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教學實錄之一
生:我也知道小魚在水里很悶,因為我知道小魚前水里的氧氣很少。
師:真了不起!是呀,小魚在水里垂頭——(生補)喪氣,無精——(生補)打采。那你再讀小魚的話,肯定會讀出不一樣的感覺了,讀小魚的話。
新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痹隗w會人物感情時,我讓學生不斷的讀,不斷的提高,對每一次讀都即時評價,努力讓學生在一次次讀中,從文字材料中探究“魚出水面”的根源,從而挖掘出這一現象的實質。
教學效益的真正體現是單位時間內學生收獲了什么,收獲了多少?有了哪些進步和發展。當學生感知體悟了文本后,我還引導學生潛心品讀它,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初步受到熱愛科學的思想教育的同時,內化語言文字本身,內化語言文字中滲透的情感,達到品讀成誦,達到為我所用。
課堂上,學生對于小白兔為什么感到奇怪,小魚在水里的情景,通過課件,都以感受的十分真切,并用自己的朗讀體現出來了。我又安排演一演活動,讓學生把文本再先出來,由于前面讀的到位,學生自然演的也十分精彩。
課后反思
這一課,我主要是要體現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引導學生你讀懂了什么?第一個學生回答“我讀懂了這里有一個多音字,‘空’”,這時,我想既然提出了字詞,那就先解決吧,不料學生一發不可收拾,接下來的學生都講了“我學會了哪個字”把我的教學設計全打亂了。現在回想,如果當第一個學生出來時,我就應即時引導,讓學生回到課文內容上,從內容找疑點,展開學習,這樣。探究的氛圍可能體現的更好。從這里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每一堂課都會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關鍵在于教師的課堂機智如何。
由于經驗的不足,在對待課堂突發事情時,沒有冷靜的教學機智,沒有妥善處理好教學程序。今后因在這方面加強鍛煉。
第一課時
師:課題上面有個什么標記?
生:梅花。
師:什么意思呀?大家說,這是一篇什么課文?
生:自學課文。
師:說得很對,這是自學課文,要自己學會的。題目“要下雨了”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要快下雨了。
生:馬上要下雨了。
生:再過幾分鐘就要下雨了。
生:一會兒就要下雨了。
師:就這個意思,快要下雨了,你們說對了!耙掠炅恕焙汀跋掠炅恕庇惺裁床灰粯影?動動腦筋看。
生:不一樣!耙掠炅恕本褪沁沒有下,等一會就要下了!跋掠炅恕北硎疽呀浵铝。
師:《要下雨了》這篇課文可能會講些什么?
生:可能會講一些快要下雨的事。
生:可能講下雨之前有些什么情況。
師:對。那么這篇課文講些什么呢?我們打開113頁,老師有個問題,你們是否學懂了課文,用什么來檢查呀?
生:用課文后面的題目來檢查自己學懂了沒有。
師:說得對。讓我們來看看課后的題目,第一個題目是什么?你念。
生:“看拼音讀課文”
師:看拼音讀課文要求我們怎么樣?
生:要求我們把課文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