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 12 雨點兒|課標教材
《雨點兒》教學設計一(第一課時)
浙江省寧波市 崔麗霞
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雨水的滋潤,才有草長花開的美麗景象。
認字和練習朗讀是教學的重點,要通過朗讀讓學生知道雨水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課時目標
認識12個生字,學寫“方”、“半”兩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初步感知雨水對植物生長的作用。
教學設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課采用個性化教學,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自讀自悟。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材的講解分析,讓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答案,讓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整個過程為張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談話引入,演示動畫《雨》。
2.請學生看動畫簡單地說一說雨。
3.板書課題《雨點兒》。
(通過觀看動畫說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學生對雨的認識水平,并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得更多的關于雨的信息。在說話中注意引導學生將“雨點兒”這個詞讀正確,化解兒化音的讀音難點)
(二)整體感知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
2.請學生說說讀了課文知道了些什么。
(放手讓學生借助拼音讀課文,結合平時的生活實踐感知識文內容。但是,學生的生活體驗、認知水平是有差異的,所以在設計中教師不設定統一的感知目標,而是放手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后交流,知道什么說什么,了解多少說多少。這樣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交流互補,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變到質變。設計還讓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成果表達出來,與他人分享,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的價值,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三)識字讀文
1.認讀理解“數不清”、“云彩”、“飄落”。
(1)逐一出示生字“數”、“清”,看拼音讀準字音。
(2)出示詞語“數不清”,讀一讀,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數不清。
(3)說一說,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數不清。
(4)認讀“云彩”、“飄落”。
(5)在文中找出帶有“數不清”、“云彩”、“飄落”這三個詞語的句子,讀一讀。
2.認讀理解“問”、“回答”。
(1)出示生字“問”,讀一讀,找一找,文中寫的是誰問誰?問什么?把有關句子畫出來。
(2)交流,指導朗讀,問:“你要到哪里去?”
(3)讀課文找一找,小雨點兒是怎樣回答的。出示新詞“回答”,指導學生讀正確。
(4)辨析:“你呢?”這句話是不是小雨點兒在回答大雨點兒。理解“回答”。
(5)讀課文找出大雨點兒回答小雨點兒的句子,讀一讀。
3.認讀“方”。
要求學生仔細讀課文中帶有“方”字的句子,讓學生明確“地方”這個詞中,“方”字讀輕聲。
4.把課文讀給自己的同桌聽。
(事實已經證明,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是優質高效的。這一環節的設計,認準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把識字、解詞、讀句、學文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憑借課文語言理解詞義,并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進行朗讀。這種滾動式教學,意在讓學生通過多層面的語言實踐,理解鞏固新學的詞句,讀通課文。)
(四)讀文感悟
1.教師邊范讀第五自然段,邊演示雨過后草長花開的動畫,讓學生初步感受雨點兒給植物帶來的變化。
2.出示句子“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
結合動畫情景,展開想像,模仿句子說說雨過后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小草從泥土里鉆出來。
小花從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從____________________。
3.順承說話練習形成的語境氣氛,讓學生在自由練讀的基礎上,齊讀第五自然段。討論交流:這都是誰的功勞?你想對雨點兒說些什么?
(本段教學中,讓學生理解雨聲、兒與植物古長間的關系是重點也是難點。設計遵循了學生的思維特聲,先讓學生欣賞雨過后草長花開的景象,通過具體形象的景觀打開學生思維的閥門。再讓學生看動畫說說雨點兒給草和花帶來的變化,教給學生思考這個問題的方式方法。接著放手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借助句式說說雨點兒還給哪些植物帶來了什么變化,讓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渠道理解了雨點兒對植物生長的重要作用。新的認知建立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使教學潛移默化,水到渠成。)
(五)根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帶著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謝,或佩服……的感情,把全文朗讀給好朋友聽,再請學生推薦讀得好的朋友為師生做朗讀表演。
(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化色彩的。本設計不從技巧了入手,不追求抑揚頓挫的整齊的朗讀效果,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齊讀來升華課堂氣氛的慣例,而是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自由地選擇聽眾,自由地選擇朗讀方式,自由地將內心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于朗讀之中。在這一設計中,朗讀不再是機械的錄放,而是學生個人情感的宣泄。)
(六)指導書寫“方”、“半”,進行書寫練習
(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低段語文教學尤其不能忽視寫字教學。在教學高潮之后,讓學生靜下心來,學學字,寫寫字,動靜結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摘自《小學語文教學》2002/7)
※※※※※※※※※※※※※※※※※※※※※※※※※※※※※※※※※※※※※※
《雨點兒》教學設計二
執教:福建省福州市師范第二附屬小學 蔣春靜
教學要求
1、通過學習以及電腦演示初步感知雨水對植物生長的作用這一科學常識。
2、運用電腦網絡學生自主認讀十二個生字,以及由它們組成的生詞。
3、在識字的基礎上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4、學習生字“方”。
課前準備
相應課件、《小雨點》伴奏帶、錄音機、生字卡(七套)、蘑菇生字卡、森林背景、裝飾課題、“點”生字卡、找朋友游戲工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師:老師知道你們最近新學了一首歌《小雨沙沙》,我們一塊兒來唱一唱、表演一下好嗎?(配樂唱,可加上動作)
師:你瞧雨點兒多么可愛呀!種子喝了甜甜的雨水,直嚷道:“我要長大,我要發芽。”田野里的禾苗,森林里的花草樹木,草原上的小動物都喜歡雨點兒。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雨點兒。(出示課題)這哪一個字是生字呀?(點)請大家認讀。(學生讀,讀好第三聲)它的部首是:四點底。雨點兒可愛極了,所以我們加上個“兒”字,讀起來既親切又可愛,這叫兒化音,請大家跟我讀(可加手勢指導:讀完點舌頭往上一卷就行了)。
(二)初步感知課文
師:雨點兒有大有小,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從空中落下來時說了些悄悄話,你想知道嗎?請你聽一聽,看一看。(電腦演示并配有課文朗讀)
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自由答)
師:大家說的真好,可以看出你們對雨點兒有了一些了解。現在,請大家自己來讀一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從課文中找出生字畫上圈,再讀一讀、認一認。
師:大家都找到了嗎?(找到了)
你都找到了哪些字?(我找到了清、飄……)
你找的真多,還有呢?(我找到了數,半、空……)
你真棒!……
師:瞧,我們剛才把生字都找出來了,現在請各小組組長帶大家讀一讀這些生字。
學生小組自學,老師巡視指導。
(三)在游戲中識字、學詞、讀文。
1、識字
(1)出示課件(摘蘋果,帶拼音生字)師:我想你們應該學的不錯,那現在讓我們輕松一下,跟老師到果園里摘蘋果。你們看,蘋果樹上結滿了又大又紅的蘋果,想吃嗎?只要你能帶大家拼讀出蘋果上的生字,就能摘下蘋果。誰來試一試?
(2)師:剛才大家的收獲可真不少,認識了這么多的生字。那現在請組長再帶大家讀一讀、認一認生字卡,看一看是不是每一位同學都會念了,都認識這些字了,大家可以互相幫助。一會兒我們還要去采更大更紅的蘋果。
師:都讀完了嗎?走,我們去采更大的蘋果。
(3)出示課件(摘蘋果,不帶拼音的生字)師:你看看這棵樹上的蘋果真大呀,蘋果上的生字沒有了音節,可有點難摘,你還會嗎?
(4)鞏固:老師出示不帶拼音的蘋果圖,指名由學生當小老師帶大家
生:請大家跟我讀“清”(直呼)
師:你太厲害了。
師:這個“清”字你用什么方法記住它呀?
生(指名答):左邊是三點水,右邊是青字。
師:好,我們接下去摘。
生讀(直呼)。(讀對了蘋果就掉下來,及時糾正發音。)
依此類推。(當讀到“清”、“飄”、“空”、“問”時,可以問學生:你是怎么記的?)
師:你們可真了不起,摘了這么多的蘋果,高興嗎?(高興)老師還要告訴你們一件更開心的事。
(4)游戲鞏固。師:今天,我還邀請了許多雨點兒來和大家做游戲,誰要?老師先把雨點兒分給大家。(雨點:大雨點12個,寫生字;小雨點12個,寫音節。把雨點兒分發給學生。)
師:請拿到雨點的同學都讀一讀,認一認手上的雨點兒。好,我們來玩找朋友游戲。
師:請拿到大雨點兒的小朋友快快站到講臺上來,(全班拍手唱找朋友歌,直到站好)好,開始找朋友。
生1“清”:(按順序)我是“清”,我的朋友在哪里?(師拍手)
生2(小雨點):在這里,在這里。
生1、2:請大家跟我們讀“清”
師:真好,請你們先下去,接下去找。
師:他們都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嗎?(找到了)今天,老師發現大家認字的本領真棒,記字的方法也真不少。
2、學詞
(1)師:大家還想玩游戲嗎?(想)那我們去森林里的草地上玩游戲吧!看,草地上長滿了什么?(蘑菇)老師把剛才學的字組成許多詞藏在這些蘑菇里,看看誰的眼睛最亮,能把他們找到。(出示蘑菇詞卡,森林背景)
師:老師請8位同學上來采,采到的也要帶大家讀一讀。
生采
生:請大家跟我讀“數不清”。(全體跟讀)
師把蘑菇放回原地。
(詞:雨點兒、數不清、云彩、飄落、半空中、回答、問、地方〈輕聲音〉)
師:你們的眼睛可真亮呀,老師把字都藏在詞里了,還能找到。
3、讀文
(1)師:現在,我再把這些詞藏在句子里,看你還能不能找到?
生:能。
師:請大家看課文,你能找到由“數不清、雨點兒、云彩、飄落”這些詞組成的句子嗎?(師擺蘑菇)
生讀第一段
師:你讀的真好,誰還愿意給大家讀一讀這一句?
生讀1—2名。
師:你還能找到由“半空中、問”這些詞組成的句子嗎?(師擺蘑菇)
生讀第二段
師:“空、中”是后鼻音,跟我讀。不錯,大家一塊兒來讀一讀這一句吧!
師:(師擺)那“回答、地方”在哪呢?
生讀第三段
師:他的問句讀得真好,哪一組同學愿意像他這樣讀一讀。
1—2 組同學讀
師:課文中哪里還有“地方”這個詞呀?
生讀第四段。(讀好輕聲音)
師:你讀的真不錯,男女生來比一比誰念的好。
分男女生讀
師:念的真好。還有沒有找到“地方”這個詞?
生讀第五段。
師:你讀得真好,這一次我也想和大家一塊兒讀一讀,我們一起來吧!
(2)師:你們可真是厲害的小偵察兵呀!眼睛可亮了。那我們來連貫地朗讀一下全文。(生讀)
(四)學習生字“方”
1、指導書空。
2、老師范寫。
3、學生書寫、教師巡視。
4、簡單評價、展示。
(五)總結:今天我們很高興認識了小雨點兒和大雨點兒,我們不僅識了字、學了詞、還讀了句子。下一節課我們再來學習寫生字、有感情朗讀課文。希望大家回去去找一找,查一查雨點們有什么本領、作用,下一節課我們在網絡共享。
《雨點兒》設計說明
執教老師:福建省福州市師范第二附屬小學 蔣春靜
設計理念
一年級的實驗教材致力于構建開放的、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它以其全新的面貌展現在我們眼前,向我們詮釋著全新的教改新理念。今年的課程標準對一年級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大量識字,大量閱讀,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閱讀的愿望。
《雨點兒》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雨水的滋潤,花更紅了,草更綠了。本課教學設計在新教改思想的指導下,以識字教學為主,指導學生認讀十二個生字,以及由它們組成的生詞。在識字的基礎上能正確、連貫地朗讀全文。同時學習一個生字“方”,并讓學生初步感知雨水對植物生長的作用這一科學常識。力求新的教學模式,能調動學生的興趣,給予他們充分學習的自由空間、挖掘潛能的機會,以促進他們高效、愉悅地學習。
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1、導入 部分。這一部分我讓學生配合動作表演唱歌曲《小雨沙沙》,同時通過老師的語言描述,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帶入童話般的世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備有飽滿、激昂的情緒。
2、課文范讀。根據課文內容,制作了相應的動畫課件(如:下雨的情景,雨后的美景。)。生動的朗讀,逼真的畫面,將課文內容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有助于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感悟。
3、自主學習。本課教學設計給予學生較大的學習空間。首先讓學生自己讀課文,找自然段,找生字,自學生字。其次以小組長帶讀的形式鞏固生字的學習。在學習中,學生自己控制學習的過程,自由討論、自由交流,使他們的學習更主動,更靈活。
4、游戲輔助。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那當屬“游戲”了。因此,本課教學設計以識字--學詞--讀文為主干,以游戲為主要形式。例如:摘蘋果游戲,蘋果上寫有生字,學生會讀后,蘋果就掉下來,以此來學習生字;找朋友游戲,一部分學生拿寫有生字的雨點,一部分學生拿寫有音節的雨點,然后找相對應的朋友,以此來鞏固生字;摘蘑菇游戲,創設森林情景,草地上有許多蘑菇,蘑菇上有要認讀的7個詞語,學生摘到蘑菇后再帶大家讀一讀,以此來學習詞語。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讓學生不知不覺中認識了生字、學會了詞語。
5、讀文感悟,有感而讀。以讀促思,讓學生讀完課文后,再思考相關問題。如,課文最后,我提出一個問題:你知道雨點兒有什么作用嗎?讓學生展開討論,更深入地感悟課文內容。又如,教學中我提出:除了雨點兒數不清,你還知道什么東西數不清嗎?讓學生發散思維,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從而去體會這一句該怎么讀?
6、生字教學。一年級教學以識字、寫字為主要任務,因而在課程的最后學寫一個生字“方”,采用學生觀察后教老師寫的方式,來激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知道:我現在是老師了,我不僅要教得好,也要寫得好。這樣使寫字教學更有效率。
總之,給予學生寬松,愉悅的學習空間是我們所希望達到的。
《雨點兒》第五自然段教學實錄與反思
廣東省廣州市東山區清水濠第一小學 葉慕蘭
1.師:過了不久,大地發生了神奇的變化,看,這是一片有花有草的地方,下了一場雨……。(CAI課件演示雨前到雨后的情景)
2.師:在沒有花沒有草的沙漠上,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漸漸的,雨停了……(課件演示情景)看著圖畫,你能說說下雨后的美麗景象嗎?
3.讓學生就這一自然段質疑并自己請小老師解答。
生問:為什么花更紅了,草更綠了?
答1:因為雨把花草身上的塵洗干凈了。
答2:因為下雨后花草的心情很好,所以更漂亮了。
生問:為什么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會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
答1:因為花下面有泥,雨把泥淋松軟了,就會長出小草。
答2:因為人喝水就會長高,小花小草喝水也會長高。
4.誰愿意美美地朗讀第五自然段?他讀得怎樣?你能自己找對手比賽讀嗎?一起加動作表演讀讀。
5.這一切都是誰的功勞?你喜歡雨點兒嗎?
6.有一位作曲家也很喜歡雨點兒,他作了一首曲子贊美雨點兒,我們一起聽聽。欣賞樂曲《小雨沙沙》。
如果你是小花、小草,你會對雨點兒說什么?
生1:我會說可愛的雨點兒,謝謝你給水我喝。
生2:你幫助我長高了,媽媽看見了會很開心的。
生3:你不但幫我洗干凈身上的灰塵,還給了我營養,你以后會經常來看我好嗎?
生4:雨點兒,我們交個朋友好嗎?
[教后反思]
在本片段教學中,我運用CAI課件的動畫效果,再現雨前雨后情景,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充分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產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用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師的講解分析。但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他們其實并沒有很好地理解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系,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對這問題有個模糊的認識。盡管它牽涉到科學常識領域,但面對著一年級剛人學的小學生,老師也不能把這問題當做上自然常識課那樣講解。
為解決這一問題,我采取了“課前觀察──課中聯系實際──課后實踐” 的方法。首先,在上課前一周就布置學生回家觀察花草在澆水前和澆水后的區別,或觀察花草在下雨后的變化。在上課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自己的觀察所得。在此基礎上,老師再布置學生課后參加實踐活動的作業 ,如到校園的花圃給花草澆水、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雨水的資料(可以是圖片、兒歌、詩歌、畫畫、唱歌、舞蹈等)、在班內舉辦“我眼中的雨點兒”展覽等活動,從而使學生對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系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這一設計思路正符合崔巒老師在全國第三次青年教師閱讀教學研討會上說的:“在閱讀教學中,要適當引進、利用相關的課程資源,并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或觀察、調查、或讀書、看報、查閱資料,有的可作為教學的鋪墊,有的可作為課文內容的補充,有的可作為教學的拓展……改變課程內容的舊、窄、死,使之變得新、寬、活,使語文課程內容向生活開放,成為一泓不斷更新、永遠流淌的活水。”