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加連減 教學案例與評析
(情景演示:原來有8只小雞,先跑走了一只小雞,又跑走了2只小雞。)
師:請小朋友先自己說說圖意,再列出算式。
2. 合作探究
師:請小朋友在四人小組里交流自己的算式,并同過互相提問進行討論,
比比哪組小朋友學到的 數學知識最多。(仿照學習連加的方法。)
3、全班交流:在各小組在互相補充和再次互相質疑中解決以下幾點:
①列式:8-1-2 8-2-1
②為什么能這樣列式?
③給算式取個名。
④計算的方法。
④算式的讀法。
(三)體驗連加連減的含義:
師:請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能用連加連減來計算的例子?
生1:家里原來有3只蘋果,媽媽先買來了2只,又買來了4只,現在一共有幾只?可以用 3 + 2 + 4 = 10 來計算。
生2:我原來有9本書,送給弟弟3本,又送給妹妹4本,還剩多少本?
9 – 3 – 4 = 2
……
(自我評析::讓學生自己舉例,將數學與身邊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鞏固并應用,回歸生活
1、游戲:找朋友。
①師:剛才請我們幫忙的四只小動物說,想請小朋友用剛學到的知識在數學樂園里幫他們找一個朋友,大家愿意嗎?(出示開始引入時的4組算式。)
②先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每只小動物帶來的兩到算式之間有什么秘密?然后大膽地猜想一下,他們的朋友可能是怎樣的?
③以2+3、5+4這一組題為例進行討論。得出長頸鹿的朋友是2+3+4。
④合作:請小組組長拿出信封里的8道算式,(2+3+4 0+5+3 4+0+3 6-1-5 9-3-2 8-1-0 10-1-3 )請小朋友一起合作,比比那一組最先幫小動物找到朋友。
⑤全班交流,再計算其他的4道算式。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游戲中初步體驗連加與一步計算之間的關系,同時又鞏固了計算方法。)
2、應用。
師:學校里打算組織一次秋游,可以帶一些干糧,媽媽給你10元錢,有這么一些食品,你打算怎么買?
食品
火腿腸
果凍
面包
蛋糕
飲 料
薯片
單價
2元
4元
1元
3元
3元
5元
生1:我想買1根火腿腸,1個面包和1袋薯片還能找回2元。
(學生舉手如林。)
生2:我想買一袋果凍,一塊蛋糕一罐飲料,10元錢剛好用完。
……
(自我評析: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本節課上聯系課外的情境,增強了學生對連加連減的認識,并能為自己的學習生活服務,如春游時媽媽給你10元錢你自己如何安排等。課堂上學生是帶著問題來的,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是體現課堂效果的標準之一,因此讓學生對自己有個總結“我的問題解決了”很重要。)
【集體教學反思】: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數學知識不是通過教師講授獲得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通過有意義的建構方式獲得。這種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讓學生主動實現知識的再創造。而教師只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我在課堂上正是努力實現這種構想,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交給了學生。
一、跳出教學的框框,以發展的眼光豐富教學目標
長期以來,許多教師局限于“就數學教教學”的狹隘框框,認為數學教學就是教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而已,重視數學知識技能的教學,忽視數學教學發展性功能的教育,才是數學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因此,教師要跳出數學教數學,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高度出發,將算與思、學與用、練與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獲取知識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及一般能力等方面也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