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勞動鋤禾
這位農民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做什么?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他在說什么?農民從播種到收獲要付出多少辛勤勞動才換來糧食。
2、釋詞語 講句子,
禾——禾苗,日——太陽,當——正當,
午——中午,汗——汗水,土——泥土,
知——知道,盤——盤子,中——里面,
3、教師描述情景,學生說詩句。
4、教師說詩句,學生說詩意。
5、同桌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三、 詩意升華,行為指導。
1、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什么?
有些孩子并不知道碗里的每一粒飯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隨便丟掉,不知愛惜。通過暢談討論,引導學生擺出浪費糧食的現象,看到自己的缺點,從而懂得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做一個尊重農民,珍惜糧食,熱愛勞動的好孩子。
2、課外拓展 引申教育
(1)教師:李紳還有一首詩和《鋤禾》一樣快炙人口,流傳至今,下面,我們來共同欣賞古詩《憫農》……
(2)出示課件《憫農》,先領學生讀古詩,再共同領會詩意,然后總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3)教師:這首詩寫的也是古代農民的生活狀況,在我們今天還有這種現象嗎……但是我們還是有一種習慣不能丟,是什么呢……尊重農民的勞動成果,節約每一粒糧食,是我們再次從古詩《鋤禾》里所汲取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僅要節約每一粒糧食,還要節約……
(4)啟發學生聯系實際思考,明確日常生活中還要節約每一度電,每一張紙……提出口號“消費不浪費”,
五、鞏固練習。
(1)用“辛苦”造句。
(2)默寫《鋤禾》。
(3)把古詩《鋤禾》寫成一段通順的話。
教學反思
《鋤禾》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感嘆詩。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動的情景,能夠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
因為是城市小學,多數學生根本從未見過農民伯伯在田間勞動的情景,更別說是體會烈日下農民辛苦勞動的滋味了。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讀古詩,可自己拼讀、可同桌互讀、也可小組合作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看插圖、課件,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做出相應的動作或表情,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悟出詩中的意境。讓學生閉上眼睛,背誦古詩,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