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筍教學案例
4、齊聲感情誦讀。
(不言而喻,此刻的朗讀是十分到位,也打動老師的心。)
教學反思:
平時語文教學中,老師們時常有這樣的朗讀指導現象:“這個詞要讀得輕一些。”“這個句子要讀得慢一些。”……這實際上把“自讀感悟”與“朗讀技巧指導”本末倒置。表面上看,學生讀得有感情了,但那實際上是“形式化”的感情,說白了就是裝腔作勢,不是真實、自然的。
因為“感情是在體驗、感染、共鳴中自然生發的,不是靠外在的命令產生的。”
實踐證明,指導學生朗讀,先要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即進入課文的情境,體驗文章的思想情感;再“用情讀文”,即把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恰當地讀出來、表達出來。
換句話說,也就是先“讀進去”,再“讀出來”。
由于教材中文章的體裁、題材不一,思想情感也豐富多采,再加上學生個體的情感經歷、情感積累各不相同。因此,指導“讀進去”的方法要“因材而施”,“因人而異”。但以下三種方法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使用頻率很高:
1、創設情境,啟發想象,點燃情感。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要讀進去“必須驅譴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啟發想象,就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內心視像”,它能使課文內容像放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浮現,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教學《春筍》的課上,我利用學生好競爭的心理,讓學生來比賽“聽范讀,想畫面”,從而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接著,我又針對學生愛表演的特點,讓他們扮“春筍”,角色得到轉換,想象也就插上了飛翔的翅膀。自然,他們的表演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春筍的頑強品質深深地烙在了他們的心里。對春筍的喜愛、贊美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因此,感情朗讀非常到位。
2、教師有情,撥動心玄,激發情感。
教師有感情的言語渲染,聲情并茂的范讀,最能打動孩子的心,最能使他們與老師、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學生“讀進去”之后,又怎樣指導學生“讀出來”呢?這就要引導學生在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的基礎上,再通過聲音將作品中的“情”抒發出來,把對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感受表達出來。
要“讀出來”,就要引導學生把握朗讀技巧,如語調的高低、強弱,語氣的輕重,節奏的快慢等。這時候,切忌直接向學生講解朗讀技巧,而應讓學生自我感悟。如教師范讀后,讓學生在模仿跟讀中體會技巧;如學生間比賽讀,從師生共同評議中領悟技巧;又如用不同種方式朗讀字、詞、句、段落、文章,然后讓學生自己來比較評析,從中掌握技巧等等。
例如《春筍》中的最后兩句話“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通過老師范讀,學生自讀,同桌間比賽讀等方式,學生情感得到激發,朗讀時,一聲比一聲讀得高昂,且富有節奏感。把春筍頑強生長的品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相信,只要我們在語文學習的殿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用心去奏響那精神律動的音符,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必將會成為學生生命歷程中一篇篇華彩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