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騎牛比賽》(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及評析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對文字符號的形象展示不是放在學生和文字交流前,而在之后,此處,畫面會加深學生對語言的感悟,甚至學生會自然而然地運用了語言描述畫面。
三、 體驗
片斷1:
生:“兩三秒鐘”是指什么?
師:誰知道?
生:“兩三秒鐘”是表示時間的。
師:是呀,表示多長時間呢?你們聽(秒鐘走動發出滴答聲,保持三秒)。
片斷2:
師:比賽真精彩。老師看到剛才你們看比賽的時候眼睛眨都不眨一下,有的還在下面開心地笑,像你們這樣勁頭很足,情趣很高,課文中有個成語就表示了這個樣子,能找出來嗎?
生:興致勃勃。
騎手騎在牛背上,只“兩三秒種”就掉了下來,“兩三秒鐘”是多長時間?再也沒有讓學生現場感受一下更直接,更形象的了。片斷2及時結合學生看比賽時的表現來理解“興致勃勃”這一詞語的意思,利用現場資源使文字符號形象化,飛來神筆!
四、講解
師:當時賽場里的觀眾也一樣看得興致勃勃,難怪當比賽結束時全場響起了---
(學生接答:熱烈的掌聲)
師:(課件出示“熱烈”這個詞)這是個生詞,這兩個字的共同之處是都有一個四點底。四點底表示火的意思(屏幕出現四點底,旁邊有一堆火)在這里“熱烈”表示觀眾的心里都很激動,象燃燒的一團火一樣。
字形與字義的聯系使“熱烈”這個形容詞變成可視、可觸、可感,使學生對奇妙的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
縱觀本課,教師在讓學生理解體會語言上頗費了一番功夫,是不是符合新課程、新課標的精神呢?答案是肯定的。
新課程的宗旨就是“一切為了兒童的發展”。那么,按照兒童年齡特點、語文學習的規律讓學生掌握這個語文這個工具就是切實地為了兒童能更好的主動發展。教師在這個方向的把握上態度是堅定的。教師在本課教學中,通過抽象的語言形象化,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完成必要的語言積累的任務,有利于學生掌握語文這個基礎工具。
其次,在教學方式上,教師“雙主”意識很強。我們可以看到教師的精心設計,但這種設計是為了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的交流,所以課堂里有很大的空間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理解。如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詞語;讓學生與勝利與失敗的騎手們對話。學生學習的過程是自主的,也是在教師引導下的。
再次,課堂是開放的,充滿活力的。展示南美洲的風土人情片斷,既將學生帶入課文情境,又不是停留在騎牛比賽小小的事件上,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請同學們課后去查一查、問一問、找一找,看看世界上還有哪些有趣的民間運動,將課堂放大了,“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
本課教學設計在多個班級進行了實施,其中有省實驗學校的、有一般城市小學,還有鄉村小學,無論在哪里,學生都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