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8(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教案)
三、說學法
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及認知水平,運用“畫一畫、做一做、演一演、議一議、貼一貼、讀一讀”等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樂于參與的活動中主動探究,自主學習,學習合作。學生不僅領悟諺語的意思,學會讀懂句子的方法,而且會對科學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產(chǎn)生探索發(fā)現(xiàn)的欲望。
四、課堂教學行為策略的具體運用
(一)選準切入點,激發(fā)興趣
1. 選取農(nóng)村兒童大多知道的兩個諺語──“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眨眼就來到。”導入新課,由于貼近學生生活的認知水平,既能激發(fā)興趣,將學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課題,同時向學生滲透諺語同自然現(xiàn)象的聯(lián)系,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2. 在理清文章的思路(文中寫了哪些景物)之后,以“讀課文,提出你不理解的問題。看誰提出的問題能難倒你的伙伴,難倒老師”為引導,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難。同時,讓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的快樂。并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句子的學習。從學生的問題出發(fā),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學生的一個個問題像一塊塊磁鐵一樣吸住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的學習成為自覺自愿行為。
(二)學生探索的過程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設創(chuàng)各種途徑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通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知識的獲得有自己體驗的過程。為此,先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最喜歡的句子進行學習,隨機運用下列方法,因學用法。
1. 畫一畫。(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團圓。)①讓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畫一畫“娥眉月”“月團圓”。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相解釋農(nóng)歷、娥眉、團圓。孩子覺得這個規(guī)律既有趣、又親切。②搞清“一年有十二個月,哪個月初三、初四的月亮像娥眉;哪個月十五、十六的月亮又大又圓,從中使學生懂得:普通的一句話就告訴我們一個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是人們長期觀察的結果,③“你認為初三初四的月亮像什么?十五十六的月亮又像什么?說出你的發(fā)現(xiàn)。”這樣借助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利用想象,學生就會把作者的認識轉化為自己的認識,把課文的語言材料加以延伸運用。學生的語感得到深化、內(nèi)化。④指導朗讀讀出對新月、圓月的喜愛。
2. 做一做。(朝看太陽知西東,夜望北斗知北南。)學生對北斗了解的太少,因此,讓學生觀看北斗星活動的投影片,了解北斗,簡單介紹北斗星的指向。通過“做一做”,借助太陽、北斗圖,分辨方向。以情境激趣,為學生興趣盎然的思考、朗讀奠定基礎。學生真切地感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細心就能發(fā)現(xiàn)。
3. 議一議。(蜻蜓低飛江湖畔,即將有雨在眼前。)①教師故意出錯。“老師也喜歡這句話,也想讀讀可以嗎?”教師讀的過程中,故意丟掉“低”字,以此引出爭論:有沒有“低”是不是一樣?讓學生通過再讀句子及與同伴地探索,理解“低”字的重要。②讓學生在圖上貼蜻蜓,檢查學生對“低”的理解,使學生明確“江湖畔”的意思,理解句意。“低”字的處理,抓住了這句諺語的關鍵,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4. 演一演。(大雁北飛天將暖,燕子南歸氣轉寒。)這句諺語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我采用以下方法突破難點:①先出示上半句,明確諺語寫的是誰,在句子下板書:大雁。再讓學生自己解釋“北飛”“天將暖”,教師隨機在句子下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