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古詩兩首 所見 小池
教學目標: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古詩《所見》。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一、激趣導入。
1、挖掘積累:小朋友們誰會背誦古詩?由朗朗背書聲,營造學詩氛圍,自然過渡,板書課題。
2、揭題,釋題。
齊讀課題。"所見"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嗎?(指名說說)
小結:所見--所看見的事物(東西)
3、觀察描繪:出示放大的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圖中都畫了些什么?是什么季節?你能把觀察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在此基礎上引入學詩。看看古代詩人是如何描繪的?
二、初讀課文。
初讀(借助拼音,自讀詩句,達到正確流利,培養識讀能力。)
1、出示詩句,讓會讀背的學生領讀,教師相機指導。
2、抓住生字和難點音,強調讀準。如“所”讀平舌音、“捕”的聲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練讀,力求會背。
4、學習生字。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對讀,檢查。
三、精讀課文。
1、你能把這首詩流利地讀出來嗎?指名讀(兩名)
2、播放音樂,教師范讀。
學生閉上眼睛聽,初次感悟、體會詩句的意思。
3、學生練讀全詩。(4人組內合作朗讀)指名1號做朗讀匯報。
誦讀(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閱讀興趣。)
(1)、采用范讀、領讀、對讀、齊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感悟詩句的韻律,停頓等。
(2)、自由練讀,體會感悟。
(3)、借助插圖,以及古箏曲,創設意境。教師運用語言進行描繪,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誦詩句。
4、在4人組內交流: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相機解決問題)
預設問題:什么叫"振林樾"?(傳遍了樹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詩意。
(1)出示課文插圖。
a 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b 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么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