感受要說說?
[導入部分,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鄭和產生一份敬仰之情,通過“讀材料,談感受”,拉近了學生與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之間的距離,為接下來進行平等有效的閱讀對話做好了必要的鋪墊]
(二)新詞分類理解,脈絡一目了然。
1. 提出初讀要求,指導學生充分讀書。
2. 在學生充分初讀之后映示文中新詞:
派遣(qiǎn) 魁(kuí)梧(wú) 健步 浩浩蕩蕩
贈送 絲綢 瓷(cí)器 名揚海外
鎮定自若 化險為夷 嚴陣以待
a、指名讀,相機正音。
b、這些語詞,你能在課文中理解它們嗎?同學之間可以交流交流。
3. 投影映示,將上述詞語放入三個方框中。
猜猜看老師為什么把這些詞放在三個方框中,分成這三類呢?
4. 試試為每一類有關的內容加個小標題。
(揚帆遠航 友好交往 戰勝兇險)
5. 映示課文框架圖,幫助學生理清全文脈絡。
〔本板塊教學,將學習理解詞語和理清文章段落層次巧妙地結合起來,既不回避起始課時的字詞教學,又盡量高效省時,一舉兩得。〕
(三)學習“揚帆遠航”。
1. 教師以繪聲繪色的描述,引出課文第三自然段,課件映示。自由讀,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當時的情景。
2. 指名朗讀或扮演鄭和進行表演再現。(選哪一種方式匯報,由學生自主選擇。)
3. 假如時間能倒流,你就站在岸上為船隊送行的人群中,當時你們會對鄭和、對船隊怎樣歡呼,如何祝福?
引導學生讀一讀第1、2自然段后再展開想象。
4、此時,假如你能和鄭和相見,你會有哪些問題想問問他?
【這一置疑的巧妙之處在于讓學生直接向文章中的人物質疑,與文本進行近距離對話,至于學生所提出的 問題,教者根據問題類型和內容,或扮演鄭和角色直接回答,或存疑留待下一節課探究解決。】
(四)自主自設作業樂園。
抄抄詞語,讀讀課文會讓大家太枯燥乏味,今天老師想讓大家自己來設計作業,然后自己完成。
投影映示:“自主自設作業樂園”
發放“自主自設作業樂園”卡。
【這一設計旨在讓學生走出接受性作業的圈子,喚醒自主意識,自主設計作業內容,自主設計作業類型和形式。】
《鄭和遠航》教學案例 篇15
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鄭和遠航》。
【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鄭和遠航》是一篇寓人文性、頭腦性為一體的課文,細致先容了鄭和第一次下泰西遠航的環境,并點明白鄭和七次遠航的龐大意義,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堅強的探索精力和精彩的帆海技能。全文可以分為兩段。第一至五自然段為第一部門,重要寫鄭和率船隊第一次飛行的環境。第六至七自然段為第二部門,重要寫鄭和從14XX年到1433年曾七次遠航,為促進我國和亞非國度的友愛來往作出了孝敬。在寫作特色上,做到了點面聯合、詳略恰當。鄭和統共七次出使泰西,要是全部寫下來勢必顯得拖拉,本文重點寫了第一次遠航的環境,對別的作了歸納綜合闡明。如許,既突出了重點,又節流了翰墨。
二、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明白由生字構成的詞語。
2、能準確、流暢、有情感地朗讀課文。
3、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懂得詳寫、略寫的作用。
4、通過學習感受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
三、教學重點:鄭和第一次遠航。
四、教學難點: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鄭和下西洋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說教法、學法】
由于學生對歷史比較疏遠,知識積累不夠。在教學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體,引領學生親近課文,走近鄭和,走進歷史,努力追求著學生語文素養、人文素質的雙贏。我以《鄭和遠航》最后一個自然段為基點:先立足文本,抓住重點,然后超越文本,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最后再回歸文本,深入理解鄭和遠航的意義。這堂課的出發點是教材,回歸點也是教材,超越文本是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課上以疑導學,激發興趣,再以趣激情;課后以情促趣,引導學生課外學習,拓展深化。通過“讀”、“演”、“說”、“寫”的結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于閱讀解讀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為學生的自主參與創造有利條件。
【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課上反饋:
1、自學生字詞。(人家要請你聽寫的喲!)
2、查字典,寫出帶點字的意思,并說一說詞語的意思。
驚嘆不已扶老攜幼嚴陣以待化險為夷
3、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組內分好工展示時朗讀)
4、搜集有關鄭和的資料。(其他組補充哦!)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課文寫了鄭和率領船隊幾次遠航?其中最詳細的寫了哪一次?為什么不將每次都寫詳細呢?
2、課文1—5自然段分別寫了哪些場面?你最喜歡哪些內容?為什么?把你喜歡的感情讀出來。
三、當堂訓練、檢測反饋:
完成下面習題。
(1)、看拼音,寫生詞。(規范、美觀喲!)
mǎtóucíqìzèngsòngsīliè
kuíwúbàoquánfànwéipàiqiǎn
2、選擇正確的漢字填在括號里。
遣遺:忘派
拳券:頭證
3、填字,并解釋所填字的意思
扶老幼驚不已
嚴陣以化險為
四、填空
1、本文寫了鄭和帶領船隊次放洋遠航,此中寫得最細致的是第次,別的次一筆帶過。
2.本文是按、的內容次序來敘述第一次遠航顛末的
四、背工目的、總結提拔:
說說本節課的勞績
五、課后作業、拓展延伸:
《鄭和遠航》教學案例 篇16
《鄭和遠航》說課稿(倪麗莉)
【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鄭和遠航》是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為一體的課文,詳細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全文可以分為兩段。第一至五自然段為第一部分,主要寫鄭和率船隊第一次航行的情況。第六至七自然段為第二部分,主要寫鄭和從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遠航,為促進我國和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貢獻。在寫作特色上,做到了點面結合、詳略得當。鄭和總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寫下來勢必顯得拖沓,本文重點寫了第一次遠航的情況,對其余作了概括說明。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節省了筆墨。
二、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懂得詳寫、略寫的作用。
4、通過學習感受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
三、教學重點:鄭和第一次遠航。
四、教學難點: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鄭和下西洋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說教法、學法】
由于學生對歷史比較疏遠,知識積累不夠。在教學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體,引領學生親近課文,走近鄭和,走進歷史,努力追求著學生語文素養、人文素質的雙贏。我以《鄭和遠航》最后一個自然段為基點:先立足文本,抓住重點,然后超越文本,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最后再回歸文本,深入理解鄭和遠航的意義。這堂課的出發點是課本,回歸點也是課本,超越文本是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課上以疑導學,激發興趣,再以趣激qing;課后以情促趣,引導學生課外學習,拓展深化。通過“讀”、“演”、“說”、“寫”的結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于閱讀解讀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為學生的自主參與創造有利條件。
【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通過知識競答來導入新課。告訴學生我們今天所學的課文就是以這位航海英雄為主人公。揭示課題后讓學生交流看到這個課題,想知道什么;以及交流在預習中查找到的有關資料;請幾位同學分節讀課文,大家邊聽邊思考課文主要內容是什么,重點寫了鄭和第幾次遠航;指導分段;學習生字詞,說說讀懂了哪些詞語?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鄭和遠航。讓我們跨越時空界限,認識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了解這段振奮人心的歷史。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想使學生上課好,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火花。
二、抓住“遠航”一詞,精讀課文
1、了解歷史地位。
讓學生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鄭和遠航是怎樣的遠航?相機出示第七小節的第一句話,讓學生讀,教師板書“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接著再讓學生到課文中去找找看,哪里告訴我們了,然后全班交流。從兩個方面感知鄭和遠航的規模大,第一就是參與的人多;第二就是遠航的船不但多,而且非常大,設備先進,是一艘艘寶船。連明朝的皇帝也參與了,足見它規模之大啊!讓學生想象描述鄭和船隊出發時的壯觀場面;面對這壯觀的場面,你最想說些什么呢?如此規模的“寶船”隊將揚帆遠航,夢想即將實現,鄭和肯定會感慨不已、思緒萬千,激發學生想象此時鄭和的樣子。“時間長,范圍廣”你又可以從哪里知道呢?再次讓學生討論交流得知課文的第六小節告訴我們了。從前后經歷了七次遠航,一共花了28年,到鄭和六十多歲時還遠航感知“時間之長”。鄭和船隊到過三十多個國家,可看出“范圍之廣”,并讓學生看一段資料介紹。 學生還可以從“前后共七次呢!”體會出鄭和遠航的“次數多”。從而體會到“鄭和遠航達到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通過讓學生想象船隊出發時的壯觀場面、鄭和的樣子、教師評價等方式來促使學生樂讀。改變了深講、講透的做法,給學生留下了自我感悟、自求得知的空間。
2、學習遠航過程。
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廣,范圍之廣,次數之多,書必須讀進去才能有更大的收獲,請學生深入學習課文,想想鄭和遠航還是怎樣的遠航呢?引入學習課文的第四、五小節。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思考。了解到鄭和遠航不光是友好外交的遠航,還是一次充滿兇險的遠航。抓住有關的句子或者詞語來體會,并讓學生想象友好交往的細節描寫,也可演一演。如:向國王“遞交國書”、“贈送禮品”時的雙方對話;當地老百姓“驚嘆不已”會說些什么話等。鄭和船隊在遠航中還遇到了艱難險阻,讓學生通過朗讀并在腦海中浮現出相關畫面,調動音像積累;聽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之后,讓學生說出仿佛看到、聽到、想到、感受到了什么,這是在調動文字積累和生活積累來體會海浪之險和海盜之險。其次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員,面對此情此景,你可能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面對如此險境,鄭和的表現是如何呢?找出關鍵的詞語來體會在漫漫的航途上,這樣的兇險只是滄海一粟。然而鄭和沒有屈服,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智慧的頭腦,將中國的美名順利地傳播到了亞非各國。他代表的不僅僅是他自己,還代表我們整個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最后讓學生通過讀課文再次來感悟鄭和謙遜,禮貌的外交風格,臨危不懼的勇敢膽識。
● 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在教學中采用角色遷移法,讓學生站在文中角色位置上主動積極地去感受、去體驗、去實踐,抓住學生情感導讀課文,在文章中走個來回,學生的體驗是真切的,真正達到了“入境”、“悟情”的閱讀理想境界。課堂上老師則成了一個組織者、欣賞者,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內化了課文內容。
3、總結升華情感
通過深入課文,理解了鄭和遠航是一次和平的遠航,是一次充滿兇險的遠航,并且從遠航中感悟了鄭和謙遜,禮貌的外交風格,臨危不懼的勇敢膽識。告訴學生書不光要讀進去,還要讀出來,會當凌絕頂,方能一覽眾山小,如果你是一位小小的歷史評論家,你還覺得鄭和遠航是一次怎么樣的遠航?學生討論、交流 。如:一次影響深遠的遠航、一次收獲的遠航、一次生命的遠航、一次史無前例的遠航……讓學生一起把課文的最后一段自信地讀一遍,體會鄭和遠航的偉大意義!感受鄭和的偉大,感受祖國燦爛的古代文明。并談談自己學了課文的收獲與體會。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它注重創新意識和精神的培養。我挖掘教材設計了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討論說出這還是一次什么樣的遠航。這樣為學生談談自己學了課文的收獲與體會作了鋪墊。
三、復述第一次遠航
1、討論: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7次,為什么作者只詳寫了第一次,而略寫其余六次遠航?在表達方法上你學到了什么?
2、你愿意把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講給大家聽嗎?好,老師也愿意,我和你們比賽。
●現在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的學習活動必須充滿童趣,必須以兒童的方式進行,必須是體驗型的。“和老師比賽”是個挑戰,對學生來說有興趣、有征服的欲望,這讓學生躍躍欲試,體驗成功的喜悅。
四、課外延伸拓展
選做:
1、邀請自己的好朋友編一編、演一演課本劇。
2、閱讀鄭和的有關資料、故事,向別人介紹。
3、寫一篇讀后感,相互交流。
● 學生的個性、能力有差異,作為教師必須重視創造性地布置具有彈性的、更有利于他們發展的作業,實實在在地讓每一位學生在不同基礎上有同樣的進步。這是尊重學生主體的最具體表現。班內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在品嘗這樣的“作業”時,就不會厭煩。通過練習,學生也可及時反思自己的學習情況。
【說板書設計】
10 鄭和遠航
規模大 時間長 范圍廣
揚帆遠航(詳)第一次遠航 友好交往
戰勝兇險
(略)其余六次遠航
●板書是對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一張微型教案。這樣的板書既體現了教學的重點,又體現了教學的難點。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