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小池教學反思
《古詩小池》教學反思
《小池》一詩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描繪了初夏池塘優美的意境,贊美了大自然勃勃的生機,抒發了作者對自然景色的向往的喜愛之情。
這篇課文教學,我采用了這樣的一些辦法:首先是用畫面、用故事感染學生,創設一種意境,讓學生感受初夏河塘之美;然后我和學生交流對詩句的理解,相互提問、互相啟發。這時,我在學生提問的基礎上巧妙地引導學生理解關鍵詞語,感受詩句的美妙意境。尤其是提出了“小荷露角”和“蜻蜓立上頭”誰在先誰在后的問題,更是引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討論、交流、想象,豐富了詩的意境,拓展了課堂的空間。
《小池》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來引導學生學習這首古詩。
一、以讀為本,讀通讀熟。
把課文讀通,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讀書,須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因此,在學習這首古詩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把古詩多讀幾遍,讀準字音,讀通每一句。接著用課件展示本首古詩中要求認識的6個生字,采用帶拼音讀、打亂順序讀,去掉拼音讀,個別讀、領讀等多種形式來讀準字音后,再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古詩,把古詩讀熟,讀得瑯瑯上口。
二、淡化詩意,品析誦讀。
學習古詩,除了要讓學生讀懂讀好之外,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這對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很難的。新課程提出,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體驗,這是很正確的。讀這首詩,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們想到的是什么呢?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我們老師是無法替代的。讓他們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在學習《小池》這首古詩時,我就從兩個大問題:你覺得這首古詩是描寫哪個季節的,為什么?如果讓你給這首詩配一幅圖畫,你會畫些什么?讓學生走進古詩,獨立思考。是初夏還是盛夏?是荷葉還是荷花?在一個個新問題的萌芽到解答,孩子們的發現是有依有據的,從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一讀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們已被詩人把描繪的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而深深吸引。孩子們領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風情,接受美的熏陶,這足已!
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面對天性好動的一年級小朋友,繁瑣的講解、過多的斟字酌句,只會適得其反。
三、展開想象,深入詩意。
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發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開發孩子的智慧寶藏。而語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別是古詩,它留給學生許多想象的空間。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發揮朗讀的作用,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
在教學古詩《小池》時,我讓學生反復誦讀,重點指導學生讀好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頭。”教學生一字一頓,搖頭晃腦地朗讀,在抑揚頓挫中讀出蜻蜓的可愛和俏皮。然后播放歡快的輕音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朗誦詩歌,想象蜻蜓飛到荷葉上來干什么。有學生說:“蜻蜓飛累了,到荷葉上休息一會兒。”有學生說: “清晨,蜻蜓口渴了,飛到荷葉上喝點露珠解解渴。”有一個學生更有想象力,他說:“蜻蜓在空中飛呀飛,它看見新長出來的荷葉一個人太寂寞了,飛下來和它交個朋友,聊聊天。”多么富有詩意的語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