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勞動鋤禾
學情分析:
本班現共有50位學生,男生26人,女生24人,大部分學生都是小區內就近入學,父母大都在身邊,以養成較好的習慣,并能在課后進行輔導。少數幾個學生父母在外打工,忙于工作,由爺爺奶奶帶在身邊,相對來說行為習慣有待加強培養。在經過入學后的一段時間有序的學習后,學生的養成習慣、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學習的目標,對語文這門課有著一定的興趣,樂于參加各種學習活動。但是在遇到思考難度較大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有些孩子的課外知識量相當小,表達能力也教差,需要逐步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
教材分析:
《鋤禾》是小學語文第一冊教材中的一首古詩,通過描寫農民在田間勞動,呼吁學生要愛惜糧食,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教材中的這首古詩由插圖, 9個要求認識的生字和5個要求學會的生字組成。《鋤禾》這首古詩既要求學生背誦,又要求學生理解詩意,開始理解古代作品的語言。用聽讀的方法認識9個生字,“鋤、盤、餐、皆”由學生看查字表的拼音認識。5個學會的生字在教師的點撥指導下學習書寫。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使學生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和農民勞動的辛苦,要尊重農民,愛惜糧食。初步了解詩人所反映的當時的不平等的社會現實。
教教學重點:理解詞語句子的含義,并且能轉換成兒童的語言。
教學難點 :用聽讀的方法認識9個生字,5個生字的書寫。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圖、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小朋友們,我們每天都吃飯,你們知道做飯的米面都是從哪里來的嗎?(生答師小結)對啦,我們做飯用的糧食都是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古詩——《鋤禾》。來體會農民伯伯種田的辛苦(板書課題)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激起情感。
1、教師范讀、領讀全詩。
2、自讀課文,圈出生字詞。教師用小黑板揭示:鋤禾 日當午 粒粒 辛苦 皆
(1)自由拼讀,讀準字音。
(2)指名認讀,提醒學生前鼻音的字。
(3)同桌互讀,小組評讀。
(4)怎么記住這些字?學生自主學習,然后交流。
本課7個生字:當、汗、滴、盤、粒、辛、苦,這些字都比較容易掌握,可指導學生自學,教師重點點撥。重點指導餐的認讀,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并適當擴詞。
3、書寫練習。
4、自由讀課文。
三、朗讀訓練。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四、作業
1、讀拼音,寫漢字。
2、比一比,組詞。
鋤( ) 滴( ) 粒( ) 盤( )
助( ) 摘( ) 位( ) 盆( )
3、背誦〈鋤禾〉。
第二課時
一、 復習檢查。
1、抽讀生字卡片。
2、擴詞:
鋤 餐 辛 盤
二、理解詩意。
1、看圖,啟發想象。
《鋤禾》這首詩配有一幅生動形象的插圖,插圖集中描繪了一位農民一手握著鋤頭,一手拿著著毛巾拭汗,抬頭望那當空烈日的情景。教學時,可提出以下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