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夢是這樣變臭的
小魚游了一天水,池塘媽媽懷里睡。
天上星星落下來,為他蓋床珍珠被。
風兒唱起催眠曲,波浪又把搖籃推。
小魚做了個甜甜的夢,擺擺嘴巴咂咂嘴。
這是一年級的一篇兒童詩《小魚的夢》。在上公開課的時候,教師通過讓學生想象小魚在池塘里睡覺時風推著波浪的愜意舒適,引導學生想象小魚夢的甜美。在學生觀看了課件之后,教師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小魚。教師問:"小魚們,在這么美的池塘里,你們做了個怎樣的夢?"
"我做了一個甜美的夢,夢見我變成了一只美人魚。"
"我做了一個快樂的夢,夢見我和其他的小魚一起玩耍。"
"我做了一個有趣的夢,夢見我在海底找到了一個寶藏。"
"我做了一個甜甜的夢,夢見媽媽給我吃了一個大西瓜。"
大家七嘴八舌地說開了,這時,一個不一樣的聲音響起來,把大家都嚇了一跳。
"我看這個夢一點都不美,我就做了個臭極了的夢!"
有別的孩子在下面附和:"我也做了一個噩夢。"
老師馬上引導學生:"你看,池塘媽媽多美啊。小魚在池塘媽媽的懷里,蓋著珍珠被,風兒為他唱催眠曲,波浪為他推搖籃,多么舒服啊。這時候,小魚做的夢應該是怎么樣的呢?"
"在搖籃里一點都不舒服,我就不喜歡被人搖來搖去的,那樣頭會暈的。"
"這是你的想法,還有別的想法嗎?"教師只好在其他同學身上找尋甜美的夢。
這個有不同意見的孩子,很不服氣的坐下了。還對其他孩子說:"我的夢的確不美嘛!"
"被推來推去的,就是不舒服嘛!你說是不是?"他還不住地對坐在他后面的聽課老師發表他的見解。
這個孩子,就是我班上的何鑫。
平時上課,他就是特別有見解的一個。有幾個孩子以他為首,就喜歡上課"唱反調"。他的答案總是和別人不一樣。有一回,我請大家用"穿梭"造句,大部分孩子都能照著課文里的樣子說出"汽車在公路上往來穿梭。""行人們在大街上往來穿梭。"的句子。平時總是最快就能回答問題的他,這次沒有在第一時間舉手。只見他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和同桌低聲討論。過一會兒,馬上用力的把手舉高。我請他來造句:"老鼠在家里穿梭。"全班哄堂大笑。我奇怪的問他:"數量要比較多的時候,才能用穿梭這個詞啊。哪兒有那么多的老鼠啊?"
他理直氣壯地說:"有的。允嘉(他的同桌)的老家就有很多老鼠,在屋子里爬來爬去的,不信你可以問他呀。"他的同桌馬上出來做證:"真的有這么多老鼠。"我回想自己小時侯住在祖傳的木制老屋子里,每到老鼠猖獗的季節,弄堂里的景象當真可以用"穿梭"這個詞來形容。我表揚了他的與眾不同。
其實這個孩子,就是有一種求異心理,他喜歡表現自己,又不希望自己和別人一樣。于是,他總是從另外的一些角度來想問題。但是他并非是在課堂上搗亂,他有自己的見解。
根據他的特點,我做了一個實驗。有幾次上課,我故意不請他,他表現的很沮喪。就在下面自己說開了,以取得周圍同學的認同。要么就根本不管老師是否請他,就自己大聲的叫出他的答案。這樣一來,課堂秩序就亂了。后來,我上課的時候特別關注他。他有特別的想法,我都讓他說出自己的理由。其實孩子眼里的世界,并不一定遵循社會常理,但又有自己的獨特性。例如《春天的手》一課,上完后,我問孩子們喜歡春天嗎?他就說他一點都不喜歡春天。"為什么呢?""因為每到春天,我就會生病,又要吃藥又要打針,難受死了。我才不喜歡春天呢!"對呀,春天是一個容易生病的季節,再美的春天在孩子們的眼里也會因為吃藥打針而變得令人生厭的。孩子們的個性空間如果總是用成年人的看法去界定,就毫無童真童趣可言了。在我給了他充分的關注之后,我發現他課堂上不舉手就發言的幾率少了,思維越來越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