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課堂──《識字二·自選商場》教學感悟
《自選商場》是小學人教版第一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十四個生字:“商”、“場”、“包”、“奶”、“牙”、“毛”、“巾”、“筆”、“尺”、“作”、“業”、“本”、“東”、“西”。如果按常規教學,出示十四個生字,學生認讀,分析字形,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這樣的話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怎樣才能使枯燥的東西變成學生感興趣的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各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在活動教學及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我認為: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把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培養學生在生活中主動學習語文的興趣。本節課,我設計學生當小老師、創編故事、編順口溜、“摘果子”游戲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識字中學得有趣、學得積極、學得主動。
上課伊始,當老師與學生互相問好后,我微笑著對學生說:“據鄭老師了解,咱們班有些同學真了不起,認識的字可多了,這兩個字(出示‘商場’)誰認識?誰愿意當小老師教教大家?”同學們一聽,頓時來了興趣,紛紛舉手要求發言。第一個舉手的是林志航,他站起來說:“這兩個字念sāngcǎng ”當我正想糾正時,一個叫謝定的同學站起來說:“老師,不對。應該念‘shāngchǎng ’,是翹舌音。”于是,我讓他到黑板上板書拼音并領著大家念幾遍。瞧,他那樣子還真像個小老師。學生跟著他也讀得特起勁。我不禁對他投去贊許的目光。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接著,我創編故事,讓學生學習剩余的十二個生字:一個小朋友幫媽媽到自選商場買東西,媽媽給他一張購物單(課件出示書中九個詞語),可是他不認識購物單上的字。你們認識嗎?你有什么好辦法幫助他認識這些字呢?這時,學生學習興趣再次被調動起來了。他們很快熱烈地討論、交流起來。不一會兒,有些學生就迫不及待要向大家露一手了。只見葉鶯把小手高高舉起,一邊還大聲地說:“老師,我有好辦法記住‘奶’字。乃老師的‘乃’左邊加一個女字旁就是‘奶’字了。”話音剛落,陳嘉銘跳起來搶著說:“牛奶的‘奶’字也是奶奶的‘奶’,奶奶是女的,所以是女子旁。” 大眼睛張翰雯也不甘示弱,站起來說:“我編順口溜記住‘毛’字。毛毛毛,一筆撇,二筆三筆橫,四筆豎彎鉤,連接撇和橫。”黃鎮成邊用手比畫邊說:“鉛筆的‘筆’上面是竹字頭,下面是一個‘毛’字。我知道為什么,因為以前寫字是用毛筆,而毛筆的上面是用竹子做成的,下面是用羊毛。”平時說話結巴的蘇家發也在大叫:“木字加一橫就是本字”──學生個個興趣盎然,踴躍發言。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激勵學生主動地探求知識的欲望,并能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最后,為了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我設計了一個“摘果子”的游戲。把十四個生字帖在水果(蘋果、梨、香蕉、橙子等圖片)的背面,如果你能把生字認讀出來,這個水果就送給你。這一環節的設計,再一次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至此,教學任務算是完成了,但我并沒有就此結束這一節課,而是利用剩余的五分鐘時間,進行課外延伸──課件出示商品名稱(可口可樂、晨光牛奶、運動鞋、方便面、雪糕……)讓認識的學生認讀,并說說自己是怎樣認識的。結果學生的回答超出了老師的想象。有的學生說,我每天早上都喝晨光牛奶,“晨光牛奶”我早就認識。有的學生說,我家開鞋店,我認識皮鞋、運動鞋、涼鞋。有的學生說,我經常跟媽媽逛商場,在購物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媽媽會告訴我,所以我認得──可見,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大課堂,老師只要多給他們提供交流的機會,學生就能獲取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