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育人 塑造孩子的美好心靈──聽吳巧斐老師《雨點兒》有感
特級教師李吉林曾經提出“讓藝術走進課堂教學”,教師要以“美”為突破口、以“思”為核心、以“情”為紐帶,以“兒童活動”為途徑,以“周圍世界”為源泉,讓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探究的樂趣、審美的樂趣、認識的樂趣、創造的樂趣,從而使教學真正成為生動活潑自我需求的活動。在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就要以美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去體驗,去感受語文的美,引發學習語文的欲望,讓語文課堂教學充滿魅力,充滿師生間生命對話的勃勃生機,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潤澤。我覺得吳巧斐老師正是在努力地在她的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嘗試并實踐著情感體驗教學。
1、創設情境,引發情感沖動:
《雨點兒》是一篇科學童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課文用了擬人的方法,通過大雨點與小雨點的對話,讓學生感悟雨點能給大自然帶來無限生機,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教學中吳老師創設了情感豐富的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入特定情境之中,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引發情感沖動。
如揭示課題時,吳老師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云媽媽有一個特別愛唱歌的孩子,你聽!這會兒它又在唱歌了,“滴答、滴答──沙沙沙沙”,你知道它是誰嗎?教師出示課題:雨點兒。誰能大膽地站起來,叫一叫這個好聽的名字。……愿意的小朋友一起來吧! ……讓我們帶著甜甜的微笑,再來叫一叫這個好聽的名字。然后老師又說:“想和雨點兒交朋友嗎?……雨點兒也想和能干的小朋友交朋友。”像這樣的建立在文本基礎之上的情境創設,自然而且有趣,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引發了學生想學的欲望。
再如,吳老師通過電腦課件創設情境,展示了一組缺雨干旱地區的圖片,從孩子們的表情和一聲聲的唏噓聲中,分明可以看出此時的孩子們是多么地期盼雨點兒的到來。緊接著吳老師又課件演示了雨過后草長花開的動畫:雨過天晴,滿眼是紅艷艷的花,綠油油的草,水珠在花瓣、葉片上滾動,蜻蜓、蝴蝶在花叢中飛舞。種子開始發芽、長葉、開花,田野里冒出了各色的野花,嫩綠的小芽的畫面。與前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時的學生臉上滿是驚喜,嘴里不時地發出“哇”“哇”的贊嘆聲。學生看著這些生動的畫面內容,進一步具體地感受了雨點兒給植物帶來的變化。此時再來感情朗讀第五小節,內心那種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就自然而然地釋放于朗讀之中了。
2、換位體驗,引發情感轉化:
吳老師在教學《雨點兒》時,采用了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在讀悟課文的時候注意與文中人物進行換位體驗,設身處地的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他人的快樂,分擔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于自己的心中,引發情感轉化。吳老師說:“誰想當大雨點兒,為什么?誰又想當小雨點兒,說說原因。”“假如你是大雨點兒或小雨點兒,你想到什么地方去?”這樣采用換位角色扮演法,讓學生體驗他們的情感思想,就自然而然地把情感融入自己的心靈。
3、含情朗讀,引發情感傾泄:
學生的情感是在具體而清晰的想象和具體而明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含情朗讀可以品評角色,體驗真情,感受美好,讀中促思,使一個個抽象的文字化作活生生的形象再現于學生的腦海,讓學生入境入情。
在最后總結課文時,吳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說:“雨點兒真是我們的好朋友,為了答謝這些雨點兒,我們再來讀讀課文,用心來讀,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本設計不從技巧入手,不追求抑揚頓挫的齊整的朗讀效果,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齊讀來升華課堂氣氛的慣例,而是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自由的選擇朗讀方式,自由地將內心對雨點兒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于朗讀之中,因此朗讀帶有濃厚的個性化色彩。在這一環節中,朗讀不再是機械的錄放,而是學生個人情感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