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教學設計
教材內容:
《大熊貓》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語文s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介紹大熊貓的文章.文中一共有四個自然段,課文語言淺顯易懂,描寫形象生動.通過介紹大熊貓的可愛外形,小的時候和長大后的不同生活習性,最愛吃什么,以及大熊貓的珍貴和受歡迎,一只可愛的大熊貓形象躍然于紙上,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大熊貓的喜愛之情,增強保護珍稀動物的意識.
學生分析:
1,大部分的學生雖然沒有親眼見過大熊貓,但是他們通過各種信息渠道,對大熊貓有一定的熟悉度.
2,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已有初步的認識事物的能力,對一些客觀的生活情景能進行簡單的表述.但是,那些僅僅是一些零碎的,不規范的語言.為了使他們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在課堂上必須要努力創設直觀的教學情景,幫助他們學習,感悟,積累語言.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是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致力尋求的新理念,也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至高追求.通過對話,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的張揚,讓他們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系的橋梁,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正確情感和態度.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大熊貓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
2,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全文.
3,情感目標:體會大熊貓的可愛,激發愛護珍稀動物,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了解大熊貓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大熊貓的可愛,激發保護珍稀動物,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準備:
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以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系的橋梁,擴大課堂容量,拓寬學生的視野.
教法學法:
基于本課教材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學法,變式教學法,動作演示及激勵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讀中感悟,實現與文本對話.
教學流程圖:
品讀感悟 細細體味
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教師引言:小朋友,你們好!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種可愛的動物,它呀,是我們的國寶,身體胖胖的,有一雙逗人的黑眼圈,走起路來一扭一扭的,那憨態可掬的樣子真是可愛,它是誰 我想,你們一定能猜出來.(熊貓)
2,播放大熊貓生活片斷.
教師引言:對,就是可愛的大熊貓.(板書課題:大熊貓)請齊讀課題.
3,教師引言:你們喜歡大熊貓嗎 (喜歡)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來好好地認識大熊貓.
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系的橋梁,運用多媒體課件,把大熊貓引進課堂,讓學生感受熊貓的可愛,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二,引入情景,品讀感悟,理解課文.
1,讓學生邊欣賞大熊貓的生活寫真,邊欣賞教師的范讀課文.
2,學生自讀全文.
教師引言:剛才我們從大屏幕中認識了大熊貓,下面請小朋友打開課本35頁請大家自讀課文第7課,從課本里再次認識認識這可愛的大熊貓.
3,請學生說一說大熊貓的樣子.
1),教師引言:大熊貓是我們的國寶,人見人愛,讀了課文后,你知道大熊貓的樣子是怎樣的嗎 請你們同伴間互相說說現在你腦海中的大熊貓的樣子是怎樣的
2)教師引言:誰來說一說熊貓的樣了
學生回答,教師相機板書:樣子(很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