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加連減 教學案例與評析
【主題背景展示】:《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是對學生主體地位,教學中師生基本關系的最新論述。傳統的小學數學計算的目標注重讓學生牢記法則,通過反復單一的練習形成計算技能,而忽視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獲取知識的過程,使計算的學習變得乏味無趣,對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我在教學連加連減這一課時進行了這樣的思考: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已對連加連減有了一定的認識,缺少的是把這些零星的數學知識的系統化,因此,教學時不妨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學習材料,通過互相質疑,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真正地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教學過程描述】:
〖課堂實錄〗
一、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1.(課件演示數學樂園的情景圖)師:今天我們要到數學樂園去游玩,在數學樂園的大門口有四位小動物想請小朋友幫它們計算一些數學題,小朋友愿意幫忙嗎?(課件演示
長頸鹿、小狗、小烏龜、小貓圖像,并依次出示四組算式,請小朋友口算。)
2+3 4+0 9-3 8-1
5+4 4+3 6-2 7-0
2、師:我們用學到的知識為小動物解答了難題,多了不起!希望小朋友能在今天的數學樂園里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
(自我評析:利用學生天真好奇的心理,從生動的故事情景引入,既復習了舊知,又為下面初步感知兩步計算與一步計算的關系打下了伏筆,更激起了學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二、探究新知,動態生成
(一)自主探究連加。
1、課件演示小雞圖,請同學仔細觀察。
(原來有5只小雞在吃食,先跑來了2只,又跑來了1只。)
2、交流: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原來有5只小雞在吃食,先跑來了2只,又跑來了1只。
師:根據你看到的可以提出一個怎樣的數學問題?
生:我可以問:一共有幾只小雞?
3、嘗試列式。
師:小朋友能列個算式嗎?(有4名學生自告奮勇地上臺來列式,其余在本子上列式。5+2+1=8)
4、探究算式:
生(上臺列式的):你們有什么問題想問我們嗎?
生1(下面的):你為什么要這樣列式?
生:因為原來有8只小雞,先跑來了2只,又跑來了1只,把它們合起來,所以我用加計算。
生2:得數8是怎樣算出來的?
生:我把5只和2合起是7只,再加上1只就是8只。
師:其他小朋友是怎樣算的,把你們的想法跟同桌小朋友說一說。
生(上臺列式的):你們還有什么問題想問我們嗎?
生3:這個算式怎樣讀?
生:3加2加1。另一名生:3加2再加1。
(請學生比較后認為后一名學生的讀法比較合適,同桌練讀。)
生4:我認為還可以這樣列式:5+1+2。
師:大家認為可以嗎?(小組展開討論)
生5:我認為還可以列成 2+5+1。
其他學生紛紛舉手,還可以列成2+1+5 ……并且說出了這樣列式的理由。
師:這樣的算式你們能給他取個名字嗎?
學生隨意地說出各種名稱,最后確定取名為 連加。
5、小結學法:
師:小朋友從小雞圖中學到了些什么?
生1:我們根據這幅圖列出了新的算式,認識了連加。
生2:我們還知道了為什么要用連加來計算。還知道了計算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連減:
1.師:就在小朋友熱烈討論的時候,有幾只小雞吃飽了,我們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