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春曉、村居)教學雜談
人們贊一個地方景色美,常會用上如詩如畫。一首詩是一幅畫,一幅畫也是一首詩。教材的編者給每首古詩都配上了一幅幅生動、精美的畫,這更好地配合教師指導學生理解詩句。《村居》這首詩寫的是詩人高鼎居住農村親眼看到的“樂春圖”。“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這一句詩里有幾個詞語較難理解。讓學生借助拼音把詩句讀流利后,我展示課文的插圖,讓學生觀察圖上的景物,描述景物的特點。學生能這樣描述:山坡上小草發芽了,嫩綠嫩綠的,小鳥在空中飛來飛去。河堤旁的柳條發芽了。我啟發學生想象:小鳥一邊飛一邊干什么?有一學生答:“小鳥在唱歌。”另一位學生答:“小鳥嘰嘰喳喳地叫,好像在說春天來了,春天來了。”我再啟發:春風微微地吹來,柳條怎樣呢?學生連忙加上手勢搶著說:“柳條輕輕地搖搖擺擺,好像陶醉在這美麗的春色里。”我引導學生把圖意連貫地說一說,理解的難點不攻而破。然后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讀出韻味,體會詩意,便事半功倍。
【遼寧省沈陽市杏壇小學 李 萍】
〖話談如何指導學生背誦·在教學中強調文本的意義來識記〗
心理學家曾研究證明:孩子對有意義的記憶效果要比機械記憶要好。當出示要求背誦的文本時。我先利用各種手段讓學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內容,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由句到段到篇,去領會文章的內容。再反復熟讀成誦。
在教學一年級的高鼎的古詩《村居》中,對于一年級學生最難以弄懂詩中的:“拂堤楊柳醉春煙”的意思,在背誦中也背不到這半句。為此,我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春光明媚的鄉村二月美景,當畫面至楊柳 隨風飄蕩在拂堤上時,我問學生:“看到這些,這時令人覺得怎么樣?”“是呀,楊柳也陶醉在這美麗的春光中。”有了此入情入境的感悟,學生對這句也就不難記憶了。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附小 曾秀蘭】
〖語文教學情趣化·用激疑性語言設置情景〗
為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根據學生實際,設置一些探究式問題,在教師的語言提示下,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景中,從而觸發學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師生在課堂上的交往,最常見的方式是提問。提問是啟動思維的主要形式。提問的設計應以能夠引起大多數學生思維的沖動,回答的愿望為基本要求,使學生從外部到內部都動起來,從而進入思維狀態的最高境界。
在學習新課文的時候,可以采用激趣問,旨在激發學生學習或思考興趣,強化學習動機。比如,我在教古詩的《村居》時正值春天,課剛開始,我就問:“同學們,你記住了哪些描寫春天的詩句?請背給大家聽聽。”學生立刻活躍起來,爭先恐后地舉手,你一句,他一句。背完后我轉移話題:“讓我們看看今天這首古詩是怎樣描寫春天的吧!”學生帶著激qing和熱望進入了對古詩《村居》的學習,教學效果十分好。
提問的方式各種各樣,要因文而異、因時而異。在學生思路阻塞不暢時,可以隨機設計疏導問,旨在疏通同學思路、使學生的思維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間。再比如探究問、比較問、選擇問等。在實際教學中,靈活掌握并自然運用各種提問方式,加強提問的藝術性,不但會激起學生的情趣和興趣,而且對促進學生思維也有著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