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語教學與古詩文整合案例《一去二三里》
我的眼里只有你
——小語教學與古詩文整合案例《一去二三里》
一、 案例背景
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和宏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舞臺。古詩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本身又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也是被歷史證明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要讓這一種文化傳承下來,就是要在孩子大腦發育最迅速的年齡階段,從誦讀古詩開始,通過接觸人類最高智慧的經典文化,開發其高度智力,培養其健全人格。
大腦生理學家發現,6—8歲的孩子腦部發育完成90%,這個黃金時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只要我們予以最優質的信息刺激,他就會整體式的吸收。雖然孩子對所吸收的內容不一定都能理解,而那寫內容都會深深刻在心靈深處的潛意識中,對他們的一生具有很大的影響。
一年級的孩子正處于黃金背誦時期。有專家建議,當一年級孩子剛剛入學時,就讓他們一兩天背一首古詩。他指出:生命就象一條向前流的河,一去不復返,孩子最寶貴的時間,大腦發育最敏感的時期一旦錯過,就永不再來,所以,千萬不要耽誤了孩子學習背誦的最佳時機。可我們總認為一年級的孩子還太小,一兩天一首的背誦任務太重,總是為孩子擔心,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對此,我在趙志祥的幾番鼓舞下,也開始了嘗試,沒想到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孩子們的驚人表現讓我驚訝,他們無窮的記憶潛力讓我信心倍增。從此,我感覺到了自己的眼里只有古詩了。于是,我有做了另一方面的嘗試,要把古詩整合到了小語教學中來,整合的目的就在于發揮古詩在語文課堂中的作用,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改進教學方式,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先舉《一去二三里》一課為例。
二、 案例過程
《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新課程第一冊識字(一)里的第一篇課文。課文是一首古代童謠,這首童謠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字鑲嵌其中,讓學生學習表示數字的漢字。絕大多數教師在本案的設計上都是從觀察圖片著手,而古詩讓我找準了契合點,根據低年級孩子好勝的性格,我創設了古詩大比拼的情境,激發興趣,調動情緒,讓孩子在比賽中,在玩樂中,在表現中,在展現自我中不知不覺地認識了本課的生字。
首先課件出示:古詩大比拼,看看誰最棒
1.出示圖片,引出《詠柳》并背誦,找出數字“一、萬、二”、板書一、二。
2.出示圖片,引出并背誦《望廬山瀑布》,找出數字“三、九”板書。
3. 出示圖片,引出并背誦《曉出凈慈寺送林子芳》,找出數字“六、四”板書。
4. 出示圖片,引出并背誦《勸學》,找出數字“三、五”板書(五)。
5. 出示圖片,引出并背誦《七步詩》,找出數字“七”板書(七)。
5. 出示圖片,引出并背誦《江南春》,找出數字“千、四、八、十”板書八、十。找出“里”并板書。
然后是背誦了其他詩篇,如《風》等。
最后形成板書:
一去二三里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三、 案例反思
1、鼓勵古詩背誦,鼓動學習熱情
這堂課我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水平,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創設情境,巧撥善引,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體驗成功的喜悅,同時又不知不覺地學會了本文的生字。在課堂上,孩子們的興致飛漲。一首又一首地背誦,一次又一次的尋找數字,讓他們成為一個十足的詩人,成為一個偉大的發現者。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種整合課外知識的有趣方式,吸引了學生不斷觀察和思考,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望,鼓動了他們的學習熱情,調動了他們的學習勁頭。課堂一度面臨失控,小家伙們都搶著把小手舉得高高的,口里嚷著:“老師,我;老師我……”看著他們紅撲撲的小臉,誰說他們不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