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對話-《乘車》教學案例
課堂寫真
“乘車”是新世紀(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三單元“加減法(一)”中的課題。在學校的“常態課”研討活動中,我為老師們執教了這節課,并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發展問題意識。
2、在有效的互動對話中,經歷從現實世界到符號世界的過程,體會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意義,發展數感。
3、在有趣的觀察比較中,經歷縱向數學化的過程,感悟兩步運算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提出問題
第一次到電教室上課,孩子們是那么激動、那么興奮。和往常一樣,每到公開課的時候我就有點緊張,但今天孩子們的情緒感染了我,讓我平添了幾分信心和勇氣。
我平心靜氣地走上講臺,拿起“乘車圖1”,微笑著詢問孩子:“你們能從這個情景圖中提出一個連加的數學問題嗎?”這個問題對孩子有一定的挑戰性,他們思考了起來。
賴錕泉靦腆地:“車上有2個人,地上有5個人準備上車,上車后,車上有多少人?”
蘇奕鵬插嘴著:“他的問題不是連加的問題,應該這樣問,車上有2個人,先上車3個人,再上車2個人,現在車上有多少人?”
我以“你們聽明白了嗎?誰來解釋一下。”繼續挑逗孩子的思維。
傅俊雯滿懷信心:“其實這個問題就是,2加3再加2等于多少?”
俊雯的表達很簡潔,值得欣賞。孩子們給予熱烈的掌聲!
解決問題
掌聲過后,我指著“2加3再加2等于多少?”引導學生:“這個問題怎么列式呢?”
“這個簡單,2+3+2”。
“2+3+2=?”我在黑板上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現在,請同學們結合“乘車圖1”說說你的想法,并在四人小組里交流”。孩子們興趣盎然地說開了,我走在他們的中間,除了認真傾聽,更多的是感動,因為他們的交流出乎我的預料。
“我是用擺小棒的方法:我先擺2根小棒, 再擺3根小棒, 最后擺2根小棒。 2根小棒加上3根小棒就是5根小棒, 再加上2根小棒就等于7根小棒”。
“我是用畫圖的方法:先畫○○、在畫○○○、最后畫○○,我一共畫了7個○”。
“太麻煩了。直接5加2就等于7”。
“你的5是怎么來的?”
“車上的2個人加上要上車的3個人不是等于5個人嗎?”。
小組的同學給予熱烈的掌聲!我也被深深地吸引住,在班級匯報中,這種方法得到一部分同學的認可,但大部分孩子認為應該先算2+3=5,在算5+2=7。
解決完這個問題后,孩子們的心情是愉悅的。大家以同樣的方法去探索“乘車圖2”(加、減混合),“乘車圖3”(連減)的兩個問題。整個探索過程比較順利、有效。我適時地為孩子們的智慧涌動而喝彩!
探索規律
盡管有的孩子還是借助情景圖(或擺小棒、畫圖形)來解決問題,但是已經有更多的學生認為列式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加簡潔明快。
于是,我指著黑板上的題目(2+3+2=7,7-5+2=4,7+2-5=4、7-2-4=1)詢問孩子:“從這些算式的計算中,你發現了什么?”。
“第1題是連加,第2題和第3題是加、減混合計算,第4題是連減”。
“第1題先算加、再算加,第2題先算減、再算加,第3題先算加再算減,第4題先算減、再算減”。
“他說的太麻煩了,四道題都是從左往右算的”。
“以后,遇到這樣的算式,都可以從左往右算”。
孩子們的交流在不斷地深入,聽課老師在頻頻地點頭,我沉浸在幸福與快樂之中。離下課還有5分鐘的時間,孩子們在主動、積極地進行練習、反饋與探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