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兩堂語言活動《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啟示
案例一:上午第一個活動是語言活動《小蝌蚪找媽媽》。由于是園教研活動,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查找資料、記背故事、找圖片;顒右婚_始我按照自己的思路一個個過程下來。第一遍故事的時候我邊出示圖片邊講,幼兒聽的還挺認真,到后來幾個環節幼兒就沒多大興趣了,提了好幾個問題幼兒都不是按照我的思路來回答的,整個課堂顯得有點亂。教師教的很累幼兒掌握的也不好。
案例分析:
中班的幼兒已經能仔細的觀察事物,但缺乏持久性,也比較盲目、膚淺,容易受干擾?菰锓ξ兜臇|西他們興趣不大,就像我在課堂上讓幼兒看圖講述,第一遍還好,到后來就像在唱“獨角戲”。這年齡段的幼兒對動植物等有生命的物體較感興趣,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喜歡和同伴共同操作和探究,并進行相互商議和交流以滿足好奇心和活動的愿望。
案例二:
1 、導入:上午我進活動室時,拎著一個大大的黑色的袋子,故意在幼兒中間轉來轉去引起幼兒的注意。
2 、啟發討論:我把袋子往中間桌子一放,幼兒頓時圍了過來。
幼:“老師今天帶來了什么了?”
幼:“袋子里的是什么東西?”
幼:“可不可以吃。俊
……(揭示答案,幼兒暢談,教師傾聽)
我把裝了小蝌蚪和青蛙的瓶子拿出來讓幼兒觀察討論,全班幼兒都興致勃勃討論開了。
“這是大腦袋、細尾巴的小蝌蚪。”
“這是莊稼小衛士小青蛙!
突然, 俞淑玲 跑過來,拉著我的衣角說:“楊老師,小蝌蚪在叫媽媽!笨煅钥煺Z的 方晨羽 反駁說:“她撒謊,小蝌蚪根本不會說話! 俞淑玲不服氣地說:“小蝌蚪就是在叫對面瓶子里的青蛙媽媽,是你自己聽不見!辈灰粫䞍,幼兒分成了兩派。我說:“那我們去看一看,聽一聽吧!”我故意低下頭聽了一會兒,說:“小蝌蚪是在叫媽媽, 俞淑玲 觀察的真仔細,要表揚,但 方晨羽也要表揚,敢于對別人的想法提出異議。兩名幼兒都笑了,因為一個得到了表揚,一個得到了鼓勵。這時我順勢說:“你們想不想知道小蝌蚪是怎么變成它媽媽那樣的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想”。
于是,我就把故事講給他們聽,他們高興極了,我越講越帶勁,他們也聽得津津有味,活動室里是從未有過的安靜。聽完了還想聽。為了滿足幼兒的求知欲,我把書掛在了語言角,讓幼兒自己去翻閱。
案例分析:
這次的課上的很輕松很成功,幼兒掌握的也很好。《綱要》的頒布,為幼兒園教師點燃了一盞明燈,我們不再只是按部就班地嚴格實施教學計劃。 21 世紀的幼兒園教師必須學會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興趣點,孩子們有了興趣,他們才會去觀察、思考、表達,切忌以教師為中心,讓幼兒無條件服從。幼兒雖然是我們的教育對象,但有時也會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對身邊事物的關心,他們的好奇好問,不都值得我學習嗎?
兒童觀、教育觀的內涵是很豐富的,一個教師的教育觀并不是空洞地掛在嘴上的口號,它時刻體現在教師的一系列教育行動中。我慶幸自己在幼兒的生活活動、學習活動中,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角色,是幼兒的合作者、引導者。
案例反思:
一、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