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一天》教學設計、反思及評析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初步認識鐘面,會認讀整時、半點。
2.在具體情境中,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觀念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
〖教材分析〗
本節課“小明的一天”,教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采用連環畫的形式展現小明一天的活動:早上6時起床→7時半上學→8時上課→12時吃午飯→下午4時踢球→晚上8時半睡覺。這一內容在設計上有3個特點:第一,提供了豐富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第二,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學會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發展學生的數感;第三,適時地滲透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如按時起床、早睡早起等。本內容的選取既關注了學生的經驗和興趣,又讓學生體會到時間對于他們的重要性,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本節課在教學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
《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鐘表的經驗,因此在教學時要基于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情境圖,給學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機會,使數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總結和升華。
2.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
創設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為,有利于師生情感的互動。本節課通過“小明的一天”為學生創設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體現兒童已有的生活經歷,為學生探索知識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
3.加強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
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就應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本節教學有多處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群體的力量,溝通各小組所發現的內容,在這些過程中去培養學生合作的習慣:怎樣傾聽別人的意見,怎樣與別人交流,如何正確評價別人的見解等等。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縣直實驗小學。教學資源貧乏(無配套教學掛圖、課件等),教師上課只有課本和一些自制教具,只能創造性地去使用教材。
本班學生60人,70%來自縣城,30%來自鄉村,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參差不齊。上這節課之前,我做了個調查:發現城里的孩子大都認識了整時與半點,還了解了一些關于鐘面的其他知識;而農村的孩子相對而言就知之甚少,有的只認識整時,個別還不會看鐘表。因此,如果將本節的知識交給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必須要先把學生按已有經驗的多少來搭配成若干異質小組,才能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談話: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新朋友(貼出小明的畫像),他的名字叫小明,和大家一樣,也上一年級了。你們想了解這位新朋友嗎?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一看“小明的一天”。
(評析通過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
(二)合作交流,總結經驗
1. 觀察情境圖,交流經驗。
看課本中的情境圖。
師:仔細觀察,小明在什么時間做什么?自己先看看,再在小組內講給其他同學聽。
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