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說課稿
(一)初讀感知
學生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正確。結合兩組畫面自讀、對讀,教師指點讀。多種讀書形式交替使用,既不單調,又不乏味,讓生字的讀音重復再現。再引導學生理清課文共有四節,一、二節相對,三、四節相對,由問答式構成,寫了六種動物的尾巴。比如讓學生速讀,提出“兒歌中每句話中都有一個相同的詞看誰能很快地把它找出來?”一石激起千重浪”,課堂一下子熱鬧起來了。同學們很快就會找出這個詞是“尾巴”,學生自主發現了這個詞,實際上也就抓住了課文的重點。
(二)細讀感悟
知識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必須突出學習者的主體作用。本課內容淺顯易懂,難點是讀好文中的問句,1、2節和3、4節的結構相同,重點指導好1、2節。指導過程是
1、老師范讀。
范讀前,讓學生思考:你發現了什么? 鼓勵學生發表看法,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獨特感受;
2、領讀問句。
提醒學生我們讀這樣的句子時聲音向上揚,就像問讀第二聲一樣。 接著讓學生自由練讀。
3、練說問句
聯系生活實際同桌互相交流說句。
4、對答練讀
可分男女生對讀、同桌兩人對讀,小組比賽讀
使學生在對讀中掌握問句的讀法。
新課標倡導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因此,讓學生運用1---2節的學習方法,自己學習3 、4節。
(三)熟讀成誦
依據一年級學生注意力的持久性較差的特點,在教學中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學生注意穩定性的提高。在這一環節中,可設計配樂讓學生進行朗讀擂臺比賽,并鼓勵學生盡量看圖試著背誦課文。擂臺比賽充滿挑戰意味,符合學生好勝的心理。
四:拓展延伸,積累語言
新課標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積累語言的能力。讓學生觀察這些小動物的耳朵,模仿課文的格式編一編兒歌〈〈比耳朵〉〉
這一作業的設計從同學們感興趣的事物著手,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從而使課堂延伸到課外,更開放、更有活力,使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起來,也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真正地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在新課標基本理念的指導下,整節課的設計力求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以興趣為前提,游戲為載體,朗讀為主線,層層推進,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和自主實踐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