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二泉映月》教學設計 篇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1
我的《二泉映月》教學設計八
二泉映月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聽音樂嗎?都喜歡聽什么樣的音樂?(指名說)
師:今天這節課,顧老師想先播放一段曲子。世界著名的指揮家--小澤征爾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時,感動地流下了眼淚,他淚流滿面地說道:“聽這首曲子,應該跪下來聽。”究竟是什么樣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動人心呢?請同學們現在就閉上眼睛,用心去聆聽,用情去體會。
(播放:二泉映月)
師:聽了這段曲子,你們有什么感覺?(指名說)
師:你們對這首曲子有什么了解?(指名說)
(板書:二泉映月)
二、了解阿炳。
師:《二泉映月》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纖弱的琴弦、苦難的人生、坎坷的經歷,用長期積淀在心的種種情懷創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恨、一生的愛全部融進了這深情的旋律中。欣賞這感人的旋律,我們得首先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學們,你們看,這就是阿炳(出示圖片)
師:他是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這個世界再多么五彩繽紛,然而對他來說卻只有漆黑一片。他從小就沒有了爹娘,濃濃的父愛、偉大的母愛,對他來說卻只是一個遙遠的夢想。他流落街頭、形同乞丐,他生活窮困,疾病纏身。為了生活,他只得以賣藝為生,飽受了人間的艱辛和苦難。更是雪上加霜的是,他唯一的親人,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也離開了人世。
師:請同學們用心去讀一讀這些濃縮了阿炳悲慘一生的詞語,用心去感受這位盲人的不幸命運。
出示:雙目失明 沒爹沒娘 流落街頭 形同乞丐 生活窮困 疾病纏身 賣藝為生
唯一的親人------師父離開了人世
師:讀完了這些詞語,你想說些什么?(指名說)
三、初讀課文。
師:就是這樣一位嘗盡人間酸辛的盲人,他為什么能創作出這樣一首不朽的樂曲呢?現在讓我們打開課文,聽一聽顧老師給大家帶來的配樂朗讀。你們仔細地看課文,跟著音樂,隨著朗讀認真地聽、仔細地想。(播放課文范讀)
師:聽完了朗讀,你們覺得我讀得好嗎?好在哪里?(指名說)
師:我讀得時候是不是從頭到尾都很大?有沒有像有的同學一樣讀書都用大嗓門?有時候讀書不一定都要用很大的力氣,不一定要發出很大的聲音。讀書講究的是輕重緩急,虛實濃淡,剛柔隱現。表現內心思考的文章,要用氣把聲音送出來。你們會讀嗎?聽著音樂,自己試著讀一讀吧!
(學生試讀課文)
師:都讀完了,感覺怎么樣?有感覺嗎?
師:今天由于時間有限,顧老師就不讓大家一節一節地讀了。顧老師很想聽一聽大家讀這篇課文中的一個自段然,猜猜看,我會讓大家讀哪個自然段?為什么?(指名說)
師:第五自然段集中體現了二泉映月這首名曲所體現的內容和意境,你們要是能把這一節讀好,其它的內容也一定能讀好。就這一節,誰來試著讀一讀。(指名讀)
四、練讀第五自然段。
師:你們覺得他讀得怎么樣?聽的時候,你們發現他讀的有什么毛病嗎?(指名說一說)
師:對讀書的學生說:第一次站起來讀這么一個高難度的自然段,讀不好,顧老師原諒你。同時也要敬佩你的勇氣。好,坐下。大家想不想把這一節讀好?要想讀好,我送給大家幾個字。(板書:用心靈誦讀)知道,什么叫“用心靈誦讀”嗎?(指名說)“用心靈誦讀”咱們得首先學會“心與心的交融”,“心與心的交融”就是要讓你們走進阿炳的內心世界,試著去了解、琢磨阿炳的內心想法。現在,就請大家再好好地讀一讀這一節,你從中讀出了阿炳內心世界的哪種心情?(學生再次讀第五節)
師:誰來說一說,讀了這一節,你從中讀出了阿炳內心世界的哪種心情?為什么?(指名說)(說完后讓學生將這些詞語寫在黑板上)
(悲傷、痛苦、愛、信心......)
師:同學們,這首樂曲以“悲”為主題,在凄楚的嘆息聲中又讓我們看到阿炳那顆敢于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心。現在來,讓我們聽一聽一位著名的演講家是如何將阿炳的內心世界通過朗讀表現出來的。(播放第五節錄音)同學們,可以跟著錄音的聲音輕輕讀,跟著它學,好嗎?(好!)
師:后面的同學也可以跟著輕輕地讀,輕輕地學,老師們也可以,咱們一起來感受阿炳的內心世界。
師:“曲罷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飄空。”啊!多么偉大的音樂啊!聽完了,似乎我們的心情早已就沉浸在阿炳的心靈之中。你們誰來試著配樂讀一讀。(學生練讀)
師:誰來試著讀一讀。(指名配樂讀)
師:讓我們一起在心與心的交融中,用心靈去誦讀這一節吧!(學生一起配樂讀)
師:同學們,阿炳用他那纖弱的琴弦、苦難的人生譜寫了如此不朽的作品,而如今音猶在而人已亡。此時此刻,你能用一兩句話來表達我們對阿炳由衷的敬佩嗎?(指名說)
師:阿炳的一生是苦難的一生,他用音樂訴說了他坎坷的人生經歷。同學們,如果這個時候我再問你,“二泉映月”是什么,你還會簡單的告訴我“二泉映月”僅僅是一首曲子嗎?你會怎樣回答?
(指板書,師生共同總結)
師生:“二泉映月”不光是一首曲子,它還是阿炳的一段人生經歷,更是在訴說著阿炳的一番情懷,表達著他與命運抗爭、向往美好的一種精神。希望這種精神可以激勵我們在坐的每一個人,讓我們去向往美好、熱愛生活。
師:今天的課我們就上到這里,謝謝同學們,下課!
板書:
二泉映月
用心靈誦讀 心與心的交融
一首曲子 一段經歷 一番情懷 一種精神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第一范文首頁>>>>>>www.jcsycorp.com
《二泉映月》教學設計 篇2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二泉映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9課的一篇課文,蘇教版五年級下冊《二泉映月》教學設計、教學反思。課文選材精當,內容緊扣文題。用阿炳十多年間兩次在中秋夜去二泉的故事,貫穿并概括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經歷,敘述不枝不蔓,有詳有略。對于這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其中蘊藏的內涵和意境,并通過朗讀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體驗。學生對阿炳的生平和《二泉映月》這首樂曲的內涵不十分了解,課文呈現給學生的只是文字符號。教師有必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性材料,讓他們在腦中建立與課文中語言文字相對應的表象,激活形象思維,豐富語言積累,拓展交流空間。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以朗讀為主線,抓住主要問題,理解課文,了解欣賞樂曲。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多媒體教室環境進行教學。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濃縮了民間音樂家阿炳艱辛苦難的一生,記敘了《二泉映月》這首名曲的形成過程,再現了《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表現了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二泉映月》一文通過景、情、人、曲的對話、交融、回旋、升華,為我們展示了一處曲徑通幽的自然景觀,一首蕩氣回腸的不朽樂曲,一個頂天立地的盲人音樂家,一份震撼人心的情感沖擊,如何把它們有機結合,多維交錯,螺旋上升,多元品讀,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從閱讀二泉映月的景色入手,在如銀的月光中走過阿炳十多年的坎坷經歷,走進阿炳的內心,走向《二泉映月》,是本課教學的一個思路。
學情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但篇幅較長,難點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樂上的專業術語,而且阿炳生活的那個年代離現在的孩子也比較遙遠,對于缺乏生活經驗的小學生來說,領悟文章的中心以及樂曲所表達的情感,有一定難度。要讓學生了解這首名曲所表達的內涵,必須讓學生了解華彥君悲慘苦難的人生,感受阿炳剛直頑強的精神,然后學生聽這首曲子,展開想象,引導學生體會其中蘊藏的內涵和意境,并通過朗讀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體驗,使學生產生共鳴,披文入情入境。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二泉映月》,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音樂和表達樂曲豐富內涵語句的意思。
2、感受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學習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有感情朗讀來表達樂曲的情感。4、了解“排比”這一修辭方法和“事物——聯想”等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這篇文章真摯感人,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感悟并背誦課文,從而體驗盲人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和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流程示意
1、讀中感悟,走近阿炳的苦難生活。
2、有感而發,貼近阿炳的內心世界
3、傾聽琴聲,感受二泉映月的悲喜
4、記憶琴聲,留住阿炳不屈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讀中感悟,走近阿炳的苦難生活。
過渡: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有一年的中秋夜,小阿炳跟著師傅來到二泉邊賞月,可是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似乎什么聲音也沒有聽到。一轉眼,十多年過去了,又是一個中秋夜,阿炳又一次來到了二泉邊。
1、課件出示。此時的阿炳與小時侯有些什么區別呢?
2、課件出示。學生回答。(眼睛失明、恩師去世、生活困苦,賣藝度日)
指名朗讀這一自然段。
3、課件出示,聽老師讀課文,想一想你有什么話想對阿炳說?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與阿炳的對話,讓學生了解阿炳催人淚下的坎坷經歷,為理解下文“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作鋪墊。)
二、有感而發,貼近阿炳的內心世界
過渡:命運讓阿炳遭遇了這么多坎坷,歷經了這么多磨難。所以當他再一次來到二泉時,聽到的不僅是淙淙的流水聲!
1、輕讀第四自然段,阿炳還聽到了什么?請你用波浪線畫出來。
2、指名讀第四自然段,讓我們大家都感受阿炳的嘆息、哭泣、傾訴、吶喊。
3、閉上眼睛想一想,阿炳會怎樣嘆息,怎樣哭泣,怎樣傾訴,又會怎樣吶喊?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學反思《蘇教版五年級下冊《二泉映月》教學設計、教學反思》。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朗讀、閉眼、想象,讓學生走近阿炳,走進文本,進行有創意的閱讀,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三、傾聽琴聲,感受二泉映月的悲喜
過渡:聽著,聽著,阿炳的心顫抖起來。他禁不住抓起胡琴,拉弓撫弦,要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
1、請同學們讀第五自然段,用橫線畫出文中描寫琴聲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文中描寫琴聲所包含的內容的句子。
2、交流①課件出示
起初,琴聲委婉連綿,有如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這似乎是阿炳在贊嘆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傅,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
a.起初這個琴聲的基調是怎樣的?(板書:委婉連綿)這時候的阿炳,通過這委婉連綿的琴聲,想要抒發什么情懷呢?(板書:贊嘆、懷念、思索)
b.好,下面就讓我們來聽一下這段委婉連綿的琴聲。
聽時思考:阿炳他仿佛看到了怎樣美好的景物,會思索什么人生道理?
c.起初的琴聲是委婉連綿的,抒發了阿炳贊嘆二泉美景、懷念恩師、思索人生的情懷。指名讀——生生評議——指名讀,最后請全體女生來把這部分讀好。(配樂)
3、交流②課件出示“隨著旋律的升騰跌宕……無限向往。”
a.這時候的旋律是什么?(板書:步步高昂、進入高潮)此時阿炳似乎表達了什么情懷呢?(板書:抗爭、向往)
b.此時的樂曲以勢不可當的力量,表達出他對命運的抗爭和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思考:
(1)那同學們思考一下,阿炳想通過樂曲抗爭些什么呢,同樣他又向往些什么呢?
(2)如果你就是阿炳,你會怎么說呢?(抗爭些什么、向往些什么)
(3)那阿炳在這里拉的樂曲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想象一下阿炳當時的神態?(激憤、瞪目、抗爭、向往)
(4)樂曲步步高昂,漸漸進入了高潮,抒發了阿炳對他悲慘命運的抗爭,和對一種幸福安寧生活的向往。指名讀——生生評議——指名讀,最后請男生來把這部分讀好。(配樂)
4、交流③課件出示
(教師引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配樂)
a.此時的樂曲是: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
板書:舒緩起伏、恬靜激蕩。
b.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了人們什么?
c.指名朗讀。
d.同學們想想看,除了這四個“愛”,阿炳可能還會愛些什么呢?
e.請同學們好好讀讀這四個“愛”,細細體味阿炳當時的心情。
f.那誰有勇氣能把這四個“愛”讀好呢?
(指名讀——生生評議——再讀——引讀)課件出示
5、就這樣,一首不朽的樂曲誕生了,這就是經后人整理并定名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幾十年來,這首曲子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在國際樂壇上也享有盛譽。
6、請同學們輕輕閉上眼睛,欣賞《二泉映月》,從樂聲中你似乎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7、想想從中感受到了什么?用筆寫在文章的旁邊。
(設計意圖:新課標在總目標里提出:“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該部分教學,學生在傾聽琴聲的同時也在傾聽著阿炳的心聲。從而實現了學生與文本、學生與阿炳的情感交流,讓學生的心跟著阿炳、跟著阿炳的音樂一同跳躍。)
四、記憶琴聲,留住阿炳不屈的精神
1、同學們,阿炳的命運雖然是坎坷、艱難、困苦的,但他有沒有向命運屈服啊?他還是要同這不公的命運抗爭,也永遠對理想充滿著向往。下面就請同學們一起來讀好這第五自然段。
2、《二泉映月》讓我們了解了阿炳苦難的一生,更讓我們感受到阿炳不屈的性格,讓我們記住不朽的《二泉映月》,記住倔強的阿炳。
試著背誦課文第五自然段。
3、播放視頻二泉映月,課件出示對《二泉映月》的評價。
4、此刻你最想對阿炳說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朗讀和背誦課文的訓練,感受民間藝人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學習他敢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5、通過上網,訪友,上圖書館查閱資料,聽阿炳的音樂,開展“走近阿炳”活動,進一步了解阿炳,感受中國音樂史上罕見的民間音樂家不平凡的一生。
板書設計
二泉映月一首名曲
委婉連綿熱愛
阿炳步步高昂 抗爭
進入高潮向往
教學反思
《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文質兼美,但由于篇幅較長,難點很多,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課文前半部分講述了阿炳苦難的人生:自幼喪父喪母,中年得眼疾雙目失明。晚年生活窮困賣藝度日。后半部分講述了阿炳創作了《二泉映月》,重點描繪了樂曲的旋律以及作者聽的感受(也是阿炳內心的寫照)。
我在反復讀文、揣摩思考之后,覺得要把握好兩點:一、阿炳的苦難。二、音樂的內涵。我覺得這兩點讀清楚了,那么就抓住了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即:一、理解重點語句,體會阿炳生活的苦難。二、借助重點語句和樂曲聲,體會《二泉映月》所表達的情感。在這兩點都落實好的基礎上,學生就容易感受到阿炳雖苦猶爭的精神。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提取出“坎坷”一詞,通過“雙目失明”“賣藝度日”兩個高度概括阿炳一生的詞語,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象補白,感受阿炳充滿苦難的現實生活。學生的想象得比較表象化,只是停留在阿炳的艱難,并沒有真正走進阿炳當時的社會背景中,從而導致理解上膚淺。
本課教學重難點是體會樂曲旋律變化及樂曲豐富的內涵。教學中,我讓學生先聽樂曲,再讓學生讀文,劃出描寫旋律變化的句子和樂曲表達的內涵的句子,在讀中體會。本來我設計了個別讀、指導讀、男女合作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以期對樂曲內涵有更深入的理解。但由于前邊耗時較多,讀得不夠,朗讀形式比較單一。也可能是這個原因吧,為了引導學生體會阿炳與命運抗爭的精神,我補充了一些課外的資料,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說:這樣的音樂,只能跪下來聽。我問:小澤征爾跪的是什么?而學生卻不能結合文本去理解阿炳的精神。
回想整個課堂,從學生的學習狀況來看。就本課而言,學生理解不了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僅僅覺得這首曲子很凄涼、憂傷;對阿炳的苦難感受深刻,對他在音樂中表現出來的抗爭精神體驗不深。雖然有文本對音樂的解讀,可學生卻全然不理會,只談自己的感受,即使課文講完了還停留在這個層次上。雖然我們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而這樣的體驗應該隨著對文本的深入理解而深入,而學生的體驗卻一直處在淺層次上。
總體來看,一節課下來,教師累的筋疲力盡,學生學的輕松自在,一個原因:那就是教師對自己的學生理解的程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自己的不放心導致孩子們學習主動性的喪失這是我教學中的一大弊病,在語文的教學中,我要探索的道路還很遠很遠,在每天的教學中應該極力克制自己的不足,以點帶面,相信不久的將來我的語文教學會節節攀升!
《二泉映月》教學設計 篇3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讓人感動的文章,文章生動地記錄了阿炳熱愛音樂,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故事,音樂記載了他苦難坎坷的一生。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聽一段二胡曲——《二泉映月》,將學生帶入《二泉映月》那優美的旋律中,然后讓學生初讀課文,感受文章所述內容,從而讓學生帶著對學習這篇的憧憬進入精讀課文的學習中。
本課教學重難點是體會樂曲旋律變化及樂曲豐富的內涵。教學中,我讓學生先感受“心”,因為有了心,才能領略內涵,才能聽懂音樂。再讓學生讀文,劃出描寫景色的句子,在讀中想象。找句子也要用心,用心讀了,才能用心找出相應描寫二泉映月這一處景色的句子。所以,學生能用心找到這些,我及時表揚鼓勵,肯定這種做法,同時也示意其他學生學習這種做法,才能學好本課。
找到句子之后讓學生通過讀了解阿炳遭受了怎樣的坎坷,體會“坎坷”時,我抓住重點句讓學生讀文體會,創設情境,進一步體會,在反復地品讀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讀,從而能深入了解阿炳不平靜的內心世界,為理解《二泉映月》這首樂曲作好鋪墊。再進一步體會阿炳,還是通過讀表現出阿炳的心聲。孩子們充滿智慧的體驗,閃耀著一顆顆亮晶晶的“童心”。
最后升華感情,欣賞阿炳從心中流淌出來的世界名曲。在樂曲的感染之下,學生又一次投入地談體會,那抑揚頓挫的語調飽含著對樂曲的欣賞,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著對阿炳的崇敬。開始,我播放樂曲的柔和的一段,幫助學生理解無錫二泉的美麗風光,緩緩流淌,仿佛流進了我們的心田。然后,播放樂曲的高潮部分,幫助學生理解阿炳的`坎坷經歷,體會阿炳對命運的抗爭,引起學生的共鳴。我又播放樂曲的結尾部分,讓學生體會到阿炳用全身心在創作樂曲,他已經深深地久久地沉醉在藝術情懷中了。
整節課,學生都是在音樂的氛圍中,不僅享受了阿炳的藝術作品,更是學習到了阿炳熱愛生活,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課文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感染學生的情感。
通過學習,學生收獲很多,他們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感悟,進入了阿炳的內心世界。從阿炳二胡曲那優美的旋律中,讀出了阿炳對家鄉的熱愛,對音樂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同命運的抗爭,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激起學生對阿炳的同情。另外課外資料的搜集與閱讀也加深了學生對阿炳的了解。
《二泉映月》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10個生字,掌握個要求會寫的字。能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飽經風霜、泯滅、縈繞、跌宕、不朽”等詞語。
2.理清課文順序,把握主要內容。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五自然段。
4.感受《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體會阿炳敢于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學重點:
聯系課文內容,重點理解月夜美景和曲子意境傳遞出的情感,感受阿炳創作的艱辛,學習他熱愛音樂,敢于同命運抗爭、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第一課時
一、 激發興趣 引出課題
1、同學們,暑假就要到了,你們有沒有打算出們旅游,放松一下心情?今天,老師就給你推薦一個景點“二泉映月”。
二、初讀課文 感受美景
“二泉映月”是一個風景點,非常。在咱們今天的這篇課文當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寫“二泉映月”這一道風景。這樣,打開課文,自己大聲地朗讀《二泉映月》這篇課文完了,做一件事情,把你能夠發現,能夠找到的描寫“二泉映月”這一道風景的話都找出來,行嗎?
1. 自由讀文,勾畫文字
2. 交流展示 隨機板書
3. 指導讀詞 釋義體會
4. 讀詞想象 鋪開畫卷
三、再讀課文 整體感知
課文除了給我們描寫了二泉映月的美景之外,還告訴了我們什么?
1. 匯報交流
2. 勾畫時間詞語,理清課文順序。
四、指導朗讀 加強積累。
第二、三課時
一、音樂響起 導入話題
1、播放《二泉映月》的曲子。
過渡:你們聽到的這首曲子,就是阿炳創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1978年,小澤征爾應邀擔任中央樂團的首席指揮,席間他指揮演奏了弦樂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動得熱淚盈眶。
聽到這里,你的心中有什么疑問嗎 ?
(預設: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無比崇拜的時候才會朝他跪下。小澤征爾到底崇拜阿炳什么呢?)
是呀,一個貧困潦倒的民間藝人,他創作的曲子怎么就會享譽世界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阿炳的生活,走進阿炳的心靈世界,走進阿炳的音樂時空,走近《二泉映月》。
二、品味心聲 傾聽悲苦
課文中,作者幾次寫到阿炳到二泉池邊聽泉?他聽到了什么?
1.對比閱讀第二和第四自然段
2.課件出示:阿炳兩次來到二泉的對比。
(指名匯報)這一段當中講到了“月光似水”,講到了“靜影沉璧”,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個詞語的呢
3.過渡:在十多年后的那個中秋之夜,二泉池畔,究竟想到了哪些往事,讓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從這淙淙的流水中聽到這么多他兒時未曾聽到的聲音?(生默讀,找一找)
預設片段:——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歷。
(1)文中有一段文字精煉地概括了阿炳十多年來遭遇的人生變故,學生找一找文中描寫阿炳坎坷人生的句子,讀一讀。
(2)補充資料
請同學們看屏幕——(展示四幅圖畫,教師在樂曲聲中敘述——可能是某一個秋雨連綿的早晨,也可能是一個雪花飄飄的黃昏,還可能蹣跚前行的阿炳不小心撞倒了一個水果攤,也可能貧困交加,使得阿炳最終臥倒在病床上……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可能,請你拿出筆,結合自己的想象和對生活的感受,寫一寫你心目當中的阿炳經歷了怎樣的坎坷?學生在音樂聲中靜靜地思考、動筆寫,教師巡視時間約為8分鐘。
(3)總結阿炳多舛的命運:在唾棄聲中降生,四歲喪母;在白眼中成長,痛喪師父;在屈辱中度日,雙目失明;備課時我幾度落淚,為阿炳寫了一首四字詞語歌。課件出示一組成語,學生讀一讀,感受其凄苦的人生。
失去雙親 孤苦無依
雪上加霜 雙目失明
賣藝為生 顛沛流離
小小人生 苦苦凄凄
——獨坐二泉池畔,想起十多年前,無錫的惠山樹木蔥蘢、藤蘿搖曳。中秋之夜,月光似水,靜影沉璧,而如今月仍舊,泉依流,親人面,無處尋,聆聽著淙淙的流水,阿炳不禁感慨萬千:
(生讀片段)
——獨坐二泉池畔,想到自己雙目失明,孑然一身,受人白眼,遭人欺凌,聆聽著淙淙的流水,阿炳不禁淚雨滂沱。
讀到這里,你知道小澤征爾為什么說“這種音樂得跪下來聽”嗎?
三、感受剛直 頑強精神
1.過渡:他精湛的音樂造詣,在曲中凝結的愛怨愁苦的人生情懷值得一跪;他面對列強的強逼,他又是怎樣的態度呢?
2.課件出示:繼續阿炳資料的補充介紹。讀一讀,談一談。
人稱阿炳三不窮:人窮志不窮(不怕權勢),人窮嘴不窮(不吃白食),人窮名不窮(剛直頑強)。
小結:感受著生命的卑微,飽嘗著人情的冷暖,依然“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好一個剛直的阿炳!怪不得小澤征爾忍不住這樣說:“這種音樂得跪下來聽! ”。
四、品味名曲 體會意境
(過渡):是啊,月光雖明,世道卻暗;泉水雖甜,人世卻苦;多少愛,多少恨,多少悲在那個寂寥的中秋之夜鋪天蓋地席卷著阿炳,看,他用顫抖的手操起了琴弓;聽,如泣如訴的琴聲在池畔回響起來了。
1.課件展示:二胡曲《二泉映月》
2.師:課本中,有一段文字生動地再現了《二泉映月》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請大家找一找。
3.課件出示:
我來說琴曲:
結合學生朗讀情況進行指導。理解:蜿蜒流淌、升騰、跌宕。
4.抽生讀——引讀——示范讀——配樂集體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品味。
小結:
這個凄慘的人世并沒有善待阿炳,奪他雙親,毀他雙目,在身體上徹徹底底成為弱者(板書:弱者),但是,倔強的阿炳硬是在這荊棘密布的道路上奏響了強者生命的之歌(板書:強者),給后世留下了無價的藝術瑰寶,與“二泉映月”共活到了人們的心中。
五、汲取精神 指引人生
1.師生共同朗讀配樂詩:《永遠的二泉映月》
2.總結:
伴著二泉映月完美無瑕的旋律,我們仿佛看到了那個落魄的阿炳又緩緩向我們走來。苦難究竟能給人帶來什么?阿炳窮盡自己的一生為我們留下了最響亮的回答:人在旅途,有苦有樂,笑對人生,從容不迫,穿越痛苦,贏得生活!
《二泉映月》教學設計 篇5
作者:潘文娟 轉貼自:東方小學 點擊數:74
評《二泉映月》
東方小學 潘文娟
《二泉映月》是一篇優美的課文,也是一首感人的二胡曲。今天,有幸聽了解老師上的《二泉映月》,總得感覺就是覺得文美、曲美、課美。下面我就具體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一、導語美、過渡語美。
一堂語文課、離不開條理清晰的結構、生動活潑的教法、優美動人的教學語言。如果教師在上課伊始,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理解課文內容指導的同時,設計一些精美的語言,則會對課堂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教學《二泉映月》時,解老師就設計了精美的導語、過渡語。如在課堂伊始,解老師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十幾年以后的中秋夜,瞎子阿炳在鄰家少年的攙扶下,又一次來到美麗的二泉。月光似水、靜影沉壁,淙淙的流水聲撥動了飽經窮苦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顫抖的手操起了琴弦;聽,如泣如訴的琴聲在池畔回響起來。這一段導語把學生帶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有所思、有所感。在學習課文中,教師又設計了非常美的過渡語,這些美的語言撥動了學生情感之弦,鑄造了他們美好的心靈,使他們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
詞語是語言的建筑材料,它不但能準確地表達意義,還能傳遞審美信息。在教學過程中解老師注意抓住重點段落中的一些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品評詞語的妙用。在教學第5自然段時,解老師設計了這樣一道作業題,讓學生抓住“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這兩組看似矛盾的詞語進行辨析、推敲、比較,通過課堂的交流理解學生進一步明白了樂曲所包含的豐富內涵,樂曲所表現的阿炳的悲、恨、怒,表現的他對音樂、生活的愛。
《二泉映月》是一首內涵非常豐富的二胡曲,阿炳那苦難生活離我們實在太遙遠,不是我們這些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所能理解的,要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理解樂曲的豐富內涵絕非易事,所以我覺得這堂課學生的感動還不夠,我覺得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放一段合適的錄象,學生可能會更有感觸一些。
常州市東方小學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第一范文首頁>>>>>>www.jcsycorp.com
《二泉映月》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具體的語言情境使同學理解并感悟“坎坷”、“賣藝度日”等詞語的意思。
2、指導同學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表達對文本的理解。
3、在對文本的逐步解讀中感受和體會民間藝人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從而學習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敢于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l 教學重難點:
指導同學認真朗讀、感悟、理解課文,從而體驗盲人阿炳發明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
l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課件片頭)
同學們,現在縈繞在我們耳畔的就是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這首曲子如泣如訴,如怨如慕,催人淚下,引人奮發。它的作者就是民間音樂家阿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二泉,走進二泉映月,走向阿炳的內心世界。
二、教學第二段:
1、教師范讀,同學考慮:①文中哪個詞概括了阿炳苦難的生活?用“( )”標出來。②文中哪個句子寫阿炳聽懂了泉聲?用“。。。。。。”圈出來。
2、交流:
(1)①坎坷。什么叫“坎坷”?②阿炳的坎坷體現在哪里?(雙目失明,賣藝度日)雙目失明的阿炳怎樣賣藝度日的?
③想象:
a、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阿炳怎樣賣藝?
b、夏日,驕陽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怎樣賣藝?
c、一天,阿炳身患重病,雙腿無力,他又是怎樣賣藝?
請你選擇一個畫面,想象他是怎樣度日的?用幾句話寫下來。(友情提示:可聯系以前電視中所見場景,想象他的行動是如何艱難?他可能會遇到哪些麻煩?他人是怎樣欺負、侮辱他的?他是怎樣的可憐?結果是怎樣的凄慘?)
(2)阿炳的經歷是如此坎坷,他被苦難壓倒了嗎?從哪里可看出沒有被壓倒?
①指名讀::“但是生活的窮困……生活呀!”
②齊讀。(板書:向往、熱愛)
(3)因為經歷的坎坷、命運的不公、雙親的去世、雙目的失明,所以阿炳漸漸地、漸漸地聽懂了泉聲。哪一句話寫阿炳聽懂了泉聲?
①指名讀。
②齊讀。
③指導:意思層層遞進,讀起來應該一浪高過一浪。再齊讀。
④出示:
a、阿炳嘆息什么?(第一大組)
b、阿炳哭泣什么?(第二大組)
c、阿炳傾訴什么?(第三大組)
d、阿炳吶喊什么?(第四大組)
聯系上文,依照分工,同桌討論,用一兩句話表達。
⑤交流:(相機板書:嘆息、哭泣、傾訴、吶喊)
(過渡:他的嘆息有人聽嗎?他的哭泣有人聽嗎?他的傾訴有人聽嗎?他的吶喊有人聽嗎?他只能向月光傾訴,向二泉傾訴,通過琴聲傾訴心聲。)——(板書:琴聲、心聲)
三、教學第五自然段:
1、教師范讀,同學考慮:哪些語句是寫琴聲的?用直線劃出來。哪些語句是寫心聲的?用波浪線劃出來。
2、(投影)指名男女生讀。
3、哪些詞組具體描寫琴聲的?把它們圈出來。
出示:
月光如銀 委婉連綿
月光似水 升騰跌宕
靜影沉璧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舒緩起伏
水波映月 恬靜激蕩
①讀一讀,女生讀描寫月光的,男生讀描寫琴聲的。
②意思懂嗎?請看看畫面,聽聽音樂,不懂的自然會懂,已懂的將更懂。
(相機板書:委婉、跌宕、高昂、恬靜;相機釋“靜影沉壁”。)
③齊讀詞組。
(過渡:月光與琴聲交相輝映、珠聯璧合、相得益彰、融為一體,因此,《二泉映月》渾然天成)
4、請再聽一遍音樂,聽完后,請告訴大家你仿佛聽到了什么?
(從文外逐步引導到文中,相機板書:苦難、凄涼、抗爭、懷念。強調:向往、熱愛。相機引讀“愛”局部)
5、齊讀
四、教學第六自然段。
(就這樣,一首不朽的樂曲誕生了。它有多高的地位呢?)
1、齊讀第六自然段。
2、什么叫“享有盛譽”?
3、出示:
《二泉映月》榮獲了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二泉映月》是我國樂團到外國演出的首選作品;
《二泉映月》是法國總統密特朗一生的鐘愛;
《二泉映月》使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由衷傾倒,他聆聽之后,含著熱淚說:“這首曲子應該跪下來聽!”
五、小結:
是啊,這怎能不使人傾倒?阿炳坎坷的經歷使他聽懂了泉聲,泉聲引發了琴聲,琴聲表達了心聲。他不只向往光明,還向往美好的未來,他不只熱愛音樂,還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熱愛親人,熱愛生活。苦難成績了《二泉映月》,成績了阿炳,熱愛成績了《二泉映月》,成績了阿炳。所以苦難就是財富,熱愛就是力量。
同學們,課文學完了,但我們對阿炳的感激和敬重將直到永遠。
六、作業:
1、小練筆:阿炳,我想對你說……
2、背誦課文第4、5自然段。
板書:
坎坷: 雙目失明 賣藝度日
泉聲: 嘆息 哭泣 傾訴 吶喊 向往
9、二泉映月
琴聲:委婉 跌宕 高昂 恬靜 熱愛
心聲:苦難 凄涼 抗爭 懷念
《二泉映月》教學設計 篇7
作者:龔曉紅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9
《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的教學案例
龔曉紅
師:“聽著,聽著,阿炳的心顫抖起來。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請同學聯系上下文說說阿炳積淀已久的情懷有哪些?
生:我從這些詞句中體會到的:……樹木蔥蘢,藤蘿搖曳。山腳下有一泓清泉……水面月光如銀,……阿炳積淀已久的情懷是一種對家鄉美景的熱愛。
生:我從這些詞句可以看出:阿炳也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整天戴著墨鏡,操著胡琴,賣藝度日……阿炳那積淀已久的情懷是一種對生活窮困和疾病折磨的哀怨。
生:我是從這些詞句體會到的:……泯滅不了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阿炳那積淀已久的情懷是對音樂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老師,我是從這些詞句體會出來的:…….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阿炳那積淀已久的情懷是一種對命運的抗爭。
師:同學們理解得真好。那么,請你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詞句,體會體會阿炳那積淀已久的情懷。
【評析】這一片段教學,老師緊扣“積淀已久的情懷”讓學生讀書,通過讀書,再聯系上下文來感悟,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同時為理解《二泉映月》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第一范文首頁>>>>>>www.jcsycorp.com
《二泉映月》教學設計 篇8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夜景色和由琴聲聯想《二泉映月》樂曲豐富內涵的語句的意思,并能選用部分詞譜寫一段話,描繪自己所觀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學習他敢同命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4、5白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和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出示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塑像的圖片)你知道他是誰嗎?
通過課前查找資料,你了解到哪些有關他的情況?向同學們介紹介紹。
(阿炳,民間音樂家,原名華彥鈞,江蘇無錫東亭人。從小跟父親華清和當道士,學音樂。4歲時母親死了,21歲得了眼病,35歲雙目失明。在無錫以沿街賣唱和演奏各種樂器為生,還經常演唱當日新聞。抗日戰爭時期,演唱過《漢*的下場》等歌曲;抗戰勝利后,演唱揭露、抨擊國民黨黑暗統治的歌曲。
阿炳創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琵琶曲《大泊沙》、《昭君出塞》等名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二胡獨奏曲《二泉月》,大約創作于20世紀40年代。
這篇課文生動記敘了盲人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歷課題就是樂曲的曲名:(板書課題)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注意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2)畫出生字詞及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解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患病攙扶積淀坎坷
哭泣泯滅抒發委婉
(2)指名讀,指點學生讀準前、后鼻音,多音字。
(3)指名試讀課文,了解詞語掌握情況和各自然段餓大概內容。
飽經風霜:形容經歷過很多艱難困苦。
靜影沉璧:靜靜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圖并聯活經驗理解)
縈繞:縈回。文中指泉聲時時在耳邊回響。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滿艱辛。(聯系生活遭遇理解)
激憤:激動而憤怒。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注意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2)畫出生字詞及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患病攙扶積淀坎坷
哭泣泯滅抒發委婉
一泓清泉靜影沉璧
(2)指名讀,指點學生讀準前、后鼻音,多音字。
(3)指名試讀課文,了解詞語掌握情況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內容:
蔥蘢:形容植物青翠旺盛的樣子。
搖曳:搖蕩。
飽經風霜:形容經歷過很多艱難困苦。
靜影沉璧:靜靜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圖并聯系生活經驗理解)
縈繞:縈回。文中指泉聲時時在耳邊回響。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滿艱辛。(聯系阿炳生活遭遇理解)
激憤:激動而憤怒。
倔強:性格剛強。
富饒:物產豐富。
3.通讀課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二泉的自然環境和小阿炳跟著師父到二泉商月的情景
第二段(第3、4自然段):不幸的經歷沒有泯滅阿炳對音樂、生活的熱愛,他又來到二泉,心潮激蕩,似乎聽到人世間的不平之聲。
第三段(第5、6自然段):阿炳在二泉邊用二胡傾吐自己的情懷,創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4.質疑問難。
三、指導書寫
左窄右寬“饒”右—卜不要多“點”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
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次來到了美麗的二泉。皎潔的月光照耀著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聲撥動了飽受窮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顫抖的手操起了琴弓;聽,如泣如訴的琴聲在池畔回響起來了。
2.聽二胡曲《二泉映月》。
3.你從音樂里聽出了什么?用一句話簡單說說感受。(提示:仿佛聽到什么或看到什么、感到什么)
音樂委婉抒情,夜深人靜,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泉邊沉思往事;
琴聲很凄涼,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頭、賣藝度日的身影;似乎聽到’了阿炳在憤怒質問:人間為什么有這么多的不平?
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剛直頑強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4.阿炳用心演奏音樂,你們用心領悟音樂,所以感受都很準確。課文哪一自然段集中體現了這首名曲所體現的內容和意境?
找出來,認真朗讀體會。
二、指導精讀第5自然段
1.自由讀,找出表現阿炳演奏二胡時的動作的語句,用“——”畫出;找出描寫琴聲變化的語句,用“——”畫出;找出琴聲表達的豐富內涵的語句,用“( )”標出。小組討淪。
2.交流表現寫阿炳演奏二胡動作的語句。
(1)聯系上下文說說對“傾吐”的理解。
(“傾吐”即“傾訴”,從“禁不住”、“不停地滑動”、可看出阿炳抒發情懷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創作的狀態)
(2)阿炳要“傾吐”什么?通過什么“傾吐”?
3.交流描寫琴聲變化和琴聲所表達的豐富內涵的語句。
(1)出示:
起初,琴聲委婉連綿,有如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這似乎是阿炳在贊嘆……在懷念……在思索……
①聽音樂起始部分,想象相關畫面,感受樂曲的“委婉連綿”,體會琴聲表現的內涵。
②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連綿”的音樂形象地表現出來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過琴聲要傾吐的情懷具體表現出來的?
(比喻句,“似乎是”領起的排比句)(板書:委婉連綿贊嘆懷念思索)
③指導用徐緩、抒情的浯調朗讀,加深體會。自由讀,女生讀。
(2)出示:
隨著旋律的升騰跌宕,步步高昂,樂曲進入了高潮,可擋的力量,表達出……抒發了……
①說說自己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板書:升騰跌宕表達出抒發了)
②欣賞音樂高潮部分,進一步體會阿炳通過琴聲表達的感情。
③指導朗讀,語速加快,音調加高,讀出“勢不可擋”的氣勢。自由讀,男生讀。
(3)出示:
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他愛……他愛……他愛……
①圈出表現這首樂曲特點的詞語。朗讀理解作者通過這看似矛盾的兩對詞語所表現的樂曲的豐富內涵。
(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
②樂曲表現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現了他對音樂和生活的愛。
引讀:他愛——他愛——他愛——他愛一—
提問:“他愛”的內容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4.聽配樂朗讀,想象當時的情景。
三、指導精讀其余部分
1.過渡:阿炳為什么能在短時間內創作出這樣內涵豐富、動人心弦的樂曲?讀讀其他部分。
2.第1自然段。
(1)播放“秀美的惠山”錄像片斷.
(2)交流:家鄉美好風光對阿炳的熏陶
(3)指導讀出美感。
3.第2自然段。
(1)交流:師父對阿炳的啟迪和教海。
(2)指導用啟發、語重心長的語氣讀好師父的話,注意強調“傾聽”、“年紀還小”、“許多”、“飽經風霜”等詞語。
4.第3自然段。
(1)從“雙目失明”、“賣藝度日”等詞語可看出他飽受窮困和疾病折磨。
(2)磨難并沒能泯滅他對音樂、生活的熱愛。所以“但是”、“泯滅不了”、“熱愛”、“向往”、“多么希望”等應重讀,表現出阿炳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3)練習朗讀,指名讀:
5.第4自然段。
讀讀,想想,畫畫,議議:
中秋之夜,月光依舊,泉水依舊,可聽泉的阿炳已經歷了無數坎坷,不再是十多年前那個不諳世事的少年了,兩個“想到了”,兩個“漸漸地”和“聽到了”后面并列的短語及語意未盡的省略號,準確、充分地表現了他此日扯眩rj的萬千感慨。他觸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 出來。
6.第6自然段。
過渡:琴弦即心弦,琴聲即心聲。正是長期積淀在胸的種種情懷,化作創作的靈感,才孕育出這不朽的樂曲。
齊讀。
四、配樂朗讀全文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四、五兩段,繼續感受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學習他敢同命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指導學生完成課外作業。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默寫生字詞。
患病 攙扶 積淀 坎坷
哭泣 泯滅 抒發 委婉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指導。
二、指導學生背誦四、五自然段。
1、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①、 二泉的景色如何,看到了這景色阿業炳有什么感受呢?
②、 開始曲子是……有如……。隨著旋律……又……
③、 他這曲子告訴人們……
2、聽錄音,邊聽邊想,邊感知。
3、讓學生分小組自由進行背誦練習。
4、指名背,集體評議。
三、作業指導
1、寫一段話,描繪月夜的優美景色。注意選用以下的詞語。
月光似水靜影沉壁賞月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照耀
2、指導
注意寫的話要有一定的整體感覺,用詞要優美流暢。
附板書設計:
月光似水 靜影沉壁
二泉映月
委婉邊綿 升騰跌宕
教后感
《二泉映月》教學設計 篇9
★學什么
生活的苦難磨不去對美好的向往,只有心中充滿熱愛,一樣能奏出優美的樂章,學會生字,理解新詞,聆聽“二泉映月”,感受生命的吶喊。
★ 怎樣學
一、 讀文感悟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描寫的。
二、 知識拓展
關于阿炳的資料你還能搜集到嗎?你準備從哪里收集?(書籍 影視 網上……)
★ 測一測
一、語音世界(給帶點的字選擇正確讀音,用“∨”劃出來)
炳(dǐng bǐn) 攙(cān chān) 壁(bī bì)
倔(jué jüé) 患(huàn huàng) 泯(mǐn mǐng)
婉(wān wǎn) 宕(shí dàng) 淀(dìng diàn)
強(jàng jiàng) 跌(dēi diē) 抒(shū shù)
二、難不倒我(按要求寫詞語)
1、填上合適的詞
( )的力量 ( )的旋律 ( )的嘆息
( )的吶喊 ( )的傾訴 ( )的哭泣
2、寫出近義詞
縈繞( ) 委婉( ) 贊嘆( )
流瀉( ) 抗爭( ) 舒緩( )
3、把詞語補充完整
月光如( ) 恩重如( ) 委婉( )( )
靜影沉( ) 動人心( ) 享有( )( )
三、 課文傳真(按課文內容填空。)
1、月光似 ,靜 沉 ,但阿炳再也 ,只有那 的流水聲 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 ,想到了 。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 , , , ……
2、隨著旋律的 , ,樂曲進入了高潮。它的 ,表達出 ,抒發了 。月光照 ,水波映 ,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 , 而又 , 而又 。阿炳
用這 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 ,他愛 ,他愛 ……
四、 巧手點睛(讀一讀、加標點)
有一個月光如水的中秋之夜 阿炳在惠山二泉邊觸景生情 創作了一首不朽的樂曲 這就是經后人整理并定名為 二泉映月 的 二胡曲 幾
十年來 這首曲子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 在國際樂壇也享有盛譽。
★ 推薦閱讀
阿炳軼聞
人們稱阿炳是三不窮:人窮志不窮(不怕權勢);人窮嘴不窮(不吃白食);人窮名不窮(正直)。
在無錫城里,有個地主強*家中的一個13歲丫頭。阿炳知道后,馬上把此事編詞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惡之舉,激起民憤,嚇得那個地主外逃好
幾個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國民黨軍閥湯恩伯要阿炳給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會,阿炳斷然拒絕,遭到一頓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編了唱詞,拉起二胡痛罵
他們。
抗戰時期,日寇占領無錫,一個叫章士鈞的人當了漢*。阿炳知道后,就編詞罵他,又遭到一頓毒打。后來,這個漢*被日本人殺了,阿炳拍
手稱快,并編了一首《漢*的下場》沿街演唱,無錫人士無不叫好。
《二泉映月》教學設計 篇10
一、 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學生讀題。
2、大家知道《二泉映月》是誰創作的嗎?
3、你們對阿炳有什么了解?
二、欣賞樂曲,走近阿炳
1、阿炳是一位苦難的藝人,是一位民間藝人,一位盲人藝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這首有名二胡曲。
2、你們心中有什么感受?你聽到了什么?
3、阿炳為什么能創作出這首《二泉映月》呢?請把書打開,自己讀課文思考。
三、以詞帶文,了解大意
1、出示詞語,點名朗讀
月光如銀 雙目失明 委婉連綿
月光似水 賣藝度日 升騰跌宕
靜影沉璧 經歷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熱愛音樂 舒緩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靜激蕩
2、啟發學生豎讀:每列分別寫什么?應該怎樣去讀?
3、有不理解的詞語嗎?
四、抓住重點,精讀課文
1、請大家拿出筆,再讀課文,劃出文中帶有“聽”的句子。
2、交流:
第2節:小阿炳聽到什么聲音了嗎?師傅又是怎么說的?
第3節:小阿炳長大了,他又聽到了什么?
第4節:又逢中秋夜,他聽到了什么?為什么會這樣,難道父親說錯了嗎?
讓學生閉上眼睛體驗阿炳雙目失明后的感受。
3、你們看到過賣藝的人嗎?展開自己的想象,阿炳賣藝時是怎樣的情景?
出示:
情景一: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阿炳~~
情景二: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阿炳~~
情景三:一天,阿炳病了,~~
播放《二泉映月》,導語激qing,讓學生選取一個場景,閉上眼睛去想象阿炳賣藝的情景。
指導朗讀課文第5節。
4、出示課文第6節內容。
阿炳為什么只能把自己的情懷傾訴給月夜?
循環播放《二泉映月》,指導朗讀課文。
你們仿佛聽到了什么?
阿炳,他靠什么來支撐?
五、拓展延伸,深化感受
1、出示小澤征爾在指揮《二泉映月》后說的一句話: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
提問:小澤征爾要跪阿炳的什么精神?板書:對命運的抗爭,對光明的向往
2、此時此刻,我們該怎么去聽《二泉映月》呢
讓我們再次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這首《二泉映月》。
六、板書設計:
聽:苦難、凄涼、抗爭、懷念~~
二泉映月 聽:沒有(奇妙)
聽:嘆息、哭泣、傾訴、吶喊~~
——對命運的抗爭
對光明的向往
《二泉映月》教學設計 篇1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
1.認識本課的10個生字,理解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4、5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并能選用一部分寫一段話,來描寫自己所觀察到的月夜景色。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充分朗讀、討論、想象,在自讀自悟中,感受《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朗讀與背誦訓練,感受民間藝術家阿柄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學習他敢同命運抗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文中描寫月夜景色和感悟《二泉映月》樂曲的豐富內涵。
教學難點:
感悟、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
教 具:
錄音機、課件
教學方法:
引導、點撥。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樂曲《二泉映月》。
2.談談聽后的感受。
3. 介紹了解曲名。
二、了解阿炳身世
1.《二泉映月》這首曲子的作者是誰?
2.作者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譜寫曲子的?
3.曲子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4.說說你對阿炳的了解。
三、精讀第1~4自然段
1.朗讀1~4自然段,阿炳在什么情況下創作的?
2.交流明確,了解創作背景
時間:
地點:
環境:
心境:
3.你覺得哪些詞語,哪些句子難理解或寫得好?
“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倔強的吶喊……”怎樣理解?
交流體會。
4.指導背誦第4自然段。
四、課堂小結。
22* 二泉映月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朗讀第5自然段前三句想象當時的情景。
2.再讀,將描繪琴聲的旋律和其中包含思想感情的句子畫出來。
(1)學生自讀,畫出句子。
(2)體會句子在表達上的特色。
(3)交流體會
三次寫到旋律,每次寫到旋律后又寫出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語句表達整齊。
3.朗讀,加深體會。
三、拓展延伸
讀了文章,傾聽了曲子,樂曲把阿炳對人生的體驗和追求告訴了我們,你一定有很多的感想。我想對阿炳說些什么呢?
《二泉映月》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夜景色和由琴聲聯想《二泉映月》樂曲豐富內涵的語句的意思。
3、通過朗讀和背誦課文的訓練,感受民間藝人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學習他敢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在第五自然段創設音樂情境,讓學生在傾聽、感受、朗讀、感悟中深切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并能熟讀成誦。
教學時間:2課時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將要學習與音樂有關的一篇課文,齊讀課題。
2、聽過《二泉映月》這首曲子吧?它的作者是?(阿炳)。
3、你對阿炳有哪些了解?
他是20世紀響徹世界的盲人音樂家。廣為傳誦的《二泉映月》不僅是一首二胡曲,對咱們無錫人來說更是一道風景。想聆聽這震撼人心的千古絕唱嗎?好,聽的時候老師向你們提一個要求,不僅要用自己的耳朵去聽,更要用自己的整個心靈來聆聽。
4、琴聲悠揚,你在這琴聲中聽到了什么?
(教學反思:語文說起來是簡單的,師生中輕松的對話,自然和本色是時時刻刻在浸潤和成長的。充分利用身邊的有效資源,在悠揚的音樂聲中聆聽、體驗,以求在共鳴中達到心領神會。)
二、初讀感悟:
作者滄桑的生命歷程都融匯到這一曲《二泉映月》之中,那為什么阿炳這位盲人,這位民間藝術家能夠創作出這樣動人的音樂呢?就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
三、體會二泉之美
1、二泉這道風景美在哪里?找出相關段落。
生:無錫的惠山,樹木蔥蘢,藤蘿搖曳。山腳下有一泓清泉,人稱“天下第二泉”。(齊讀,指名讀)
2、說起這“天下第二泉”這幾個字,還是元代大書法家趙孟兆頁的墨寶呢,這里有山水環繞,樹影婆娑,怪不得那些詩人和音樂家們在這里駐足流連,素沙見底空無色,青石潛流暗有聲。李紳的詩真是說的一點不錯,讓我們再來美美的讀一讀。
(教學反思:這一段環境描寫似乎較為突兀,課后我結合課堂反映再次回顧這一設計,若放進下文賞月中引出會更自然順暢。)
3、不光這泉很美,這里的月夜更美。請在文中找一找描寫月夜的字詞,讀一讀。
根據回答出示:
月光如銀 月光似水 靜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4、師:天上有一輪明月,水中也有一輪明月,書中用哪個詞語來形容?
相機理解。
5、如碧玉一般晶瑩潤澤的月兒真美,你還有哪些美好的字詞來形容 這美好的月色。
指導讀好這些詞語。
四、體會經歷之坎坷
1、多美的二泉,多美的月光啊!然而,這一切,對于阿炳,那個雙目失明的阿炳,對那個盲人阿炳來說,卻意味著什么?他看得到嗎?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
2、是的,只能是黑暗,無邊無際,鋪天蓋地,這二泉,這月光,他再也無法看到,而只能用心去“聽”了。比起第一次的賞月,還有哪些不同之處?
(教學反思: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應對教學細節進行精雕細刻,依托語言進行活化。)
3、是的,二泉依然那樣清澈,月色依然那樣迷人,可物是人非,連他最親近的師父也永遠的離開了,陪伴他的只有無邊的黑暗。此時他內心的感受如何?你能體會嗎?
4、松風吹動泉月,一陣悲哀襲向心頭,在這樣一中秋之夜,這個團圓之夜,阿炳在想些什么呢?自讀第四小節。
把你的感受都讀出來。
5、讓阿炳產生這樣的感受,只在短短的十多年,而這十多年卻又是那樣漫長,因為這是怎樣的十多年?
生:坎坷的……
6、課文哪里告訴我們的?找到關鍵的語句,讀一讀,說一說。
7、由于雙目失明,阿炳只能靠賣藝度日。你見過賣藝的情景嗎?
8、阿炳賣藝的過程中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讓我們發揮想像走進阿炳生活的那段歲月。
場景一:當春寒料峭的時候,雙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樣賣藝的呢?
場景二,當驕陽似火的時候,雙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樣賣藝的呢?
場景三,當( )的時候,雙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樣賣藝的呢?
場景四,一天,阿炳生病了,發著高燒,他又是怎樣賣藝的呢?
自己選擇一組畫面,寫一寫。
交流。
(教學反思:聽說讀寫訓練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是簡單的機械相加,而需要抓關鍵點,使其融匯成一個有機體。在這個環節中,同學們個個奮筆疾書,發言也多有精彩之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9、阿炳的經歷是那樣坎坷,(板書)當同學們所說的一幅幅畫面在阿炳腦海中接連不斷閃現的時候,漸漸地……齊讀。
指導朗讀。
10、我們聽到了阿炳傷心的哭泣,但他倒下了嗎?
師:什么也泯滅不了!那些苦難和坎坷,比起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向往來說,算的了什么!再來讀。
五、體會景情交融的音樂之美
他的愿望那樣強烈,那樣執著,他多么希望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如愿了嗎?他深沉的嘆息有人傾聽嗎?他傷心的哭泣有人傾聽嗎?他激憤的傾訴有人傾聽嗎?他倔強的吶喊有人傾聽嗎?他只能把自己的滿腔情懷通過琴弦傾吐給茫茫的月夜。播放《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⒈播放錄音,創設情境。
又是一個中秋夜,阿炳在鄰家少年的攙扶下,來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靜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見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聲縈繞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師父說過的話,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歷。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聽著,聽著,阿炳的心顫抖起來。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動著,流水月光都變成了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從琴弦上流瀉出來。
⒉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⒊你從音樂中仿佛聽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話簡單地說說嗎?
(音樂委婉連綿,夜深人靜,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二泉邊沉思往事;
琴聲凄涼,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頭、賣藝度日的身影,似乎看到了阿炳在憤怒質問:人世間為什么有這么多的不平?
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剛直頑強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⒋阿炳用心創作音樂,我們用心領悟音樂,所以感受都很準確。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集中體現這首名曲內容和意境的自然段,能嗎?(能)那我們就來找一找,找出來后認真讀一讀,并結合《語文補充閱讀》中這篇課文的助讀部分去仔細體味它的豐富內涵好嗎?
二、中心突破,精讀第5自然段
⒈自由讀,找出表現阿炳演奏二胡時的動作的語句,用“-——”畫出;找出描寫琴聲變化的語句,用“══”畫出;找出琴聲所表達的豐富內涵的語句,用“~~”畫出。
⒉小組討論,說說自己對所畫語句的理解,并把自己最受感動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給別人聽聽,同時仔細聽聽別人對這些句子的理解。
⒊交流表現寫阿炳演奏二胡動作的語句。
⑴出示:
他(阿炳)禁上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動著,流水月光都變成了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從琴弦上流瀉出來。
⑵說說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可以看出阿炳抒發情懷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創作的狀態。)
你是從哪些關鍵詞語看出來的?
(禁不住、不停地滑動、流瀉)
⑶“傾吐”是什么意思?誰能聯系上下文說說你的理解。
(“傾吐”即“傾訴”)
⑷阿炳要“傾吐”什么?他是通過什么來“傾吐”的?
傾吐
[板書:琴聲————————→情懷]
⑸誰來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話。
⒋交流描寫琴聲變化和琴聲所表達的豐富內涵的語句。
⑴出示:
起初,琴聲委婉連綿,有如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這似乎是阿炳在贊嘆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
①聽音樂起始部分,看相關畫面,感受樂曲的“委婉連綿”,體會琴聲表現的內涵。
②交流:課文作者是怎樣把“委婉連綿”的音樂形象地表現出來的,又是怎樣把阿炳通過琴聲要傾吐的情懷具體表現出來的?
(比喻句,排比句)
[板書:委婉連綿 贊嘆 懷念 思索]
③琴聲“委婉連綿”,阿炳用琴聲表達著自己的情懷,我們該怎樣讀呢?
(指導用徐緩、抒情的語調朗讀,加深體會。)
自由讀——→女生齊讀。
⑵出示:
隨著旋律的升騰跌宕,步步高昂,樂曲進入了高潮。它以勢不可擋的力量,表達出對命運的抗爭,抒發了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①說說自己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板書:升騰跌宕 表達出 抒發了]
②欣賞音樂高潮部分及相關畫面,進一步體會阿炳通過琴聲表達的感情。
③指導朗讀:
這時樂曲的旋律升騰跌宕,步步高昂,我們朗讀時語調要——(加快),音調要——(加高),讀出什么樣的氣勢?(勢不可擋)
自由讀——→男生齊讀。
⑶出示: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①這兩個句子中表現這首樂曲特點的詞語是哪些?
[板書:舒緩而又起伏 恬靜而又激蕩]
②引導理解這兩對看似矛盾的兩對詞語所表達的樂曲的豐富內涵。
③樂曲表現阿炳的悲與苦、恨與怒,更表現了他對音樂、對生活、對家鄉的愛。
引讀并板書:他愛——他愛——他愛——他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