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古詩兩首(所見、小池)
《所見》教學設計(一)看圖激趣
圖上畫了誰?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二)初讀感知,了解詩歌大意
1.齊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三)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畫理解詩意。
2.小組內交流自學。
3.課堂討論自學中的疑難處,教師相機點撥。
4.教師范讀,學生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四)簡述詩意,熟讀成誦
1.教師簡述詩意。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詩意練習背誦。
(五)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1.聯系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
(六)讀一讀,想一想
詩中寫的牧童捉到蟬了嗎?
(七)書寫生字
(八)評價、指導
《小池》教學設計一(一)初讀感知,了解詩歌大意
1.小組合作,試讀課文,討論詞義,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2.交流自學。課堂討論疑難詞句,教師可以通過投影或多媒體課件重點講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3.學生提出自學不能解決的字詞,教師作簡要解答。
(二)簡單講述詩意
(三)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1.教師范讀。
2.學生練讀。
3.教師語言描述,激發學生想象:初夏的早晨,陽光燦爛。我們來到一個幽靜的小池邊,只見水池中已經長出了一些嫩綠的荷葉,有的荷葉還沒有完全展開,只是露出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出泉水,池水非常清澈,倒映著濃密的樹陰。這時候,飛來幾只蜻蜓,有一只飛累了,落在尖尖的荷葉上休息。這樣的景象,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呢?
4.引導學生帶著這種感覺朗讀。
5.朗讀反饋。
6.練習背誦。
(四)學習生字
1.出示帶音節的生字認讀。
2.去掉音節認讀。
3.小組合作,認記字形。
(五)總結全文
別有一番詩趣在其中
──古詩《所見》教學實錄及反思
湖北省浠水縣實驗小學 孫晶
[情景說明]
《所見》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二冊第四組“快樂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詩,這首詩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陰小道上,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是什么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而那不知禍的小東西仍在自鳴得意地“知了……”個不停!
[教學過程]
第一版塊:創設情境,初讀古詩。
師:在夏天的時候,小朋友都喜歡玩些什么呀?
教師傾聽學生的談話,了解學生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引出古詩《所見》。
師:夏天的農村有許多有趣的事兒,可以捉螃蟹呀,采蓮蓬呀!古時候有個大詩人叫袁枚,他特別喜歡農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來到一片樹林邊,眼前的情景把他給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這些寫成了一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所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師: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輕輕打開我們的課本,聽老師讀這首詩。(學生聽教師范讀古詩。)
師:聽出來了嗎?袁枚看見了些什么?
生:他看見了一個小牧童。
生:他還看見了樹上有一只蟬。
生:他看見了一片小樹林,小牧童騎著黃牛在小樹林里唱歌。
師:原來他看到了一個可愛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詩呀!現在,我們自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好好地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后,教師了解學習情況。了解字詞的認讀情況,采用的方法是“蘋果”字卡認讀,讀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貼大黑板上的大樹上。在認讀的過程中,教師通過三言兩語的引導幫助學生強化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