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冊)》課文第10課"比尾巴"。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程序和教學思想幾方面對本課設計做介紹。
一、教材分析
(一)文本解讀
《比尾巴》是一篇對話形式的兒歌。通過對話說出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雞、鴨子、孔雀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全文四節,每三句為一節,三問三答相互對應,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兒歌旁邊的插圖,體現了兒歌的意境,圖文結合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兒歌,感受到動物尾巴的特點。通過"我會寫"這一訓練的指導,可以使學生掌握本課生字的書寫方法和技能。
(二)目標設定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目標的設定,按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因此,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電腦顯示)
1、教養目標:
(1)、學會3個生字,認識一種筆畫:∠(撇折);兩個偏旁:二(二字頭)、八(八字頭)
(2)、會認12個生字。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教育目標:
讓學生知道課文寫了哪幾種動物,并了解它們尾巴的特點,讓學生感受到動物的可愛,培養學生愛護動物的良好習慣。
3、發展目標:
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低年級的認知規律,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生字,體會動物尾巴的特點。教學難點是:理解"松鼠的尾巴為什么好像一把傘?"
(四)課時安排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我安排二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圖文結合,自主識字,朗讀理解,體驗感悟。
第二課時:背誦課文,實踐運用,繼續識字、指導寫字。
(五)資源準備
多媒體電腦課件、六種動物的卡片(切開尾巴)、紅花若干朵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情境激趣法
心理學中的"優勢法則"認為,主體的需要、興趣,情景中的某些要素,具有反應的優勢,能促使各種反應與它聯結,從而達到高效。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根據學習過程中的有效刺激,通過做游戲,借助多媒體課件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讓學生在個體的自我滿足中高效達成學習目標。
2、自主合作學習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我讓學生自主讀書、發現、質疑,又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在個性化讀書中出現智慧火花的碰撞。
3、讀中感悟法
本文是一首兒歌,內容通俗淺顯,結合兒歌的特點,運用多種形式朗讀,讓學生感悟,體驗情感。
三、教學程序
下面我說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程序:
(一)游戲鋪墊,巧設伏筆
1、游戲:把手按在白紙上,用筆沿著手形的輪廓,想象:這手印兒像……
2、引導比較:同樣是手印,發現有的同學手掌大,有的同學手掌小,有的同學手指長,有的同學手指短。
總結:不同的同學手印也各不相同。同學們要學會觀察、比較,發現生活中事物的不同,感受它們的奇特和美妙。
〔這一設計,一方面為學習動物們比尾巴巧設伏筆,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奠定了整堂課學習的感情基調。〕
(二)導入新課,創設情境
1、過渡揭題:剛才我們比手印。那么今天動物家族們要舉行一個活動:比尾巴(板書:比尾巴)。昨天它們邀請我帶你們去參加,你們樂意去嗎?現在,我們一齊出發(讓學生打開課本,齊讀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