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語文下冊第16課。這是一篇知識童話,講的是生活中的氣象常識。教師可在課前布置學生留心觀察下雨前的天氣及物候,并作記錄。倡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
二、教學目標
1、認識“坡、割”等12個生字。會寫“嗎、吧”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飛、魚游出水面、螞蟻搬家”與下雨的關系。
三、教學時間——2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生字卡片。
五、教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分組學習。
六、學法:閱讀、問答、討論、交流,體現“以學為主、以教為輔”的教育理念。
六、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引導學生說說下雨前有哪些預兆。2、除了這些現象,還有哪些現象也能預示天要下雨呢?以這樣的問題導入本節課,目的在于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撥動其思維的弦,使他們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好奇感,讓他們以最佳的興奮狀態進入預定的教學軌道,投入到主動活潑的學習活動之中。
二、新課教學
(一)、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自由讀文,要求學生把生字的音讀正確。設計這一環節的依據是:一年級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最好還要讀出感情;其次,認字、識字也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為完成此項教學任務,我給學生營造了這樣一個自主學習,引導發現的學習環境。故在新課教學起始階段并讓學生自由讀文,與生字初次見面。
2、學生相互提醒要注意的字音,設計這一環節的理由是,便于學生討論交流、合作學習,多次與生字碰撞必然有利于生字的認記。
3、認讀生字(采用指名讀、小老師帶讀等。),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和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爭取當小老師的愿望,讓孩子體會收獲成功的喜悅。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把課文讀正確,流利。這一環節緊扣低年級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的基礎上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2、同桌交流讀了課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學生通過以上幾個環節的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后,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習得初步的讀書方法。
3、派代表在全班交流。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因時間有限,不可能人人參與發言交流,故每小組選派一名代表發言交流。
(三)、細讀課文,學習課文第1——3自然段。
1、分小組讀文。
2、小組內交流讀懂了什么。
3、學生自由讀文,用“——”畫出小白兔的話;用“~”畫出小燕子的話。
4、指名讀并評議。
5、小組分角色朗讀。
這樣設計此大環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體現了閱讀教學由讀正確到讀通順到讀流利和學生練習讀書、積累語言的過程。采用自由讀,合作交流,畫出小白兔、小燕子的話,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組織引導學生由讀通課文到讀熟課文甚至到熟讀成誦,既使孩子們了解了課文內容,又發展了語言,訓練了思維。
(四)、寫字指導。
1、出示“嗎、吧”兩個生字。
2、交流書寫時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師范寫。
4、學生練寫。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落實寫字教學任務,采用“指導+示范”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動手、動腦、觀察中認記生字,書寫生字。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目的在于通過板書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清晰的思路,深化學習內容,有利于學習目標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